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级治理不仅关乎中国农村九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决定着我国农村基层法治化和民主化的进程。目前“富人治村”成为新一代农村基层治理的新型模式,而浙江省义乌市成为我国国内最早的试水点。浙江省“富人治村”治理模式在其实践发展中出现了若干问题,富人村官也出现了种种信任危机。因此,本文以浙江省富人治村的现状发展为研究起点,分析浙江省富人治村治理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一治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科学咨询》2003,(23):27-28
[点题观点]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村民选举中的"富人化"倾向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虽然各地在具体操作中各有特色,但总的一条,是有产者渐渐成了村民选举的重点对象.中国自古就有"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广济天下"的文化因子,我们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不断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引导村民选举出致富的带头人,这是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体现农村发展方面的一个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3.
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思想意识的全面升级,村民的素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对于村庄治理的要求和想法也更多更具体,资源瓶颈、利益博弈、矛盾争端等问题更加突出,苏南地区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将是今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将要面临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好基于“苏南模式”背景下的“乡政村治”的善治问题,将对其他地区的村庄治理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清先生近期专著《宪政的法理言说》紧密围绕宪政的经典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论述,对社会阶层等热点问题进行宪政分析,是一部渗透多维学科思想和理论的学术佳作。笔者以作者颇为关注的村民自治问题为背景,对村民自治性质、乡村社会三角关系和产权制度等宪政视角下的农民问题做一番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  相似文献   

6.
"4+2"工作法是在河南省范围内推广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创新模式.本项目就影响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出发,对"‘4+2'工作法"这一典型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模式在河南省东彰武村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在落实该工作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东彰武村在民主管理方面的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这是两则在浙江省算不得新闻的事情: 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西张村村民张和法当选村委会主任后,自掏腰包数十万元为村里修筑公路,并转让他在一家商场的部分股份给当地百余户村民;东阳市城东街道斯村党支部书记斯文斌,一人承担了村里所有办公家具与办公用品的费用,自己还带头撰文论述如何成为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选举的确立,改变了农村的政治生态,提高了村民的权利意识,并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截至2009年6月,全国共有60万个村民委员会,经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省荆州市S村为研究范本,从"元治理"理论视角考察该村的治理精细化过程,研究发现:该村的乡村治理精细化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与村级自治有机结合、双重发力,但在实践中存在治理预期与村民诉求错位情形。提升村级治理效能,需要充实、培强村干部队伍,培育村民的治理主体意识,合理赋予村级组织权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重大任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用法治思维探析正在河北省农村推广的基层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简称四个  相似文献   

11.
陈伟 《管理科学文摘》2011,(12):131-132
本文从评价的主体、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客观、完整的“迁村并点”项目财务评价体系,希望对相关主体提高“迁村并点”项目财务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经济基础方面的"三农"问题与上层建筑方面的"三治(村治/乡治/县治)"问题高度相关,构成矛盾的对立统一。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随宏观经济的波动而时紧时缓;不同的经济增长机制对于矛盾的演化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认为改革30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周期趋紧,中国农村地区先后发生了三轮"治理危机";到1990年代以后表现为大量的对抗性冲突。主要原因是违背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造成的制度成本——"去组织化"的个体小农难以提供足够的剩余来支撑与大包干伴生的"撤社建乡、撤队建村"之后逐步庞大、异化于经济基础的农村上层建筑。因此,越是现代化的农村"上层建筑"就越是需要政府全额承担制度成本。  相似文献   

