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长期以来,西藏高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远古时代的西藏高原是一片荒芜不毛、寒冷干燥的土地,完全不适于人类生存。有的人类学家认为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高原才开始有人类居住。但是,这种传统看法,在最近四十年时间里已经被西藏高原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所彻底动摇。  相似文献   

2.
苏修叛徒集团继承老沙皇的衣钵,推行大国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公然篡改和伪造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无耻地为老沙皇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妄图为侵略我国制造反革命舆论。近年来,苏修叛徒集团及其御用文人就我国西藏的历史大做文章,就是他们这种卑劣活动的罪证之一。 苏修一再别有用心将中国和西藏相提并论,把藏族说成“非中国民族”,把西藏统一于清朝中央政治之下,说成是中国的“侵占”和什么“对外征服和扩张”。同时,还把老沙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在目前学术讨论中,有些论者对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真讨论和正确认识这一命题,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在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概括“不科学”,因为它丢掉了实践这一基本观点,是对“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一思想的“倒退”。甚至有的同志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成是物质本身变成精神和精神本  相似文献   

4.
艺术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庆国同志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载《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一文,不乏某种真识,但他显然是把长期流行的庸俗社会学解释,即把艺术起源简单机械地归结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视作对“劳动说”的本质性说明,结果歪曲了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释的“劳动说”的真正实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我们认为艺术起源劳动,首先也是把艺术起源看作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过程。原始艺术产生的复杂状态远非我们今天的想象所及。人类最初产生的艺术不仅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分门别类的艺术,甚至也不是那种所谓“三位一体”即舞蹈、音乐、诗歌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而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社会意识的混合体”的“一个方面”。这种  相似文献   

5.
西藏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类型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西藏高原青铜时代考古学材料所能观察到的经济模式有两种:一是以曲贡遗址为代表的农—牧业兼营的经济类型(青铜器早期);二是以加日塘为代表的游牧—猎兼营的游牧经济类型(青铜器晚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时代早期,西藏腹地的古代居民便已经开始驯化牦牛,通过考古材料推测马的驯化时间,可以证明西藏高原专业化的游牧社会至少在青铜时代晚期便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南阳经济繁荣的地理因素分析李瑞,谷保俊据考古,远在四、五十万年前,南阳就有原始人类的活动,奴隶社会阶段,南阳为“夏人之居”,周分封天下,南阳有申、吕两国,春秋时南阳为楚国所有.公元前401年,楚制“宛郡”,南阳巳成为楚国北方重镇.战国时,许多...  相似文献   

7.
语言如何从原始阶段发展到当前的水平仍然是个谜团,相关的理论假设不少,其中Hall1day提出语言的大部分历史是“去隐喻化”的历史。为了探究语言发展的可能情形,有必要对Hall1day的这一思想进行反思。如果把语言种系进化和个体语言发展同时加以考察,那么可以有理由说,人类语言在其进化之初就其体现形式的本质而言是一致性的,语言的发展史不仅仅是一个“去隐喻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隐喻化的进程;人类语言发展可能是从一致式衍化出隐喻式,遵循“隐喻化”和“去隐喻化”的动态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8.
人类艺术的宫殿接地摩天,宏大辉煌。以至于你走进这座宫殿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不眼花缭乱,目不暇顾。但当你站上这迷宫的顶端,把视线投向遥远的人类历史深处时,也许要问:这辉煌宫殿的第一层基石,是什么时候,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在什么样的土地上铺设起来的? 艺术起源,在西方曾被人称为发生学的美学。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人类史学家、艺术史学家,以及美学家和艺术家,都曾提出自己关于艺术起源的结论,如“模仿说”、“情感交流说”、“游戏说”、“巫术说”、“符号说”、“劳动说”,等等。既然人类无法回复到史前状态,重现当时艺术活动的情景,那么,单凭考古资料和对近代原始部落生活景况的研究所得出的一切结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都只是一种假说。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属于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处于“聚族而耕”的残余原始农村公社制,因而,造成经济的落后,社会结构的原始单一。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眼里,兴许还是个未具备谈哲学资格的民族。因为他说:“只有一切必需的东西都具备以后,……人们才开始谈哲学。”但是,作为人类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总不会是人类进入最高层社会,待“一切必需的东西都具备以后”,才产生的。它总是有个萌芽、壮大、成熟的发展过程。这里,且就“贺生”、“哭嫁”、“歌丧”等民族风习,试析土家族在人的“生死关”(观)上,所具有的朴素、自然辩证的唯物观。  相似文献   

