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蕾 《社科纵横》2006,21(12):24-26
凯丰是我党宣传思想战线早期的—位重要人物。他从长征时期,就开始参与领导党的宣传工作。延安时期,他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化工作,在如何做好抗战时期的宣传工作,探讨抗战与民主、抗战与民众运动的关系,如何动员民众起来抗战等诸多方面,为党的宣传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妇女节不仅是专属于女性的社会时间点,还是动员妇女参与抗战的特殊场域.此时节日纪念主旨于女性群体自身诉求外,加入了动员妇女支持抗战、宣传女性国家民族责任感等新内容.面对政府的宣传,尽管群体内部因知识水平、社会阶层不同反响各异,却也激励了相当数量的女性投入救亡工作.在她们看来,即便立足于妇女权益,支持抗战也是争取妇女解放的有利契机,两者相辅相成.由于节日纪念的普及,政治功能外的社会意义也有一定呈现.纪念仪式及相关象征符号,持续地向人们传递现代化的政治、社会理念,而为增强节日吸引力举办的种种休闲庆祝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妇女的群体认同意识,传播了现代性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7):109-111
1937-1949年的抗战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印迹。在抗战文学史上,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发挥了文学的宣传教育功能,成为动员人民投身民族抗战事业的有力武器,而且探索了一条适合抗日战争和中国读者审美习惯的战争文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共赴国难、救亡图存、个人荣辱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时期的作品,可谓时代的产物、创作千载难遇的时机,成为丁玲创作的新基点,也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一种体现。丁玲的九部抗战作品都是一种民族的记忆与沧桑,既是珍贵的也是最值得保留的文学遗产,为后人研究人类历史,民族史,文学史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笔者以丁玲的抗战小说为例,将民族学植入一种新的历史土壤和文化语境,从民族学的角度来探讨抗日作品中时代特色。抗战时代虽已过去,但是值得反复书写,不仅从国家、民族利益的价值体系,还是从人类自身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作品中"生存""道德"与"民族"的观念来研究民族史,尊重生命、爱好和平对于当下,更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蕊 《社会》2015,35(3):67-94
对于数以千万计亲历二战的中国民众来说,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残暴罪行无疑会在他们的心里产生极大的创伤感。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很多年间,这种刻骨铭心的国族受难和遭受非正义的经历,却长期停留在民间个体记忆中,没有成为围绕战争所进行的官方话语表达的核心。本文旨在借助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ma)理论,对这一围绕抗战创伤经历所发生的“文化失忆”现象进行全新的探索。文章首先梳理1949年之后阶级创伤叙事的形成以及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集体身份建构,然后通过梳理抗战记忆在官方话语中的呈现,检讨战争中国族受难经历与阶级创伤宏大叙事之间所形成的逻辑冲突,进而指出正是这种逻辑冲突在某种意义上阻抑了抗战创伤叙事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文化是抗日战争中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国文化的策源地,对全国各地抗战文化的生成、兴盛起了积极的作用.沦陷区文化界,以救亡文学、救亡戏剧、救亡电影、救亡音乐等为热点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深深地鼓舞着全国文化界,她的发展,为全国抗战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建立文化界的统一战线组织,坚持抗战文化面向人民大众,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提高民众的觉悟,为全国提供了文化为抗战服务的经验和样板.撤离沦陷区的文化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后,成为推动各地抗战文化事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是梁漱溟一生思想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一个转变时期。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梁漱溟以"社会改造"和"民族自救"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主张,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以农村动员为持久抗战之基础,以政治民主化推动各党派的联合,共同对敌,实现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主张体现了其新儒家文化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深刻认识抗战文化的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先进抗战文化建设的前提.党认为,革命文化战线是抗日民族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的、重要的战线,党的抗战文化建设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必须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道路,建设“文化的军队”是战胜日本侵略者最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在素有"华东延安"之誉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抗战歌谣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沂蒙人民空前自觉的民族精神与抗战歌手敏锐执著的进取意识共同催孕的结果。抗战主题的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沂蒙古代歌谣优良传统相结合,并赋予它新的艺术形式,使沂蒙抗战歌谣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和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论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进行的广泛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动员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团结抗日的凝聚力工程。正是我党的这一努力,了促成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寻求外部援助的思想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7,(1):32-37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指出了"中国与世界不可分"这一重大事实,提出了"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的主张,强调了"目前是全世界法西斯阵线与反法西斯阵线的伟大斗争时代"的重要意义。它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政党成长壮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外部援助;事业成功有赖于坚持独立自主立场和寻求外部力量并重的方针政策;它为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立场和争取外部援助并重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1.