13.
张健 《领导科学》2012,(23):20-22
一、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对乡镇政府的深入研究,是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和政府机制运作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切入点.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乡镇政府的角色研究.陈华栋、顾建光和蒋颖认为,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政府机构全面改革之前,乡镇政府自身经济利益越来越突出,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可称之为‘谋利型政权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本集团利益、获取自身利益,它表现出相当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带着明显的实用主义的色彩.‘分税制’改革的实行使地方政府手中握有的资源总量增加,进一步强化了乡镇的自利倾向,最终促成乡镇政府向‘国家型经纪人’角色的转换(陈华栋、顾建光、蒋颖:《建国以来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沿革及角色演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于建嵘、董月玲认为,某些乡镇将政府权力私有化,成了‘掠夺性政府’,这才是认识‘三农’问题的关键(于建嵘、董月玲:《某些乡镇政府成掠夺性政府》,《中国青年报》2003年7月9日).二是关于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研究.胡荣认为,村委会虽然不是乡镇党委和政府的附属机构,但乡镇的许多工作都要通过村委会在行政村里得到贯彻实施,乡镇政府对村委会仍有一定的控制权,不过现在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这种控制权与过去公社对大队的控制已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多元共治模式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社会相关主体参与治理过程,若政府部门对协会与公众在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条件认识不清,易导致片面追求二者的高参与度水平,难以实现多元共治模式的最大效用。本文考虑协会参与度、权力空间以及公众参与度、举报公正程度四个影响参数,运用博弈理论分析政府部门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在治理过程中的行为策略演化过程,通过分析参数变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探究有效发挥多元共治模式作用的条件。研究表明提高协会权利空间及公众举报公正程度有助于多元共治模式作用的发挥;公众举报存在失真情况时,政府自身监管能力的大小决定公众参与对治理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日益边缘化、破碎化,乡村面临巨大的社会认同危机。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等特质,与信任天生相连。因此需要在社会认同理念下,将乡村文化和乡村档案结合起来,以建设出人民认同的乡村档案文化,在人民心中构建起认同的桥梁。本文以四川省什邡马祖村为例,调查分析该地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情况,在社会认同视野下分析其建设效果,期望为我国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6.
基于5省160个样本村调查数据,本文概括中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主要特点,并在揭示该组织治理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评价其治理制度的有效性。调查分析表明:(1)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理事会既是日常管理机构,又是最高权力机构,其成员由乡村精英构成;资金来源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分配上注重积累并淡化盈余分配。(2)激励机制仅强调对管理者与借款者的激励,而对净储蓄者激励不足;监事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外部监督亟须加强和完善。(3)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呈净借款者主导倾向,且成员与管理者之间关系仍未得以彻底理顺。本文认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治理的关键点在于平衡净储蓄者—净借款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仅依靠成员参与、民主管理、相互制衡的治理制度安排是无法妥善解决这一冲突的。为此,本文建议以净储蓄者为焦点来完善产权激励与政府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旅游扶贫的基本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旅游产品的供给驱动、精神需求的驱动、旅游产业链的驱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驱动的四大动力机制,并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进一步增强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成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具有政府背景S市Y机构为个案,通过研究该机构人事权、组织架构、发展倾向、资金来源来考察官办社团未来是否具备走上自治化道路的条件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运用新的理念指导中国制造业发展。本文界定了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地区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能力、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和制造业“新型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了各类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0.
程聪  严璐璐  曹烈冰 《管理世界》2023,(12):165-185
数字经济时代,管理决策过程中大数据技术与人类决策预期目标之间割裂现象的不断涌现,逐渐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构建了一个“数据结构—认知模式”匹配分析框架,并以杭州城市大脑“交通治堵”大数据决策场景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大数据决策过程中人类认知推动数据结构转变的微观基础。研究发现:第一,大数据决策是一个缄默数据、休眠数据和活跃数据3类数据结构共存、转变的演化过程。决策启动阶段的数据结构包括缄默数据、休眠数据和活跃数据;决策发展阶段主要是休眠数据和活跃数据;决策实现阶段仅存在活跃数据一种形态。第二,大数据决策过程中,从决策启动到决策实现存在独特的数据结构与认知模式关系链条。一方面,从决策启动到决策发展阶段,主要通过“认知表征→认知解构”的发展型认知模式来推动缄默数据向休眠数据转变。另一方面,从决策发展到决策实现阶段,主要通过“认知解构→认知重构”的应用型认知模式来推动休眠数据向活跃数据转变。本文关于3类数据结构的划分和人类认知在数据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为解决大数据技术与人类决策预期目标之间的分歧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也为利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