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说明]段可情是创造社后期成员,也是目前在世的唯一的创造社社员。他曾经参加、提倡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也曾见过鲁迅先生并与鲁迅商量过联合出版刊物的事宜;他本人也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并有一定影响。勿庸讳言,段可情也有过一段苦闷、徬徨的时期?蘼墼跹?作为一位历史的见证人,他是不应被遗忘的。根据以上认识,我们查阅了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报刊资料,并拜访了段可情先生,对段  相似文献   

2.
鲁迅曾经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的书,这是由他与陈赓将军的一次会面引起的。1932年陈赓在冯雪峰的陪同下拜访了鲁迅。在会面时,陈赓给鲁迅重新讲述了红军的许多战斗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先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却没有写成。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早年是学教育的,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他有过广泛的教育实践。他当过中小学教员、小学“主事”也当过“大学校长”。他从事过普通教育,也从事过干部教育,其中干部教育又有党、政、农、军等层次。毛泽东不仅有着广泛的教育实践,而且有着丰富的教育论述,其中教育改革思想更闪耀着绚丽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鲁迅全集》新版六《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题解”谓:“‘左联’的解散曾经由茅盾征求过鲁迅的意见,鲁迅曾表示同意,但是对于决定和实行这一重要步骤的方式比较简单,不够郑重,他是不满意的。”题解的意思似乎是说,鲁迅曾向茅盾表示过同意解散“左联”的意见。这其实是不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杂志》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孙雄飞的《忆赵丹谈“毛鲁会见”的经过》一文。作者说,1979年冬的一天,他陪赵丹从徐汇区文化馆步行回上影厂,适中谈及电影《鲁迅传》,赵丹便把1961年5月1日毛泽东接见时的谈话告诉了他。毛泽东问赵有没有见过鲁迅,赵荅“没有”。其后毛泽东说:“我见过鲁迅,所以对你演鲁迅演得象不象,我有发言权。我是在北大见过,以后又去鲁迅家登门拜访。我见鲁迅时,鲁迅在教育部负  相似文献   

6.
王炳毅 《金陵瞭望》2006,(16):52-53
近日,电视连续剧《陈赓大将》在央视热播,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也曾成功地拍摄了革命历史影片《陈赓大将》和《陈赓蒙难》,在社会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陈赓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军杰出的将领,人们至今缅怀他的业绩。而且,陈赓与南京早就结下了难以磨灭的情缘。现本刊予以独家披露。  相似文献   

7.
袁岳  孙淑琴图 《可乐》2011,(7):77-77
王均瑶我见过一面,之后到他去世我都没有再见过他;我也见过华罗庚教授一次,之后到他去世也没见过。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大部分人我们这一辈子只会见一次面,这还没包括那些一辈子从没见过的人。我曾在很多大学做职业演讲时给在座的同学说:"也许这是这辈子我们之间唯一的一次见面。”  相似文献   

8.
胡今虚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鲁迅研究专家,浙江温州人,今年71岁.胡今虚与鲁迅先生见过面,但并未作详细的攀谈·然而他对鲁迅十分崇敬,早在三十年代就与鲁迅多次通信联系,并改编过鲁迅译著.在《鲁迅书信集》中,就收有鲁迅复他的信六封.一九五○年胡今虚在杭州工作时,曾编定《鲁迅作品及其他》一书。许广平特为之写了跋语。后由上海泥土社出版.当时,我国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精神的作品不多,这本书在鲁迅研究界和现代文学研究界有较大影响。曾受到冯雪峰、唐弢等同志的好评.近三十年来,由于“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也是日本人民的伟大朋友。他与日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在风华正茂的年代越海留学日本,学得了进步的科学和思想。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和中国人民起而革命的岁月,鲁迅曾结识下众多的日本朋友,这些朋友曾支持过、同情过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0.
这个题目似乎还没有人做过,鲁迅著作中的确也没有直接提及《中国青年》,但事实证明他是读过的。一九二七年冬,鲁迅写了《在钟楼上——夜记之二》(收入《三闲集》),回忆起二月间他在广州中山大学时,读到宋云彬发表在《国民新闻》副刊《新时代》上的文章《鲁迅先生往那里躲》。文中揶揄鲁迅到了广州“不曾恢复他‘呐喊’的勇气”,“跑出了现社会,躲向牛角尖里去了。”当时鲁迅曾想撰文予以反驳,声明他“虽不呐喊,却正在辩论和开会,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只吃一条鱼,也还未失掉了勇气。”后因别的缘故,没有亲  相似文献   

