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如许多论者所阐述的那样,由于儒家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因而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也就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不仅极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时也十分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古代小说这一文学体式,正是人们这一心理特质的物化,带有鲜明的伦理印记。伦理判断是创作主体认识、评价、反映社会生活的尺度,它制约着  相似文献   

2.
一 在古代的中国,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时。也密切地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二者的碰撞,必然会给古代小说留下鲜明的伦理印记。古代小说的这一传统在水浒故事的流传过程中毫下例外地得到了显示。  相似文献   

3.
民俗、伦理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文学创作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土壤。文学作品总要反映一定时代,地域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而创作的主体(作家)和作品的接受者(读者)在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审美判断等方面都受一定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的制约,支配,尤其是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伦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科学观、宇宙观、文学观、审美观,无一不与伦理密切相关,故有人称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要深入研究中国文  相似文献   

4.
依据法理学的概念范畴以及中国古代伦理型社会特质加以推演,生成中国古代法律伦理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这是伦理价值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意在表明,中国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虽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但作为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中国古代法律同样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国古代法律内在的"仁、礼、法"的法理逻辑演化,对中国古代法律所反映的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施以逻辑证成,这是伦理价值体系的衍生理路。  相似文献   

5.
一般的作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并且他都会把这种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加工溶进他的作品里,从而引起读者的观照。那么,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以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十五回本《孽海花》(增订本)为研究对象)在审美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伦理判断与政治判断的融合和倾斜。即是说,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曾朴是以伦理判断和政治判断作为他的美学准则来塑造形象、描写故事的。然而,这两种判断并不呈平衡状态,而是表现出一种较明显的倾斜──伦理判断不再像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那样占主导地位,政治判断代替伦理判断的角色主宰了作者的创作倾向,并影响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小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与艺术情趣的精神特征与审美意象,此即为审美伦理的特性。从小篆之源流与发展历程而言,它成于秦、兴于唐、盛于清,几经沉浮,呈现出相承相异的审美伦理特质。左宗棠的篆书正是在综合前代篆书的基础上,集古出新自成“左篆”。作为书法艺术遗存,左篆具有丰富的审美伦理旨趣,富含“以理节情、情理融通”的审美伦理精神,“刚柔相济、中和有度”的审美伦理规范,以及“文质兼备、美善合一”的审美伦理境界。作为现实艺术载体,左篆具有展现湖湘精神特质、凸显美德伦理品质和宣示教育伦理效应的当代价值。作为审美伦理典范,左篆彰显了中国篆书艺术“知行合一、书品载道”的伦理价值与伦理神韵。  相似文献   

7.
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是小说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大问题。《三国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明显地寄寓着作家乃至特定时代人民大众的人格理想,因此,深入研究理想人格中所包孕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是有必要的。这既是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塑造新时代人格的需要。我们认为,《三国》作者站在元末明初的社会文化土壤上,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追求和塑造的曲折历程,向儒家先圣汲取文化营养,精心建构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楷模,这对明清时代人格构成以及古典小说理想人格的模式,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芳》蕴涵了深刻的社会文化症候--男人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其歌词蓄涵着"诗性"与"悲剧"这两种审美特质和审美倾向.悲与美是中国古代文人悲秋文化传统和心理的一种体验方式;其歌曲经久不绝,还因为"小芳"成了男人隐藏在心底的梦--英雄梦.  相似文献   

9.
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才能更加深刻的阐释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显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在精神及其历史嬗变,从而更加清晰地揭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相对于西方美育思想的特殊性或异质性因素、彰显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关善合一、注重伦理教化的特性和表征.  相似文献   

10.
家国一体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社会结构的特征,家族的内在凝固性、整合性与法律互为依托,铸就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性色彩,形成“家族本位”的特质。追溯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演进史,剖析其特质,是我们更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追求财富是人的共性.但囿于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与思维方式的限制,人类的财富思想和财富观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古代伦理财富观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内涵.探究中国古代伦理财富观,对于当今社会如何正确定位古代伦理财富观、如何科学认识古代伦理财富观的现代价值、如何实现古代伦理财富观的现代转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代喜剧不仅是中国古典喜剧创作的第一次高峰 ,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典喜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元代喜剧产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 ,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 ,体现着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元代喜剧创作的兴盛与元代审美风尚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元代喜剧创作的繁荣 ,既是元代社会变迁与时代文化选择的产物 ,也是喜剧艺术自身积累与发展的结果。探讨元代喜剧繁荣的深层原因与内在规律 ,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元代喜剧的鲜明特色与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的传统创作原则;其二是中国古代长期的抑商政策和贱商观念;其三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型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中西古代“伦理”与“学理”财富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儒学伦理的思想基础与封建皇权统治的政治基础上的。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哲学思辨与理性精神的认识基础、民主理念与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础以及法制与神权的政治基础上的。通过中西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与学理财富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古代在思维方式,特别是在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人性意识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正是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之所以没有形成较完备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尴尬,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思维,把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中的正义与道德等价值诉诸于当代中国现实载体中,加快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5.
刚刚起步的中国当代艺术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意识形态的双重宰制下 ,正在艰难地建构一个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全新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 ,然而 ,如何打造适应时代审美文化和伦理规约发展需要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操作平台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封建皇权统治的政治基础上与儒学伦理思想的思想基础上的。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法制与神权的政治基础上和民主理念与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础上的。通过中西方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与学理财富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古代在思维方式上,特别是在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上以及人性意识方面有着明显的分异,而这就是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之所以没有形成较完备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尴尬,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经济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思维,把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中的正义与道德价值诉诸于当代中国现实载体中,加快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7.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古典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深刻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规范着他们的创作手法,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中国古典悲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民族文化精神打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浮石长篇小说《皂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洪钧、于乐、王小薏、黄缨儿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现代都市欲望男女形象。通过他们的命运际遇和情感纠葛的演绎,揭示出转型时期都市男女情爱关系的时代特质。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内涵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平面化方式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绘画艺术的复制性和复数性生动的映射出我们时代的文化特质,通过对细分化了的“深度”的层层剥开,以“失真”的艺术手段和“实时有效反应机制”充分的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多元的社会景观,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浦安迪等一批西方汉学家,打破了此前数十年中外学者共同的“以西律中”思维模式和“中国长篇小说缺乏结构”的“定论”,从中国的《易》学文化、古文章法、小说评点等古典文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揭示中国小说“结构”的独特方式及其文化意蕴,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名.这一学术“新潮”证明了中国文论家探讨多年的命题:“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也启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不能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文论的转换方式,更需要发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文化蕴涵、共通的“文心”,并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更紧密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