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政权建设是民主革命时期我国政权建设的成功范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第一,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并通过实行一系列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的措施,形成民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第二,始终将推行民主选举作为建设乡村政权的基础工作,通过开展细致而充分的宣传动员工作和实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原则,让民众直接参加选举,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第三,把发动和组织民众放在重要位置,将民众组织起来,创造乡村政权的组织基础。第四,把加强民众直接监督置于重要地位,约束乡村干部行为。  相似文献   

12.
温淑春 《社科纵横》2007,22(12):130-13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宣传和动员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从舆情研究的角度看,宣传和动员具有舆情疏导的功能,尤其是以关注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着眼点,以积极激励和正面引导为手段,以营造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为途径的宣传和动员,能够激发广大居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促进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3.
原创红色歌曲为江西社区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原创红色歌曲在江西社区文化发展中具有提高社区群众思想认识、提升社区整体素质、培养群众优良品质、改善文化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正功能。更重要的是原创红色歌曲作为江西红色文化向外界快速传播的载体,成为宣传、弘扬、发展江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20名红军将领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中曾赞誉东北军说:“东北军过去是有过抗日的光荣历史的。长城各口之战,声振华夏。”长城抗战虽声振华夏,但讲述长城抗战史的书籍、报刊却没有或很少提及长城抗战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张学良,长城抗战的主力是东北军这一重要历史事实。一、张学良主政东北与兼理华北军务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炸身亡之后,张学良从北平秘密潜回奉天,19日正式就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由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联合安阳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长城抗战暨抗战胜利70周年"高层学术论坛,于2015年7月31—8月2日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共有来自20余所海内外知名院校及研究机构的50余位学者,在大会和分组会议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告30余篇。  相似文献   

16.
张艳梅  王姝 《学术交流》2007,(12):186-189
谈及"孤岛"话剧,一般都在左翼文化语境中表述,凸现其意识形态属性。但不可忽视的是,"孤岛"话剧是发生在上海这一特定空间中的文化现象,而当时的上海已经进入大众文化语境,因而其生存形态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文化语境的影响。一方面,"孤岛"剧坛坚持宣传抗战、关注民众生存,积极表述民族、国家这些宏大的话语,于激进的现实批判中呈现出鲜明的左翼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现世娱乐的诉求、名人效应等商业运作策略也令"孤岛"话剧的大众化趣味得以彰显,恰是在政治讽喻与大众欢歌的张力间,显现出"孤岛"话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朱明 《社科纵横》2006,21(5):118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的抗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反击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抗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日侵略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并且,在抗战中,人民力量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学问》2010,(3)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江桥抗战"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在于此役是东北爱国军民有组织、有领导、有准备地"打响抗击日寇侵略中国的第一枪",而且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点燃了东北广大军民踊跃抗战的燎原之势,极大地鼓舞了举国上下的御敌斗志和信心。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抗日救国为中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抗战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结合边区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的实际,对如何开展小学教育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扩生”、“正规化”和“民办公助”等政策,逐步建立起与边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群众需要的,极具特色的小学教育体制。这为提高边区民众的文化素质、动员全民抗战以及实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边区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为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3):27-30
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纪末西学东渐的重要成果最初仅为少数先进分子所知,为了使广大民众认识、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通过建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创办通俗易懂的报纸刊物;建立各式教育、组织机构;进行感同身受式的情感认同宣传;根据时势变化提出各种标语口号等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动员,为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