11.
休士(Langston Hughes)是一位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1933年7月访问上海之前出版过诗集《犹太人的好衣服》《梦乡人》,长篇小说《不是没有笑的》。他反对种族歧视,同情民间疾苦,在文学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听说他自称见过鲁迅,但鲁迅日记和书信中均没有直接反映。1933年8月1日,《文学》杂志1卷2号在“批评”专栏刊登了“伍实”撰写的《休士在中国》一文,暗讽鲁迅、梅兰芳看不起黑人,因此没有像招待萧伯纳那样招待休士,也没有出席《文学》社、《现代》杂志社和《中外新闻》社为休士举办的招待会。为此,鲁迅在盛怒之下撰写了《给文学社信》,刊登…  相似文献   

12.
彭德怀的“堡垒”被陈赓攻破 生性活泼的陈赓曾经为好几个老战友当“红娘”,而且成功的比率相当高。但是最难攻的“堡垒”大约要数彭德怀了。他严肃有余,个性又强。原先的妻子离他而去,在他心上留下伤痕。 陈赓想到40岁还孑然一身的彭德怀,便跟人念叨:“总不能让彭总当一辈子和尚呀!”许多热心人尝试过失败,便都眼睁睁地望着陈赓,看他如何操作。 陈赓脑子极灵,很快心里就有了谱,安排好“圈套”,就去找彭德怀:“首长,今天下午机关举行有史以来的第一场妇女排球比赛,你去看看吧!” “我没时间。”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论诗     
鲁迅曾一再说他“不懂诗”,对诗“外行”。虽然他在青年时代就写过诗,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更写过不少的诗,可是他后来却表白道: “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十出现,就洗手不作了。”①这自然是自谦之词。其实鲁迅一生所留下的几十首诗,不论新旧,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令仍为大家所传诵。以鲁迅的整个成就  相似文献   

14.
鲁迅虽长穆木天19岁,但他们同属于我国现代文学开创时期的作家.新文学开创时期穆木天是鲁迅的敬慕者、追随者.左联时期穆木天曾在鲁迅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左翼诗歌运动的领导工作.后由于穆木天的被捕,在穆木天被释放后鲁迅曾对他产生过误解,后明白事实真相,很快化解了误解.鲁迅逝世后,穆木天非常怀念鲁迅,在几首怀念鲁迅的诗中,他都认为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从来没有发表过有关美学的专题论文,但由其丰富的文学著述中,可以得知他的艺术观或美学思想;而一九三四年,他在回击当时上海所谓批评家对进步文学诬陷诽谤的一篇杂文中,却更全面地揭示了他的美学观点.他说一些批评家,“他们往往用一个一定的圈子向作品上面套,合则好,不合就坏.”并且说:“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当他一九零九年八月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就一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只有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鲁迅先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才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从事文学创作.就是在从事文学创作的活动中,他也十分关心和重视教育事业.为此,郭沫若同志曾热烈地赞扬鲁迅先生是“以身作则的伟大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鲁迅曾这样说过:“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鲁迅评价自己的一些杂文时,还用过“弯弯曲曲”、“吞吞吐吐”、“隐晦”、“曲笔”等词。一些研究鲁迅杂文的文章,偶尔也会谈到鲁迅杂文隐晦与曲笔的妙用,但似乎并没有探根溯源:揭示它在鲁迅杂文中的不容忽  相似文献   

18.
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在学习和运用外国语方面,鲁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鲁迅在他的青年时代,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曾远涉重洋,在日本度过了七年多的留学岁月。因此,鲁迅对日文能看、能写、能说,极为精通。鲁迅用外国语写作,只限于日文。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铁路矿务学堂和日本仙台医专求学时,鲁迅也学过德文(当时称为“独乙”,或“独逸”),后又入东京独逸协会学校进修,故对德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生前,许多进步青年真诚地把他尊为“导师”,也有不少共产党人由衷地把他引为“同志”,在鲁迅身后,不仅他的战友和追随者们又推崇他为“民族魂”,而且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知识界人士也深深地觉悟到:事实证明鲁迅是正确的,而自己则是错了;至于心同鲁迅相通的毛泽东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鲁迅是一切革命者的“榜样”。的确,伟大的鲁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和光荣,鲁迅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鲁迅先生写了一首深刻、动人的律诗,题为《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写给“知友”、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的夫人王映霞的。此诗问世已经四十余年了,但是,人们并未对它作出正确的解释。一九三八年郁达夫《回忆鲁迅》,曾对诗意作过一点简要的说明: “后来搬到杭州去住的时候,(鲁迅)也曾写过一首诗送我,头一句就是登遐仍如在。这诗的意思,他曾同我说过,指的是杭州党政诸人的无理高压。他从五代史的记录里,曾看到过钱武肃王的时候,浙江老百姓被榨得连裤子都没得穿,不得不以砖瓦来遮盖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