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奈格里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立足于对总体研究线索的梳理,从工人主义与自主主义传统、本体论、建构性与制宪权以及帝国与群体等方面来阐述西方学界对他的研究,并对其作出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综观2005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热点仍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体而言,其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继续追踪和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物和问题的研究,如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列斐伏尔等;二是扩展并加强了对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深度挖掘;三是对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景观,以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迫切性,国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似有重“热”之趋向。因此,…  相似文献   

3.
李佃来 《求是学刊》2006,33(5):34-37
一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一直占据着学术平台的重要位置,在近几年更是势头强劲,蔚然成风,成果引人注目。这种研究已经基本上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概念、性质的讨论甚至争论过渡到对人物、流派、命题的专题深度探讨。在这种  相似文献   

4.
《国外社会科学》系中央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在新千年伊始,国外社会科学》在继续强调学术性和信息性的同时,注重跨学科研究和新出现的研究领域,突出报道内容的综合性、前瞻性和时效性,为促进国外社会科学研究和繁荣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外社会科学》辟有步入新世纪、学术博览、名人近作、信息技术与经社发展、国外中国学研究、学科与流派、学术人物、海外专稿、论著提要、国际学术机构、学术争鸣、学术动态、访问记、书刊评介、书讯、网络快讯、人文集粹等栏目。《国外社会科学》所有重要的论…  相似文献   

5.
对理论研究前提的自觉,直接影响着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需要以坚实的马克思思想研究为基础,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现实社会历史逻辑结合起来,并将其置于思想史的总体视域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论定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及其研究者开展真正的对话与交流,从而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吸收和借鉴的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话语:2006年7月20-22日,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在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这是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以近年来在这一  相似文献   

7.
从学术话语的本质出发,阐释社会学术文化观念和社会建构论思想。把学术文化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离散的语言技能,恢复了社会语境对于理解和重构学术文化的重要性。社会建构论认为,学术知识,乃至社会现实本身,是通过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用话语构建的。学术话语并不是客观现实的表征,而是个体之间的对话。学术话语不仅在学术共同体中构建知识,还代表不断地寻求学科的地位和声望。学术话语研究必将对政治、经济语境和国际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防控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重大问题作出针对性部署,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在话语权威、话语基础、话语叙事、话语阵地、话语标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五位一体”的整体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创新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坚持话语批判与话语建构的有机统一,引领意识形态话语走向。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场域的整体性变动,跨文化传播研究需要立足时代和现实关怀,在学术理念、理论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提升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努力呈现全球社会中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变迁实质.面向中国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的需要,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亟待加强本土化探索,寻求全球视域与本土场景的"视域融合",努力建构与本地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学科体系,逐步以科学形态形成对话能力,提升自身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的学术话语权,以此为基础,参与调整、解释、建构和传播中国的国际话语.这一努力具有三个侧重:立足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语境;建立跨学科的整体性视野;坚持以本土议题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有七个基本问题必须予以廓清,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成果、飞跃、本土精神资源,以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确立了历史起点,也开启了其百年建构的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部署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建构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产生了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创造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取得了系列重大成就,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议题而受到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其中有待进一步思索和追究的问题是:这一议题的实际生成和展开究竟意味着什么?应当在怎样的视域中揭示其本质并引申出进一步的结论?该议题在其本质定向中将提出何种思想任务?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揭示,亦即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之当代建构的核心之点,在于当今的学术话语如何能够深入于我们的历史性实践所开启的特定内容之中,从而使这样的内容能够被真正的思想所把捉,并能够以学术的方式被课题化。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探索的阶段性重大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形成。但这种哲学形态不是通过这一部著述就完成了建构的,其中相当多的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思想发展中、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变迁中得到拓展、深化、变革和修正的。从思想史的视角就"意识形态"的内涵变迁、"消灭哲学"的含义辨析、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资本批判与"共产主义"建构等进行对照和梳理,可以从中凸现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价值。同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提供了理解和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14.
甄红菊 《社科纵横》2012,(11):15-17
新时期应当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增强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文化软实力语境下,应当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内涵,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整体认同;应当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社会意识系统的统摄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人对话的能力;应当探索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阐释路径,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诠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际战略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理论资源的丰富性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国内学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其真正本质与独特意义并未被学界完全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可界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一种既坚持马克思思想又对其作出创造性阐释、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对其历史进程进行反思批判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和运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并对现存社会主义进行反思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坚持马克思话语并重新构造其话语解释力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本土化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具有国际理论视野从而不断寻求理论超越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庸》因其巨大的思想张力和可再阐释性而成为学者们竞相研究的文本,对宋代道学话语系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本文论述道学发端时期的重要人物陈襄关于《中庸》的研究,认为陈襄已经关注“性”与“道”之本质同一性的建构,并在《中庸》的视域之下预示了后来道学的一些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17.
W·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其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关思想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本雅明的社会批判理论经常指向科学技术问题,同时,其丰富的"技术话语"构成了复杂的语境.本雅明技术哲学思想有着理论和现实根源,本雅明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个体经历影响了他的科技思想.本雅明技术哲学文本的初步研究表明,现代性、弥赛亚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意识构成本雅明技术语境的背景、意向、逻辑、风格.  相似文献   

18.
学科渊源与学术谱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士林 《求是学刊》2007,34(3):95-99
都市文化学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其核心是中国文学)与社会科学(其核心是城市社会学)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都市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生,不仅有都市化进程这个重要的全球化背景,同时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渊源与学术谱系,这是我们应予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讲,当下都市文化研究与批评在理论基础上的薄弱以及在话语谱系上的杂乱,与中国本土社会学的学术范式与学科建设有重要关联。由于城市化水平低等现实原因,以费孝通先生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5 0年代以来 ,西方现代化研究的兴起、鼎盛及其转向全球化 ,在研究范式与学理建构上很有学术创新意义。 5 0年代 ,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是结构功能主义的 ,研究取向以欧美为参照系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问题。 80年代 ,现代化研究被现代性研究所取代 ,研究取向由发展转向发达即西方社会自身。 90年代以来 ,以全球化为载体 ,把西方世界作为普世模式要求发展中国家向其看齐的全球化研究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主流话语 ,全球化研究遂成西方现代化研究的后续整合形态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的"知识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概括了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结合点,及其在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方面所提供的基础性贡献,指出当前跨文化传播研究应努力建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完成从传统学术形态到现代学术形态的过渡。这就要求发挥该领域理论开放性和思想灵活性的学术传统,运用综合学科视角进行“知识整合”,建立和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话语体系和逻辑范畴,为建设跨文化传播“科学共同体”和本土化研究的拓展、深化做出实质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