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从西藏农牧区得来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农牧民的感受和给予的经验数据,以西藏农牧区婴儿死亡率和常见病导致的青壮年死亡率为视角,讨论西藏的人均期望寿命。主要结论为:因为西藏医疗卫生条件的巨大改善和西藏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提高,西藏农牧民有条件顺利度过生命历程中最艰难的出生关和小病关,人均期望寿命得到较大提升是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西藏,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新农村建设也就显得十分"特殊"。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必须正确分析当前西藏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重大而基本"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找到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从目前西藏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着力解决好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便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即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安居工程便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程越 《中国藏学》2012,(3):133-137
2003年以来,西藏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中央的政策性补助、农牧民外出务工、虫草采集和农牧民素质提高,是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几个重要因素.为完成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目标,本文建议用好用活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稳定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加强对虫草资源的保护和宣传;以优势矿产和水力资源开发为龙头发展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吸纳本地农牧民就业;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提高农牧民素质,夯实农牧民增收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藏农牧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庆 《西藏研究》2010,(3):92-100
西藏全区人口中大部分居住在农牧区,在"非典型二元"结构下,占人口大多数的农牧区居民却不是全区居民消费的主力军。因此,西藏农牧区居民的消费状况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参考依据。文章研究了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来源、消费结构升级与变化趋势;分析了西藏农牧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西藏农牧民生活消费需求的对策,首先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其次应引导合理消费,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优化西藏农牧民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5.
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在过去的13年里一直趋于增长,但势头不如全国平均水平,也不如本地区的经济增幅,农牧区相对贫困的状况有加大的趋势.但与1992年以前相比,西藏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既经得起理论上的探讨,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西藏农牧民群众的财富欲相对不强、粮食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边际效益递减,以及缺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市场和机制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究其根源 ,自然地理所导致的发展环境约束是最基础的原因。因此 ,尽管 5 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但西藏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仍十分薄弱 ,乡村呈现出整体的相对贫困状态。本文认为西藏农牧民增收与反贫困攻坚的基础 ,归根到底就是乡村建设。西藏的贫困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状态 ,对西藏贫困现象的治理也必须有一种综合、整体的系统思想。乡村建设正是从乡村农牧民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从基础性和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扶贫行动和扶贫资源的配置 ,把扶贫行动与乡村社区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体现新阶段反贫困的深化和系统化 ,使西藏 2 1世纪的扶贫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王娜 《西藏研究》2013,(1):54-61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不足。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既有同全国一样的急迫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下降,西藏需要转移的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庞大的农牧业人口与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形成尖锐矛盾,成为"三农"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电信通信为农牧区提供信息接入手段这一视角出发,分析西藏农牧区发展电信、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践,探究农牧区数字鸿沟的表现及成因,认为发展电信通信是缩小西藏农牧区数字鸿沟的基础工程,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针对数字鸿沟的农牧区电信发展经济、技术政策,遵循普遍服务原则,沿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信息提供两条主线,保证为农牧民提供最低数量和基本质量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
从长远来看,西藏要实现自我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西藏76.29%的人口在农牧区,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决定着农牧民自身或家庭的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决定着西藏整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并实施参与式援藏模式,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发展参与度和获得感,有利于提高农牧民自身发展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小康西藏的早日实现和西藏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拉萨市七县一区农牧民子女学业状况的调查,发现:农牧民子女学业成绩普遍偏低。家庭文化资本存量缺乏,语言文化类型差异,课程内容远离西藏农牧区实际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是造成学业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汉语学习环境和利用西藏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加教学内容的适切性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是提高农牧民子女学业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创建西藏新型环境资源产业,全面建设高原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西藏农牧民增产增收 ,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需要重新认识高原环境资源状况 ,建立新型环境资源产业 ,并且掌握环境资源价值实现的基本特性 ,选择环境资源产业的市场运作方式 ,采取多种体现地方特色的综合措施 ,谋取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青南地区是青海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农牧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本文从农牧民人均收入的水平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内部差距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藏新农村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背景下,文章结合西藏的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西藏新农村建设的四种发展思路: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型新农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型新农村;建设边境贸易发展型新农村;建设西藏特色农产品开发与加工型新农村,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西藏农牧民进城务工有增长之势.职业选择范围窄、劳务工资较低、生活素质较差等问题,折射出西藏农牧民工在劳动技能、职业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与当下市场经济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对此,既要引领农牧民工重视自身素质提高、增强竞争意识,自觉参与劳动技能教育与培训,更要敦促政府完善地方法规,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各地县的农牧民接受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提升农牧民参与现代化城市建设能力、提高农牧民物质生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发展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商业结构上游化生态条件脆弱、支柱产业的行政垄断、东西部协作信息不对称、东西部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单靠市场调节的力量,难以打破西部地区经济的结构刚性和体制障碍,需要加强政府干预。然而,加强政府干预并不必然是有效率的选择,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里,加强政府干预才有助于打破西部地区经济的结构刚性和体制障碍,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徐平 《民族研究》2001,(1):37-44
文章根据西藏的实地调查材料,联系西部民族地区的整体情况,认为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城镇和农村、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的不平衡发展,这是西部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在进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同时,应当运用政策和资金优势,推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组织形式,重点扶持农村和农牧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西藏乡村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推动西藏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西藏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文章以当前西藏乡村经济的环境和现状为立足点,着重研究西藏乡村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与基本路径,提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西藏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发现,其发展逻辑与经典判断有诸多悖离。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农牧民家庭经营并没有被专业合作社所取代,反而更加巩固,农户小资产所有者身份也得到加强。按照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或工业化来定义的"发展"的观念,在上述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层面来看是狭隘的。相对于农牧民的经济机会、政治自由、社会条件、透明性保证以及防护性保障而言,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中的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流实践存在更全面的诠释可能。  相似文献   

19.
吴建国 《民族研究》2003,11(2):79-85
本文以西藏和四川藏区为例,考察了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变化及其特点.认为藏区所有制结构状况与其生产力水平并不完全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藏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藏区应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项特殊的战略任务来抓,尽快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政府扶持体系,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