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春江花月夜>一诗,作者运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整体思维方法,通过春、江、花、月、夜这些艺术的背景,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宇宙观,使诗篇的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画面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识,哲理意识与艺术画面水乳交融,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嬗变史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脱胎于宫体诗轻艳、细巧之窠臼,成为旧体与新制之间的一道界碑和开启盛唐气象的一座丰碑。从审美价值看,《春江花月夜》第一次集中凸显了五个传统意象——春、江、花、月、夜正面与背面的双重意蕴,并将其精巧而和谐地编织在一起,创造出了优美、深美、凄美的意境。从文化层面看,《春江花月夜》对男女之情复归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演绎,彰显了纯净的生命情怀和这种情怀之于人的生命的动人魅力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3.
“快乐的花松鼠们,今天我们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名字叫‘纸船明烛照天烧’,怎么样?”“什么意思啊?!”我们不约而同地问。“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写过《七律·送瘟神》,是写消灭血吸虫的。其中最后一句,就是‘纸船明烛照天烧’。在你  相似文献   

4.
腊月腊梅香     
腊梅又名蜡梅、黄梅、香梅。因它在农历腊月开花,花香似梅,所以叫腊梅。腊梅不仅傲寒怒放,独秀于百花凋谢季节,而且芳香,别具一格。从远处闻到它的花香,令人感到淡雅芬芳,甜醇诱人。从近处闻到它的花香,使人感到馥郁馨香,令人陶醉。 腊梅生命力很强,容易栽培,盆栽时要用肥沃的沙质土壤,忌用黏重土或碱性土。盆栽时应注意3点;1.腊梅喜肥,除上盆时施足底肥外,在生长季节还要勤施液体肥料,每半月一次。从春天萌芽之后,到深秋落叶时分,一定要常施肥。为的是生长茂盛,促进花芽分化,多孕蕾,多开花。2.腊梅是耐旱性植物,花谚中有“旱不死的腊梅” 之说。  相似文献   

5.
一、作文题一树金灿灿的迎春花下,几位幼儿园的小朋友争得面红耳赤。一个说:“春天从天上来”一个说:“不对,春天从地里来”一个说:“春天从南方来,”一个说:“不对,春天从东方来”又一个说:“春天从花骨朵里来”一个说:“不对,春天从我小姨家来,我小姨家在春城。”阿姨听得乐了,心里说“多可爱呀,这些花一样的孩子!春天不就写在他们的脸蛋儿上、眼睛里、心灵中么?”是啊,春天究竟从哪里来呢?请以“春天从哪里来”为话题,自选角度,展开联想,写一篇600字的文章。二、题目解说春天,既有大自然的春天,又有人类社会的春天;既有个人人生的春天,又…  相似文献   

6.
关于张祜《题金陵渡》的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诗人张祜长于官怨诗.然而他的羁愁诗《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却成为绝句名唱,为后代很多选本所收录.诗中的“金陵渡”在何处?“瓜州”指哪里?唐宋已有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争议有增无已.我翻阅了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出版的关于这首诗的十多种注释,计有三说:  相似文献   

7.
世纪交替之际,修辞研究有两个趋向:一是从理论上或方法论上勾画新世纪修辞学的蓝图,一是用具体研究的实绩去开创修辞研究的新局面.我们欣赏“应该研究什么,不应该研究什么”或“应该怎样研究,不应该怎样研究”的“说了再做”的作法,我们更尊重“我研究的就是这”或“我就是这样研究的”的“做了再说”的作法.冯广艺先生倾向于后者.他继《变异修辞学》(1992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又推出了修辞专著《超常搭配》(199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超常搭配》一书仅10万字,作者构思、写作直到最后完稿花了近4年的时间.其间,阅读了100多万字的语料,做了上千张卡片,仅书中用例就有200多个.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部短小而颇有份量的专著.我们十分乐意将它介绍给同行和修辞爱好者.  相似文献   

8.
夜来风雨声     
【文题展示】15.夜来风雨声【命题分析】这是一个比较有诗意的题目。看到这样一个题目,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这是一句诗.完整的诗句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既然题目取自这句诗,其命意当然就与它有关。这雨应该是春雨.夜晚的春雨,淅淅沥沥,显得缠绵柔美,像弦乐伴奏,引发人的万千思绪,促使人倾诉衷肠。由此可见,这题目所说的"夜来风  相似文献   

9.
“日”字见于文献,最早可上溯到文字创始之时,甲骨文中出现的“日”字极多。这是一个与上古人类的物质生活、宗教信仰、礼仪制度关系密切的字。“日”字经过长期发展,字形结构有一些变化,但是它的意义只有三项:(一)太阳,即相对于月而言的“日”;(二)白昼,即相对于夜而言的“日”;(三)昼夜,即相对于年、月、时而言的“日”。当然,三项意义中太阳是最基本的意义,其余两项意义都是派生的。  相似文献   

