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务劳动看起来是日常生活小事,然而却常会引起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从保障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我国《婚姻法》虽已开始关注家务劳动问题,但其有关规定仍然存在不足而有待完善。《婚姻法》对家务劳动付出者权益的保障,不应当仅仅体现在离婚时,而更应该注重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引导人们肯定并尊重家务劳动的价值,倡导夫妻共同承担家务责任并消除家务劳动的性别化,也是《婚姻法》在保障性别平等中理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性别法律制度演进模式,社会性别分析是研究男女平等问题的新方法。在我国,男女平等原则的宣示性规定具有社会主义性别法律制度演进模式的鲜明特征。随着夫妻财产制度的逐步完善,男女平等原则由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转变。物权法第99条关于共有财产分割的"重大理由"的规定,为夫妻财产规定的完善和男女平等原则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依据,婚姻法应予以细化。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姻家庭立法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各具独特的立法理念,以社会性别的视角观之,1950年婚姻法体现了明显的社会性别建构踪迹,是我国男女平等立法的重要典范;1980年婚姻法在立法策略上趋于性别中立;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则融入民法的基本价值,赋予实现性别平等以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为指导英国学校履行《性别平等责任法》,英国机会平等委员会于2007年颁布了《英国学校〈性别平等责任法〉操作指南》.该《指南》主体立场认为,性别平等有益于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性别平等工作应处于学校工作的优先位置,学校性别平等是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其操作特点是:要求学校将《性别平等责任法》融入日常工作计划,结合《指南》细化措施,制定实施方案对《指南》要求进行过程检验,制定专门措施对《性别平等责任法》实施效果进行监测.《指南》为我国学校性别平等行动的拓展和提升提供了启示:从政府层面看,应提高政府管理者对性别平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专门组织监测评估学校性别平等工作;从学校层面看,应以性别平等理念进行学校管理,将性别平等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从社会层面看,媒体应加大对性别平等议题的宣传力度,民间组织可依托服务项目主动投入到性别平等行动中来,民间组织和各级妇联以及性别研究中心应推动政府持续关注性别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婚姻立法之嬗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1978年婚姻法的修改和制定被提上立法议程,到2008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与婚姻家庭观念与制度的革新,我国婚姻法已经走过了30年的岁月。30年来,婚姻家庭的立法理念从强调管制发展为尊重私权,注重保护公民的自由和自治权利,注重保障弱势一方和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强化法律救济和社会救助,我国婚姻法完成了从简单粗糙到制度化、体系化的华丽转身,加快了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有关妇女权利保护的法律的制定、修改及其不断演进的过程,分析其中所蕴涵的法律价值的冲突和转变。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法律演进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以《婚姻法》的修改过程中,有关妇女权利保护问题的各种讨论和争辩为例;一方面以在《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妇女作为弱势群体被保护,所体现的平等价值观念的转变为例,讨论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 ,从来没有哪一部法律的修改像婚姻法的修改这样广泛地牵动国民的心。本文就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谈了新《婚姻法》出台的必要性在于现行婚姻法的两大缺陷 ;现代婚姻家庭关系的日益法制化 ;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蔓延到婚姻家庭领域 ;婚姻家庭及其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以之为调整对象的婚姻法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 ,从而突显出新《婚姻法》出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我国1950年和1980年先后颁布的两部《婚姻法》,都用专门条款规定民族地区的权力机关,依据《婚姻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有权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婚姻家庭问题是关系到社会每一个成员切身利益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婚姻家庭问题,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婚姻法正是专门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律。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一九八○年九月十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一九五○年婚姻法的继承和发展,它的贯彻施行,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巩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重视和保障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妇女运动从阶级解放走向社会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的颁布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带来了妇女婚姻家庭的巨大变化。天津较早颁布并大力推行新《婚姻法》,尤其是轰轰烈烈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对天津妇女的婚姻家庭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天津日报》等资料为基础,对此问题作一系统的实证研究。新《婚姻法》促进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新式婚姻家庭观念逐渐确立,促进婚姻制度变革和社会主义新妇女的形成,妇女解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对当今《婚姻法》的完善及妇女问题的解决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律笼统规定男女两性在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然而这样的法律规定并未完全实现男女平等的立法目的,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平等。教师在教授学生法学理论与法律制度的同时,应注意将性别平等的意识纳入法学教育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分析法律制度的同时引领学生观察和思考法律制度的实施后果,引导学生发掘并反思法律制度在中性化规定背后隐藏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男女间真正的平等,公共政策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在我国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中不乏体现性别平等的规定,但实际的执行中却仍然存在分配承包地时歧视妇女、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我国传统的婚嫁文化有很大关系,此外,政策规定中的性别盲点、各地的“村规民约”违反法律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性别问题的产生。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角度对相应的政策和法律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夫妻隐私权是一项主体特殊的隐私权。在我国 ,夫妻隐私权受到传统观念的挑战 ,受到“相互忠实”的挑战 ,现行《婚姻法》对夫妻隐私权的保护不力。我国必须加强对夫妻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这有利于发挥法律的指引功能 ,克服传统观念的侵扰 ;有利于维护夫妻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 ,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和谐夫妻关系 ,维护婚姻的稳定。加强夫妻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主要依赖于《婚姻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近一个时期,围绕修改《婚姻法》的讨论,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争论的某些焦点已超越了法律的范畴,径直涉及婚姻的本质和一夫一妻婚姻家庭制度何去何从这样的深层问题了。笔者不是法学专家,对法律条款如何取舍和实施没有发言权,但由于婚姻关系毕竟是男女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婚姻法》毕竟是整个社会对婚姻关系进行维护、监督、调节和舆论干预的重要依据,因此,任何一个社会的婚姻法都必须反映该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要求和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规范,否则就会失去公正。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学者有责任参与修改婚姻法的讨论。然而,…  相似文献   

15.
夫妻非常财产制是夫妻财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夫妻财产制救济的作用。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四条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作出了规定,对夫妻财产制有重大突破。但是,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审视该规定仍有很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建立夫妻非常财产制以弥补夫妻财产制的不足,实现男女实质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在加强两岸学习交流中有着特殊的人文、地缘的优势,比较闽台近年来高校性别平等教育情况,可以看出两地在法律政策、管理机构、课程体系、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台湾地区丰富的性别平等教育经验为福建省高校性别平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对促进我国内地社会性别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这导致了高考招生制度不平等,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侵犯了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8.
从《婚姻法》第十条关于未到法定婚龄婚 ① 绝对无效的规定 ,到《司法解释》第八条关于无效婚姻在法定阻却事由消失后转变为有效婚姻的规定 ,反映了我国对无效婚姻的态度从侧重于法律的制裁性和严肃性 ,到侧重于法律的现实性和对当事人利益保护的转变。作者在肯定《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合理性的同时 ,指出其不足之处 ,以期进一步完善无效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行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婚姻家庭中的财产关系中,物权法与婚姻法存在交叉调整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实务中将引起法律操作的不便,进而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因此,消除二者之间的冲突与调整空白是当前我国学者应当着力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社会性居住权,居住关系由其他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调整。现行的社会性居住权立法模式缺乏社会性别意识。以社会性别平等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性居住权立法模式,阐述社会性居住权立法目的和功能,并进行社会性居住权制度的理论构造和制度设计,以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