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江西苏区时,毛泽东就送给舒同“马背书法家”和“党内一支笔”的雅号了。舒同在红军时期,就与毛泽东等切磋书法,为毛泽东和其他领导所赏识。长征路上,每到一驻地,他就亲自刷写标  相似文献   

2.
内乡县衙是我国惟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县级官署衙门。在内乡县衙大门口外东侧,矗立着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碑首刻有“三院禁约”四个大字,所以称之为“三院禁约碑”。经过考证,这通石碑立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三院禁约碑”是内乡县衙的镇馆之宝,所反映的内容堪称“刻在石头上的反腐宣言”。  相似文献   

3.
《秘书之友》2014,(4):F0003-F0003
欧阳询(557—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长沙)入,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炳)之一。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鹰,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伸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相似文献   

4.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泽东的这句话曾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现在很难考证了。曾经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体工作过的韩桂馨回忆说:  相似文献   

5.
崔向华 《领导文萃》2006,(11):70-74
说起许世友和毛泽东的关系,众人皆知:许世友最听毛主席的话了。一想到毛主席,许世友的心情就激动得难以平静。他对毛泽东有一种特殊的敬重之情。毛泽东也很欣赏许世友忠勇双全、胆识兼备、敢说敢为的士兵本色。许世友后来在回顾《我在红军十年》一书的撰写过程中深有感触地说“:我心目中总是矗立着三个高大的形象:第一是党,第二是人民,第三是战士。”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许世友向毛泽东提出,去抗日前线“杀敌建功”。毛泽东欣然“放虎出山”。许世友自从陕北随朱总司令奔赴太行到转战山东之后。有11年之久没有见到过毛泽东。但十多年来,他不管…  相似文献   

6.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门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二是竖于宗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人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  相似文献   

7.
建国40周年前夕,首都报纸披露了两则有关共和国命运和前途的历史性对话。一则的对话者是傅作义和戎子和;一则的对话者是黄炎培和毛泽东。黄炎培和傅作义分别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建国前夕提出了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会不会腐化,从而走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旧路,毛泽东和戎子和都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林彪事件     
1970年8月18日下午,毛泽东乘坐专列从杭州出发,赴江西庐山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第二天下午,毛泽东登上庐山。这是他在建国后第三次来到这里。到庐山的头几天,毛泽东心情很轻松,一直在自己的住地看书、休息。8月20日前后,林彪、康生、陈伯达、周恩来等也陆续到达庐山。21日,周恩来写信向毛泽东、林彪报告:"全会议程,原定为:修改宪法、讨论计划和战  相似文献   

9.
论诬告     
高扬 《决策与信息》2005,(1):134-134
旧时歌颂官史的政绩,多用刻碑的形式,名为“德政碑”,也称“遗爱碑”,大多是乡绅名士借百姓之名,行谄谀之实。据《资治通鉴》:唐代贤相宋璟守法持正、刑赏无私,本由广州都督擢任宰相后,听说广州吏民要给他立遗爱碑,便上奏唐玄宗说:“臣在州无他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玄宗下诏禁止,于是他州皆不敢立。  相似文献   

10.
林楚 《秘书之友》2011,(9):43-45
看到题目,你会说,毛泽东英雄一世,论及一个“怕”,谈何容易?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毛泽东有三“怕”。  相似文献   

11.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泽东的这句话曾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现在很难考证了。曾经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的韩桂馨回忆说:在西柏坡,有一次刘少奇向青年们提出说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2.
河之洲     
毛泽东思想何时入宪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撰文纠正一些报纸文章说“毛泽东思想是在1954年入宪”的提法。毛泽东思想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的出版物就不再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了。从1948年底始,经毛泽东本人提议,凡各类文件和著述中,有“毛泽东思想”提法的,都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等。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还将作为附录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中凡写有“毛泽东思想”的地方,都进行了删改。1954年的宪法中并没有“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大革命的前夜,炎黄子孙的先进分子在黑暗中苦苦求索。1915年,在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中国学界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形成了高潮。1917年,河北保定创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预备生来自全国17个省市。1918年夏,毛泽东、蔡和森作为湖南学员的组织者,专程来到保定,会见预备班学员,和他们一起游览保定名胜古莲池并合影留念,还颇有兴致地“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毛泽东在保定逗留4天。那时,这位来去匆匆的青年出现在人群熙攘的街头,或许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30年后,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毛泽东由湖南到江西,由江西到陕北,由陕北再到河北时,他的高大身影已为全世界所注目……  相似文献   

14.
褚双林 《领导文萃》2006,(7):122-124
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他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须是“有学问”的。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三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任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胡乔木的选用,起因于毛泽东看了胡乔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15.
2001年5月,江西临川一中校园网终于初步建成。随后,校园网的使用、管理陆续展开。我们通常说,“要致富,先修路”。现在,路修好了,如何致富呢?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和邓小平第一次合作,将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定在瑞金的一片古樟林中1931年9月28日午后,刚刚指挥3万红军将士粉碎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的红军统帅毛泽东、朱德、项英等人,从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副总理、副委员 长以上的中央领导人多 乘坐前苏联造的“吉斯110”、 “吉斯115”高级轿车。 毛泽东坐的是一辆黑色的防弹“吉斯”。1949年毛泽东访问前苏联期间坐过这辆车,回国后,斯大林把它送给了毛泽东。1971年9月,毛泽东南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是公安部确定的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年”。年初,公安部启动为期3年的“三基”工程建设,即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其总体要求是“警力要下沉、保障要有力、班子要加强、素质要提高、管理要规范、机制要创新”。10月29日,全国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辽宁、四川、河南、江苏、湖北、江西等地作了典型发言。  相似文献   

19.
《决策与信息》2005,(5):36-38
毛泽东和平统一思想(1956年提出,蒋介石执政),1956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当年元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不咎既往。”后又多次说:“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毛泽东的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20.
罗韬 《领导文萃》2007,(12):121-124
影响毛泽东晚年行事。也影响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进程的,是毛泽东的“身后之忧”。这“身后之忧”,在前期表现为“斯大林之忧”。晚期则是“晁盖之忧”。二者有一贯处,又有微异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