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因舆论的热烈关注,陆川电影新作《南京!南京!》和五位学者的新书《中国不高兴》强力吸金,“争议”带来的是惊人的票房收入和销售数字。当然,同样高涨的还有观众、读者的激动和亢奋。—部电影、一本畅销书中所引发的民族主义与大国民思维,不时散见于社会舆论中。  相似文献   

2.
再耐心一点     
2005年到2007年似乎是青年导演们集体发力的时期:2002年《开往春天的地铁》之后3年没拍电影的青年导演张一白一口气拍摄了两部电影《好奇害死猫》和《夜上海》;自《惊蛰》之后3年未拍电影的王全安完成了他第3部作品《图雅的婚事》;陆川自《可可西里》之后终于开拍《南京,南京》;2007年1月8日,王小帅的新片《左右》关机;1月19日,张扬的新片《落叶归根》在全国上映。1月9日,电影局、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青年导演电影创作论坛”开幕。1月17日,2007年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电影局通过了青年电影导演资助计划:为有潜力、有创新精神的45岁以下、取得过初步成绩的青年导演提供政府资金支持。今年已确定扶持的青年导演有16人,包括陆川、王小帅、徐静蕾、贾樟柯、宁浩、宁才、乌兰塔娜、张扬等。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最不愿触及的伤痛。2008年由陆川执导的电影《南京!南京!》,突破传统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的叙述方式,站在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战争中的人性。本文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去把握战争中的芸芸众生,从概念化的传统集体记忆还原到真实自然的人性。对角川、唐先生、小江进行重点分析,展现中国人充满希望的抵抗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4.
陆川名下不过区区三部电影,却把中国影坛搅得“飞沙走石,鸟惊兽避”,在《可可西里》中以一种近乎狠的方式为我们展示死亡和生命的残酷,在新片《南京!南京!》里执意要再现大屠杀历史。这位第六代导演其实是一个细眉清秀的白净书生,戴着眼镜,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如今,他只想回到世俗社会,找一个爱着的女人生孩子,  相似文献   

5.
巫凉 《人生与伴侣》2009,(10):10-12
很多观众怀疑电影《南京!南京!》里的日本士兵角川是导演陆川的一相情愿,觉得没有必要出于理想主义而安排这样的结局,以便促进中日友好或呼唤人性。事实上,角川是有现实原型的。他叫山崎宏。一个曾亲历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士兵,为了赎罪和感恩,他在中国讳莫如深过了70个春秋,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国人的尊重,也重建了他自己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张永祎 《金陵瞭望》2009,(12):24-24
陆川独辟蹊径地选取了一个日本兵作为叙述视角。叙述角度的改变意味着审视立场的改变.把民族的立场上升为人类的立场.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这个视角创新也是隐台疑问的.邢就是当时会出现这样的人物吗?其实当今日本兵因在南京和中国犯下滔天罪行自责甚至自杀的事.已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就是《东史郎日记》,他代表着日本人民的反战情绪和忏悔意识.这是这个人物出现的历史土壤,或者说当时就有这样的人物存在.陆川的努力只不过把他们从背景推到镜前.让我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个叫角川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大学影视与文学创作批评中心组织的“《南京!南京!》的创作与接受”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的教授们与该片导演陆川从社会文化及电影史等多个角度,对影片创作与接受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畅所欲言的探讨和交流。石川、陈犀禾、葛红兵等教授认为,影片所采用的多重角度叙事,一方面突破了中国抗战题材影片传统的叙事模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的观影困境,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尴尬和争议由此产生。曲春景教授指出,“反法西斯” 环节的缺失是影片创作与接受之间出现错位的主要原因,反法西斯维度的建立是反思战争的前提。金丹元教授、程波和葛颖副教授、黄望莉和陈晓达老师以及影视学院的研究生们从电影的叙事立场与中国观众的观影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葛红兵教授、刘海波和聂伟副教授还谈到了导演陆川对同类影片的超越,认为该片超越了中国以往同类题材的影片。陆川导演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导演阐述,认为将“小概率的日本人与普遍意义的中国人”并置,“是对创作的一种不公平”;所谓表现“日本人的忏悔”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6,(5)
时间倒退到一年前,2003年11月13日,在敦煌戈壁滩的一个小镇上,“第六代”导演陆川给美国伯克利大学写了一封信,为自己不能参加他们组织的一次电影聚会而抱歉。当时,他正率领着上百号“电影狂人”,在中国边境海拔4700米的高原无人区拍摄他的第二部电影《可可西里》。2004年10月31日,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可可西里》虽然只获得“评委特别奖”,但陆川表示他已心满意足。据分析,《可可西里》此次无缘金麒麟大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按照东京电影节惯例,  相似文献   

