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先进、快捷、高效的全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积极效用和消极后果并存,开放性与松散性同在,隐私权与知情权相悖。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规范网络交往,提高网络交往主体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引导网络交往朝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合与伦理--关于网络、生命、环境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高科技日新月异,传统伦理道德领域已不能涵盖和统摄,诸多新型的人的生活活动领域和人际交往活动方式不断涌现,需要依据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原理来化解.和达网络伦理:现代信息网络世界给人类的生活、交往、思维方式带来美好的"数字化乐园",但也带来网络生态、道德、精神危机;网络世界作为人际信息交往世界,必须遵守人际信息交往的底线伦理,如讲诚信、修身、以友辅仁等.和生的生命伦理,是指对现代医学和生物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的生命冲突融合所做的道德诠释的伦理学说.和处的环境伦理,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危机所做出的道德、化解的伦理学说,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成己成物等,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优美化.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伦理的根本逻辑需满足两大价值条件:一是建构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价值关联性;二是以普遍性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使个体性复归于普遍性。伦理悖论的道德哲学本质表现为伦理建构的可能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互联网的交往本性及其公共性建构,天然地带来了伦理建构的新可能。公共性建构汇聚起碎片化的个体,不仅生成经验层面的网络社群,而且内在地自然过渡为价值层面的网络共同体,造就了个体性向普遍性的价值提升,因而潜藏着伦理的意义。但共同体并不等同于伦理实体,网络共同体自身建构过程呈现出"个体主义"和"精神真空"的伦理难题,未能将普遍性作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因而又携带着伦理有限性的基因。有"形"无"实",互联网交往的伦理建构深陷悖论之中。如何走出悖论,是互联网时代伦理生活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人际交往与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冲撞传统伦理道德,因此需构建全球网络道德伦理体系来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友突破了边界限制,拓展了交友范厨和空间,降低了交友成本,更加轻松自由,并给交友双方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交友根据交友在线与否、交友模式和交友目的三种划分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网络交友具有主体更隐蔽、身份更平等、方式更随意、范围更广泛、时间更经济的特点。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交友可能产生了诸如泄露个人隐私、扭曲道德人格、交往心理障碍、交友诚信失范、传统婚恋观受到冲击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净化网络交友空间,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友观,增强尊重隐私权的道德意识,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等成为网络交友的基本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交往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网络交往从现实交往中分化出来 ,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我们在关注人们通过网络交往给现实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应重视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良性作用 ,因势利导 ,使网络交往成为现实交往的一种补充 ,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 ,有助于确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随着信息革命的全面深入,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交往的历史形态。网络交往已成为现代社会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网络交往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进步、消除现实社会交往的种种束缚的积极方面的同时,也造成某些消极、负面的影响。存在着诸如有自由与责任、平等与不平等、网络安全与不安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哲学悖论。存在这些悖论的实质是要求人们从人之于技术以及技术之于人的关系中,去追索和反思人存在的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要消除这些悖论就要借助于技术、法律、管理、道德伦理等手段,从而实现人们"净化网络空间"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8.
本文涉及了网络交往本身的多元性、匿名性、无中心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交往具备了成为理想交往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但同时,现阶段网络交往由于一些现实的障碍和束缚还不够自由,表达与交流还不够有序化,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危机。借助对哈贝马斯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或许能够得出一些治理办法和举措,以期网络交往更加规范和理性。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人的交往伦理问题,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人类思想史上,有许多思想家对交往关系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思索。本文从和谐维度对中外一些思想家交往伦理的思想进行了一些追寻,目的是能够使之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际交往关系的道德建设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社会,网络空间言语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基于哈贝马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及社会世界三个世界的划分和交往理性理论,发现我国网络空间语言存在背离现行语言规范、违反常识、违背道德和有违心声四类问题,其原因在于我国网络社会语言的规范性不强,部分网络交往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存在局限性,有违道德准则和交往真诚性原则。结合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网络空间语言的治理,需要建立政府、行业、社会三方合作的多元综合治理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道德价值建构与社会心态塑造具有同向互动机制,道德价值建构必然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良好社会心态塑造必然促进道德价值建构。我国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推动道德价值建构与社会心态塑造之间的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2.
欧文·戈夫曼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面对面互动系统是其研究对象,微观分析是其主要研究方法。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欧文·戈夫曼与功能主义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欧文·戈夫曼的学术传承以及他的拟剧论都不乏功能主义的要素,而且他早期的思想内核主要源自迪尔凯姆、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以功能主义为研究取向的社会人类学家。欧文·戈夫曼的功能主义可被称为"互动功能主义",它强调互动仪式和道德伦理,这两者构成了维持互动秩序均衡的两大基石。互动功能主义的分析范式包含三个要素,即需要、沟通系统和道德规范。欧文·戈夫曼还探讨了互动系统的仪式要求和系统要求,从而对互动实践进行形式化的微观功能主义分析。大体而言,互动功能主义可被视为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某种修正。  相似文献   

13.
三元交互决定论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杜拉的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外部环境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启发了高校道德教育从环境教育、自我教育、过程教育三方面入手提升德育实效。同时,这种重视三元互动的理论,催生了一种契合接受者心理特质的教育方法论——潜性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主要表现为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异化、德育客体的反主体化和德育客体的非客体化。自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德育走出主体性困惑提供了发展机遇。它不仅有利于德育主体客体化、德育客体主体化,而且有利于德育主客体交互主体化。面对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德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媒体搭建德育交互主体性平台,有效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德育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形成德育共同主体性,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共识"困境是全球化过程中道德领域的"多"对"一"的消解。现代性是引发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内在诱因,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个体权利的膨胀、价值观多元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以及大众文化构成了"道德共识"困境的外在助因。"道德共识"困境往往表现为3种形式:道德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存在直接关乎着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生活的范导以及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内含复杂战略图谋、利益立场、需要主体能动参与并进行话语争夺和"共识构建"的开放结构。"道德共识"困境消解与"道德共识"构建是同构的。全球化时代破解"道德共识"困境,应秉持"平等主体的对话"和"辨证互动中的矫正"两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6.
德育和德育教学的主导因素具有多层涵义。德育教师的主导职能是 :(1)提升德育境界 ,把握宏观走势 ;(2 )认知德育对象 ,塑造德育主体 ;(3)把握德育契机 ,促成道德完善。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大学德育不能回避、不能摆脱的环境因素 ,这两者之间以文化因素为纽带和中介形成互动关系 ;这一互动关系可以从城市社区的文化构成及基本特征两个方面加以确证 ;社区文化对大学德育既具有“直接效应”也具有“间接效应”;社区物质文化建设、社区精神文化氛围、社区的地域性优势、社区的人力资源为大学德育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在法治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法治视野的缺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现代法治为基础,道德规范不断进入法治领域并成为法律规范,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法治文明时代,法律与道德互动的一种趋势。但是,推动法治实现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道德降低为法律,也是道德建设重要的价值取向甚至是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他们对此虽未作系统论述,但依据其主要言论及其知行观,可以看出他们将道德教育心理过程大致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先秦儒家学派道德教育心理过程思想,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给予人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道德濡化具有代际制约性。在传统的和谐—控制型代际关系下,道德濡化模式为"前喻型",它使道德濡化得以较好实现。当代社会变迁中,代际关系趋于复杂,代际隔阂产生,前喻型道德濡化模式不再适应新的代际关系,道德濡化遭遇时代困境。当代道德濡化要想走出困境,需要建立和谐—平等型代际关系,建构互喻型道德濡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