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缓慢,这些已成为制约甘肃"三农"问题的瓶颈.因此,分析目前甘肃农村劳务输出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新时期探索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农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出现的差距,使作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要社会群体日益弱势化."三农"问题隐含的实质是社会公正失衡与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的形成与我国农村社会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的结构变迁有密切关联.农户的"原子化"状态、农户"寻求获取资源的方式和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源.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中国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整体把握农村社会结构及其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问题,以新发展观作为价值理念,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整合农村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目标,整体设计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有序推进体制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梁天明 《江海纵横》2005,(1):F003-F003
在21世纪,对于现代化征途中奋力赶超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一次伟大的机遇,因为中国社会对处在转型期的“三农”的关注正逐渐升温,使得农村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话题。“三农”的关键是农民,农村和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生存状况决定着农村的兴衰,也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成败。而“三农”问题正是青年学者葛志华多少年来苦苦探索、为之付出心血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法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三农"有关的立法存在严重缺失;对农村的法治化宣传教育存在严重缺位;农村基层行政执法水平存在严重缺陷.结合我国农村法治化建设进程逐步推进和政府推动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完善有关"三农"的立法工作;加强基层政权组织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及其理论,是中国所特有的。其作为一个社会和经济问题,既是突出的实践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如何认识"三农"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解决农民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把农村、农业问题的解决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结合起来;如何进行以农民为主体的党和军队的建设;发展农业的步骤和方向等问题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三农"问题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这些基本理论观点,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中国社会的出发点;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从这些基本理论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实事求是"是这些理论观点的思想基础;民主制度是对"三农"问题认识和决策的重要制度保障;尊重农民,保护农民的利益是形成正确的"三农"问题认识和决策的前提。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社会问题,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在一定程度缓解了"三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正是着眼于这一背景.农民流入城市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对农民工城市社会支持系统作了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势必成为中国共产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毛泽东是较早一个致力于研究农民问题的中共领导人,也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农民和农村问题了解最为深刻的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至今仍是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参考文献。而毛泽东对中国"三农"问题如此清晰的认识,首先是来源于他领导的韶山农民运动,韶山农民运动对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把握农业的产业属性和市场化趋势,把握农村的社会属性和现代化进程;把握农民的主体属性和国民化要求;把握‘三农’的基础属性和国际化走向”即“三农”问题研究中的“四性与四化”的理论模式,这是在实际调查和对历史与现实情况的社会分析基础上提出的认识框架,它推进了“三农”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在向工业化国家迈进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在体制上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因此可以说,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还很严重,还远未解决好;农民太多、太穷,农民分化不尽如人意;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继续深化改革,切实改变“二元”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束缚“三农”发展的体制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既是国家治理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治理理论不断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有效建设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充分考虑区域间社会基础的差异性,而社区基础与组织基础构成理解社会基础的两个重要维度。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不同区域农村的社区基础和组织基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而会对各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逻辑产生重要影响。提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考虑区域间经验传递的适用性问题,应从农民的现实需求、社区基础、组织基础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避免出现因经验传递不当造成的治理不佳效果,以及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农村社会,法律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主体认同性、维权性和必行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与中国农村社会相适应的信任结构还没有建立、法律框架下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畅、法律规则的"水土不服"、农村法律资源供给不足等。当代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出路在于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立法、加强农村法律资源的供给以及加强农村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13.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与开放在中华大地同步铺开,中国随之逐渐汇入了当今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社会性别同"三农"中的每个农都密不可分。由于两性地位、角色、责任的不同,农村妇女应对"三农"危机的机会和挑战有别于男性。"三农"危机及其应对举措对两性也有截然不同的影响。然而在迄今有关"三农"的研究、干预和政策中,社会性别从未被当做一个亟待关注的现实与政策问题。大量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实证事实皆表明,中国融入全球体系所引致的结构性变化加剧了"三农"危机,而"三农"困境又强化了社会性别不平等和不公正。乡村许多社会性别问题已成为全球化与地方性"三农"问题交汇的一个投影,折射了社会性别同地区、城乡、财富、年龄等权力等级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三农”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更确切地说中国是个农民大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更是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一)农业农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转型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基础,亦促使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以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来分析农村社会秩序的生成,探讨社会转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进而提出在转型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对策建议: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法律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更新管理理念,推动以权利保障与民生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借鉴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从信任、规范和网络三个维度来探索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情缘是融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儒家文化为一体的一种民族精神 ,它在长期的社会互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社会互动模式。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精神 ,虽经历史的沧桑 ,至今仍对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笔者试图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及其行动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在当前我国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情缘对我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还社会于民"作为社会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必须建构的社会运行体制。其从静态上看是一个"以人为本,社会中心和权力多元化"的社会权利架构和管理制度,从动态上看是一个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利不断回归社会公众,以及国家(政府)、社会公众之间在公共事务管理上不断互动的过程。当前"还社会于民"这一权利架构和制度模式的建构始终面临着一些社会基础秩序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民间组织制度、发展经济民主、积聚社会资本、推进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治理(善治)"制度的建立对于推进这一权利架构和制度模式的建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时中国的乡村建设影响深远,尤其是其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核心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农民教育仍有许多指导和借鉴意义。当前在我国农村社会流动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晏阳初的农民教育思想对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中农民教育问题有引领作用,其中注重乡村精英的领导作用;关注农民"整个的人"的培育;这些对构建一个中国农民教育的体系很适用。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一个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由于特殊国情所致,与其他国家相比,表现得更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更大。深入探索"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就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