10.
泛清波摘遍     
催花雨小,着柳风柔,都似去年时侯好。露红烟绿,尽有狂情斗春早。长安道。秋千影里,丝管声中,谁放艳阳轻过了?倦客登临,暗惜光明恨多少。楚天渺,归思正如乱云,短梦未成芳草。空把吴霜鬓华,自悲清晓。帝城杳,双凤旧约渐虚,孤鸿后期难到。且趁朝花夜月,翠尊频倒。这是一篇伤时叹老之作,表现了作者空掷岁月,功业未就的悲凉情怀。上片“催花”五句写春光之美。小雨催花,柔风染柳,红花露重,芳草烟笼。今年的春天与去年一样美好。人们啊,经一冬的禁闭,纷纷走出家门,一展新姿,在早春的天气里尽情地斗乐嬉戏。“尽有”为倾其全…  相似文献   

11.
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离开我们一周年了。在这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西藏的百万翻身农奴时刻都深切怀念毛主席。“受过严冬酷寒的小羊羔,最懂得春天的温暖;受过旧社会苦难的奴隶,最难忘毛主席的恩情。”毛主席啊,永远活在我们翻身农奴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中秋赏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联,而今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万山山秀秀非常。”此联不但描写每月特别是八月的月色,勾画每个山和千万个山的景致,而且“月”字和“山”字重叠出现五次、“明”字和“秀”字也重叠三次,用此叠字描写景观,工整自然,别具特色。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冥思苦想,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堪称佳对。  相似文献   

13.
三月的租界鲁迅今年一月,田军发表了一篇小品,题目是《大连丸上》,记着一年多以前,他们夫妇俩怎样幸而走出了对于他们是荆天棘地的大连——"第二天当我们一眼看到青岛青青的山角时,我们的心才又从冻结里蠕活过来."'啊!祖国!'"我们梦一般这样叫了!"他们的回"祖国",如果是做随员,当然没有人会说话,如果是剿匪,那当然更没有人会说话,但他们竟不过来出版了《八月的乡村》.这就和文坛发生了关系.那么,且慢"从冻结里蠕活过来"罢.三月里,就"有人"在上海的租界上冷冷的说道——  相似文献   

14.
时逢季春将去,素有“花园式高等学府”美誉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处处花明照眼,花枝摇曳,花香馥郁。迎校门而立的大型电子屏幕上赫然显现着这样十二个文字:“传承五四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前夕,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春华同志来到这所大学与青年学生座谈,在校园里春花烂漫之时,倾听当代大学生的心声。  相似文献   

15.
老方丈慧光法师从山下的花市买来一枝鲜花,送给刚刚出家的小沙弥。小沙弥对慧光法师的用意百思不得其解,就怯生生地问:“您送给我的这枝花,有什么讲究或寓意吗?”“当然有讲究了,”慧光法师莞尔一笑说,“花朵是草木的智慧啊。”小沙弥抱着虚心好学的心态,接着问慧光法师:“草木  相似文献   

16.
又到新年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转瞬之间,又到新年。日历又翻开新的一页,生命之轮碾过一个环行道之后,又到一个新的起点。 又到新年,我们在感慨“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之时,更应该倍加热爱生命,更应该思索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怎样面对新的春山春水,去编织新  相似文献   

17.
传销以及传销的变种——许以高额回报率的营销及“养殖”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到今天、稍有点判断力的人已不难识别。所以绝大多数参与者并非是由于天真而上当。参与之初,他们的心理是:抢在大多数人上当之前捞上一笔。呜呼痛哉!对于这些人,我们应该是揭示多于同情。当然,也真有少数人由于信息闭塞、心地单纯而相信那类活动本身确有回报价值,尤其是“特种养殖”活动对于这些人(往往是看不到任何报纸的群体),我们只能是急切地企盼:多点理性,多个心眼儿,千万小心啊!  相似文献   

18.
燕子     
李兵  李殿贺 《新少年》2009,(1):76-76
我家房檐下住着一对小燕子。我非常喜爱它们。 春天,满院的梨花盛开。小燕子在小院的前前后后欢歌飞舞,真可谓“鸟语花香”啊! 有这样的说法:“燕子不住愁房”。有这两只有灵性的小鸟儿和别门全家生活在一起,我当然高兴了。  相似文献   

19.
那是我当班长的时候,有一天自习课,由我负责教室纪律。当然,当时班主任不在。起初,教室里很安静,除了沙沙的写字声,就是刷刷的翻书声。这种气氛,是我们“领导干部”最愿意看到的了,这多省心啊,看来“广大  相似文献   

20.
康康  咪拉 《北京纪事》2010,(7):27-33
北京的春天美丽而短暂,爱花惜春的北京人又扎堆奔了黄土岗十几个花卉大棚买花淘花去了。明清以来,这里就是北京的鲜花胜地,遍布花卉传奇。现在,它的鲜切花供应仍然占了全市的1/3,盆栽花销售量占全市90%以上,是花卉产业的龙头,名副其实的“花香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