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东升,北京市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内画京派第四代传人、内画鼻烟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内画鼻烟壶,顾名思义,是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不少内画艺人,步入40岁就因为眼力不济而中断创作.  相似文献   

2.
当《九成宫》被书入内画壶时,这项掌中艺术足以步入高雅殿堂意大利人利马窦在万历年间把天球仪、地球仪这样的大件传到中国时,也带来了一件能握在掌中的小件,那就是内画壶。内画壶还有个更为通俗的名字听起来不是太雅,叫鼻烟壶。鼻烟壶取材广泛,有象牙质、瓷料的、玛瑙或者水晶的,玻璃内画壶只是其中  相似文献   

3.
彭浦 《山西老年》2008,(3):31-31
鼻烟壶是一种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它将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瓷、铜等与绘画、书法等文化艺术综合为一体,成为工艺中的珍品,在国内外收藏界享有盛誉。此外,鼻烟壶因数量不多,深受收藏者青睐。鼻烟壶18世纪盛行欧洲,  相似文献   

4.
鼻烟作为烟草最初吸食形式,明代中期传入中国,清代渐成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鼻烟壶艺术发展到极致,集绘画、书法、雕刻、镶嵌与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珐琅、金属等材料工艺于一身,成为中西文化之大成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只保留粤海关与西方国家贸易的职能,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广州成为西方国家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和贸易场所。由于鼻烟和鼻烟壶均为西方传入之物,也成为十三行专营的商贸产品,并由仿制到创新,对西方国家及中国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与绘画都是线条艺术,它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源”艺术。绘画源于线条,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元素,它们执笔、运笔的方式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绘画对中国书法的渗透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书法创作是参考绘画的审美标准和规律进行的;书法线条的抽象体现在抒情和灵动的形式,它为中国绘画的形神一致、气韵生动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书与画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艺术精神、笔法、墨法、章法、用具用料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从功用上看,书盛于画;从起源上看,两者又难分彼此。原始之书最先以图画形式出现,“六书”中第一是象形,象形字是图画。在书画发展进程中,绘画吸收了书法的许多长处,而书法结字章法中也有画意。文人画兴起后,书法用笔在绘画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明清绘画中。此外,书法题款的涌出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绘画因此增添了更多的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7.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赵佶的书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佶作为导致国家倾覆的皇帝 ,在政治上是失败者 ,但是他酷好艺术 ,精研绘画、书法 ,花鸟画、瘦金书独步天下 ,更为可贵的是 ,他将绘画与书法、诗歌合为一体 ,形成了一种画境、书法之美、诗歌之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创作出不可多得的传世佳品 ;他还改革画院与“画学” ,领导画家创作 ,促进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书法与绘画由于具备共同的内核而发生了融汇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书画彼此间相对于对方而言的边缘化存在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一致性.书画融汇现象在历史上早有出现,到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变得十分显著.从明代开始,为数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既参与书法活动,亦涉足绘画领域,绘画在社会范围内取得了与书法对等的地位."书画同核"的内在机理得以外化,书法与绘画呈现融汇格局.  相似文献   

10.
梦盛  刘海丽 《老友》2014,(8):44-44
正今年66岁的腾凯,自幼爱好书法和绘画。早在读书期间,因书法、绘画成绩优秀,他就常为学校出墙报。参加工作后,由于公务繁忙,他无暇练习书法、绘画,直到退居二线后,才有时间继续学书法、绘画,并主攻山水画。他去书店买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书籍,从中了解中国美术史,还有赣南、江西乃至全国著名画家的成长史。不久,经人介绍,他拜赣州知名山水画家温相元为师。时任赣南老年大学山水画班教师的温相元,一边教他绘画的基本功,一边带他深入赣南著名的三百山、五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画坛上的大师,文章聚焦张大千画作中画款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画款书法与画作的结构和画款书法与画意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他的画款书法以绘画为主体,既服务于视觉的审美,又将自己对人生、对绘画的情感及观点融汇其中,在构图美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画境之美,形成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艺术的审美意境获得无尽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文人书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形式之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健康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画艺术同源发展,但文人之书与文人之画的发展却有先后之别。文人书画的出现与封建经济的发 展,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士人阶层的出现,篆刻艺术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审美观念的变革等均密切相关。探索文人书画 的起源对于正确认识文人书画的是非功过,特别是对现当代各级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历代的解说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实在书主要用来指称书法之后,中国书画的真实面貌一直都是书画同体。这种同体低层次的表现是使用工具材料上的一致,较高层次是笔墨技法的一致,最终则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道法自然"上取得统一。实践表明,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书画一体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书法对中国画的介入曾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审美品质和形式因素。但当今中国画正由于书法精神的缺失,导致其主体精神和话语体系濒临异化的边缘。面对错综复杂的书画关系,主要从两者的渊源与功能分流、审美追求上的内在关联、书法的意象表达以及对中国画的介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梳理两者在主要范畴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便能够充分理解书画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更深层次上把握"以书入画"的精神本质,从而进一步发掘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潜在审美特质,提高中国画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明清高僧书画艺术对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挖掘的空间也很大.作为明末清初滇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生存方式、佛学思想、艺术活动、精神寄托乃至生命感悟都在书画艺术中得以彰显.明清滇僧大多诗书画无所不能,其中以普荷担当声名最为显著,影响深远.担当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禅画风格,意境冷逸、空蒙,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研究性.本文从书画理论、作品风格、禅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担当书画艺术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做出论述,同时通过作品对其审美取向和禅学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提出的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内的新诗“三美”理论,是十分重要的新诗美学理论创见。本文从新诗绘画美的美学内涵与“诗中有画”诗学传统的辩证联系,新诗绘画美的两个主要美学要素———廓线与色彩的艺术体现等几个方面,论析了闻一多在新诗绘画美的理论倡导和艺术实践中的探索与贡献。  相似文献   

17.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清宫珍藏书画虽然有所散逸和损毁,但其最重要的部分却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北京与台北两座故宫博物院中。两院荟萃了中国法书墨迹及绘画作品的精华,有相当多的名迹巨品,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清宫书画得以初步整理与鉴定,古物陈列所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以来,两岸故宫博物院对清宫书画的整理鉴定和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尤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书画经徐邦达、张珩、启功等先生的研究鉴定,使书画鉴定逐步发展为一门学问乃至一门学科。故宫书画鉴定以文献考据与艺术鉴定并举为特点,构建了书画艺术史的基础,也构成了故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具有独特的审美趋向,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的完美结合。其重主观、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崇尚笔墨韵味,强调空灵简淡的审美境界,深受禅宗美学影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与中国书画理论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周易》太极阴阳观与书画之本原、生生不已说与书画之特色、观物取象论与书画之创作均有着内在的共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