9.
潘盛 《金陵瞭望》2008,(21):87-90
翻开《吴都赋》、《桃花扇》、《白门买书记》、《南京三年》、《南京日记》、《南京的思念》、《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每一部书、每一篇文章,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个似曾相识却又渐渐远去的背影,却又分明透露出南京文化的底气。  相似文献   

10.
吴野 《金陵瞭望》2011,(17):40-43
南京老诗人吴野撰写过《孙中山》、《秦淮恨》等作品.多次获奖。几年前他发愿以诗述史,写一首与明城墙一样长,与南京龙潘虎踞的气势相符的长诗。日前.穿越2500年历史、全方位歌颂南京改革开放成果的长篇抒情诗集《南京颂》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邹雷 《金陵瞭望》2009,(2):48-49
南京市文联第十三届签约作品《文华金陵》是邹雷先生的新作。20多年前邹雷刚刘南京时,经常一个人独自骑着自行车在南京城转悠,陶醉在南京的历史文化里。从大街小巷里走出来后,邹雷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南京.并有意创作一部文化系列专题片,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南京、热爱南京。于是,慢慢形成10余万字的《文华金陵》。应本刊邀请,邹雷今年起在《美城》开辟专栏,节取《文华金陵》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有限的篇幅,无限的魅力,南京从来说不尽!——编者  相似文献   

12.
李沅 《金陵瞭望》2011,(7):54-55
方言、市井生活、马台街、新街口、紫金山、阅江楼……无论是最典型的《我们南京》,还是后来的《山寨村》,一直到正在创作中的《ship go》,在纳兰和伙伴们创作的漫画中,有着丰富的南京元素。记者同纳兰的采访,干脆用南京话交流。  相似文献   

13.
《南京!南京!》和《硫磺岛家书》均采用了"他者视角"编织出人性神话。《南京!南京!》中的"他者视角"是国际化浪潮中电影的价值观与世界接轨的大胆尝试,而《硫磺岛家书》则是直接源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性观。这种普适性的人性视角忽略了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特殊的人性,规避了对沉重的历史真相的阐释,存在对日本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清凉山赋     
王春忠 《金陵瞭望》2011,(15):56-56
赋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本刊多年来曾刊发《南京赋》、《江宁豫》、《高淳赋》等。《清凉山赋》是南京退休老人王春忠试笔之作,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5.
顾正志 《金陵瞭望》2011,(17):36-38
2011暑期档强势来袭.多部热片上映.《哈7下》、《变形金刚3》、《窃听风云2》让南京影迷心动不已,再掀观影狂潮。让南京彩迷更加按捺不住的是,7月15日.南京首块IMAX巨幕在万达影城河西店与影迷见面。  相似文献   

16.
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之作,越剧《丁香》公演在紫金大戏院拉开帷幕:《霓虹灯下的哨兵》、《虎踞钟山》,这些脍炙人口的优秀话剧作品来自“南京制造”,而南京题材的(包括南京出品和参与拍摄)一批影视作品已经或即将在银幕和荧屏亮相  相似文献   

17.
樊立文  赵锐 《金陵瞭望》2011,(17):12-21
目前留存下来的南京历史文献达一万种左右,它们不仅是南京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脉延续和发展的有机构成,是研究南京乃至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民风民俗的重要资料。《金陵全书》是距今600多年前明朝政府在南京编纂《永乐大典》以来,南京地方政府对南京文献的首次系统编纂整理出版工程。截至今年6月,全书已出版推出50册——  相似文献   

18.
再见民国     
张群 《华人时刊》2013,(7):60-61
民国距今不过60多载,话题岂能一下说完?本刊曾发过《中国唯一:民国文化出版最新成果》(即民国《南京市政府公报》,应视为初见民国)、《又见民国》。如今再将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近期所出版的与民国相关的好书拼盘推出,以飨关心民国文化的读者。南京稀见文丛里面的民国轶闻"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笔者断断续续已看到过多种。此次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最新推出了第8辑"南京稀见文献丛刊"。这套丛书共有4种3册,包括(清末民初)徐寿卿撰《金陵杂志·金陵杂志续集》、(民国)南京市政府秘书处编《新南京》、(清)汤椿年撰《钟山书院志》。据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介绍,到目前为止,这套"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已出版了71种36册。此次出版的这套稀见文丛4种3册的特点是图文并茂,特别是书中收录了多幅图片十分珍贵稀见。当我们打开《金陵杂志·金  相似文献   

19.
李宗 《金陵瞭望》2009,(10):37-37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南京,除国民党官方大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外,在读者中颇有影响的“民间报”是《新民报》、《大刚报》、《南京晚报》,而更多的是有国民党政客和“特殊人物”作后台的大、小报和通讯社,名目极为繁多。  相似文献   

20.
《金陵瞭望》2009,(1):53-53
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成立于1958提,是我国最早的采供血机构之一。1686年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发无偿献血工作,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后,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贯彻落实《献血法》,通过积极宣传无偿献血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