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繁荣与民族的崛起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历史过程,而文化的真正持久繁荣,灵魂和基础在于文化自觉、文化创新与价值重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创新与价值重建成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便是从决策层高度对该问题做出的应对与指导。要解决这一社会历史问题,必须从当下国内外思想纷争的现实出发,紧紧围绕文化自觉,梳理清楚其历史脉络,夯实文化创新的前提,实现文化创新与价值重建。为此,本刊特组专题论文,展开讨论,以期对推动当代中国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繁荣与民族的崛起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历史过程,而文化的真正持久繁荣,灵魂和基础在于文化自觉、文化创新与价值重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创新与价值重建成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便是从决策层高度对该问题做出的应对与指导。要解决这一社会历史问题,必须从当下国内外思想纷争的现实出发,紧紧围绕文化自觉,梳理清楚其历史脉络,夯实文化创新的前提,实现文化创新与价值重建。为此,本刊特组专题论文,展开讨论,以期对推动当代中国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繁荣与民族的崛起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历史过程,而文化的真正持久繁荣,灵魂和基础在于文化自觉、文化创新与价值重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创新与价值重建成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便是从决策层高度对该问题做出的应对与指导。要解决这一社会历史问题,必须从当下国内外思想纷争的现实出发,紧紧围绕文化自觉,梳理清楚其历史脉络,夯实文化创新的前提,实现文化创新与价值重建。为此,本刊特组专题论文,展开讨论,以期对推动当代中国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价值理性迷误与文化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中 ,由于技术理性的过度扩张 ,导致了价值理性迷误的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勃兴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在这一历史变迁的关头 ,当代中国既要致力于克服全球性的价值理性的缺失 ,又要解决权力迷信和拜金主义的“中国式问题”。审视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际遇 ,我们必须从重铸理想支柱、营造人文语境、博采外域文化之长三个层面 ,从事文化重建工作 ,引导人们走出价值理性迷误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化过渡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与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演进和更迭相伴随、相激荡的,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基本语境,化解文化冲突、延绵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共识、实现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内在要求,古今融合、中外互补、存异求同、综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化哲学致力于反思和化解现代性问题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危机,促进人的精神文化自觉,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理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要求反思人文精神困境,批判价值虚无主义,重建文化认同,探索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历史价值之间的历史间距,尊重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高于历史价值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开发潜能的价值宝库,其构建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确定历史基点,从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确定现实基点,从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确定问题基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的重大任务就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提高中国学术思想实力.  相似文献   

8.
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广文 《河北学刊》2007,27(2):35-38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河北学刊》2007,27(2):38-41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唐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2):41-44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宣朝庆 《人文杂志》2012,(3):156-162
"如何进行社会价值重建"是当前学术界关心的重大问题。本文拟通过春秋战国至汉初的长时段历史研究,给予社会价值重建以历史的、实证的观照。研究认为,价值重建过程表现为价值创新和选择,受到知识分子群体崛起与参与、平民社会运动蓬勃发展、国家利益介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元社会力量在公共领域中博弈的结果。这一时期的价值创新主要表现在民本、贵公、无为等价值的重新挖掘和发展,而社会运动所构成的价值推介过程始终与国家的价值选择过程相伴行,只有社会价值与国家利益相契合,并得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时,社会价值重建的工作才最终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3.
袁超 《云梦学刊》2013,(3):159-160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各种社会文化不断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不断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交融交锋。多元文化的碰撞必然会带来多样的价值取向,带来多元的社会思潮,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在多元文化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李建华的著作《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和回答。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价值指向论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饶涛 《中州学刊》2003,(1):111-115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两个视角论述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指向 ,认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指向主要是通过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得以彰显的。由于文化转型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 ,它关涉着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 ,并以文化范式的调适与更新、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文化价值的现代转换三种突显形态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发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郭根  刘田 《学术论坛》2012,35(9):44-47,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的自我认同与确证。这一建基于社会历史运动规律和人类价值实践基础之上的自我建构过程,既具有文化自身发展的维度特征,又遵循价值生成、凝练、形成和实现的一般逻辑。经由观念文化载体生成了"公平正义、和谐文明"的价值取向;经由制度文化载体凝练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经由社会文化载体形成了"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价值共识;经由公共文化载体实现了"共同富裕、文化自觉"的共享价值。四大价值意蕴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现阶段,弘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努力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励、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生成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长期过程,具有自身的历史承续性.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了文化的流变性,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文化超前或滞后于所伴生的社会生产与交换方式时,通常会发生文化危机.当文化危机发生时,在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人们的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新的文化重建提供一些思想资源和经验镜鉴.经由文化间的互动、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重建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激荡和思想激越,为当下全球文化重建提供了有利时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为新的全球文化重建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6):11-17
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九十多年发生、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时代创新不仅仅是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诉求、理论品质,更是其内在基本规律。这种基本规律体现在时代创新必须与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目标紧紧一致、不断继承与融合其他优秀文化。时代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发挥文化多方面的功能,以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把握时代创新规律,对文化发展问题做出时代回应,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于桂凤  吕莲凤 《理论界》2012,(7):158-161
当代中国是一个差异性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差异性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何和谐都是共同体的和谐,和谐精神是共同体价值的本质表达。建设社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构建一种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共同体价值。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培育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共精神文化是差异性社会重建共同体价值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法治中国、依法治藏的历史新进程中,厘清法治文化与西藏长治久安的内涵与关系;探寻法治文化的先导性、追求内在的价值、精神动力、文化认同和自觉;阐明对西藏长治久安战略价值,进而维护西藏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