10.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开端,它是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开始的.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转化而来的.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一切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大约从一百七十万年以前起,我国就有了远古人类的活动,他们留下了原始社会的遗迹.在云南省的元谋,陕西省的蓝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区,都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和遗物,这些发现,说明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是由哪一种古猿、何时变来的?对此,人类学家至今争论不休。多年来,我们历史教科书一直把“腊玛古猿”(Ramapithecus)视为人类的开端,或说是从猿到人的“过渡环节”,或说是“人科的最早代表”,或说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起点,等等,总之,是人类直接的猿类祖先。实际上,这种提法早已过时,人类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的是艺术独立和审美发生的问题,即研究“艺术”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被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脱离人类其它社会活动而成为一种独立存在方式的问题。过去,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讨论,多是从艺术同某种社会活动的相近、相似处着手,研究艺术究竟是从哪一种活动中孕育、发展起来。但这有时会把某种活动同艺术混淆起来。例如以前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它的内涵是指劳动孕育和培养了艺术。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艺术,当艺术一旦成其为艺术,它便要和劳动脱离,并与之对立,成为一种独立的  相似文献   

13.
尼泊尔·不丹·锡金三国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西藏南部的自然屏障“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那边,有三个独立的国家,它们是尼泊尔、不丹和锡金。尽管高耸云霄的雪山冰峰把我国西藏和这三个国家隔离开来,但不畏天险的山居人民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从有史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中世纪时,吐蕃王国的松赞干布曾经先后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这两位公主对吐蕃王国吸取佛教文化和唐朝与尼泊尔的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研究藏族历史时不能不提到这两位古代文明的使者。另一方面,在中国与印度的关系中,尼泊尔也起过很好的桥梁作用,唐朝及其前后时代的中国佛教徒大部分虽然是从中亚细亚封西天印度“取经求法”,但西藏佛教徒则总是先在尼泊尔学习,然后再前往印度深造。在近代中国和尼泊尔的关系史上,凡有关两国经济、商务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大部分是以西藏地区作  相似文献   

14.
王平 《金陵瞭望》2010,(8):18-18
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新华网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回答关于有害食品为什么总是堵不住等问题时。温总理说:做人要有良知,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每个企业家和社会成员都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见利忘义,把自己挣的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甚至生命之上,那是可悲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道德原则成了“形容词”,只有很少的人愿意为某种崇高的理想价值而无私奉献。有些人甚至把道德作为一种谋取私利的工具,真正讲道德者往往吃亏,被视为“傻瓜”;而一些毫无道德观念者却总是得到好处,甚至被人当作成功者、强者。  相似文献   

16.
大量的古文献记载以及原始文化调查表明:“羽”在整个原始文化系统中最具共同性与普遍性。而且,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民俗学研究也一再证明:“羽”在原始乐舞中被频繁而广泛地运用,并非中原地区,在华南、华北、中南、西南等地,以及国外若干土著民族当中,都为常见之物。甚至,“羽”在不同人种、不同文化、不同区域的民族中,仿佛也走着一条共同的道路:“羽”本  相似文献   

17.
社会认识的科学性及其实现途径问题是欧阳康教授为开展社会认识论第二期研究提出的主攻方向课题之一.围绕这个课题,武汉大学哲学系原理专业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生先后举行了两次研讨.讨论中涉及到社会认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点、社会认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社会认识科学性的实现途径诸问题.现将这些问题的讨论内容综述如下.一、社会认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点博士生倪勇认为,确定社会认识客体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从客体上才能把社会认识与一般认识区分开来,使社会认识论能够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但社会认识的客体,既不能解释成“人”,也不能解释成“社会性的存在”.因为社会认识的客体即是社会本身,而“人”或“社会性存在”在本质上与社会是一回事,用“人”或“社会性存在”去规定社会认识的客体无异于同义反复.因此对社会认识的客体的说明只能从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入手.外在于人及其活动的自然界与社会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但一旦进入实践领域,自然与人及社会就交织在一起.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之自然,不再外在于人及社会,而是与人及社会相互关联,甚至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把这种“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称  相似文献   

18.
《水浒》中的宋江究竟是革命派还是投降派,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必须彻底弄清楚。在过去评论《水浒》的文章中,美化甚至歌颂宋江,把宋江这个投降派说成是什么农民起义“非常杰出的领袖”,什么革命的“同路人”。甚至把这种歌颂说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这是历史的颠倒,是不折不扣的阶级调和论。  相似文献   

19.
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条件人类的原始社会,是没有宗教的无神的世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由于人们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又受到当时低下的生产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周围世界复杂的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对严酷的自然力量的压迫无能为力,于是便企图用祭祀和祈祷的办法,把造福免灾的希望,寄托于渺茫的神的意志。“人格化”的神和他们代表的乃是最早产生和形成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人们一般把它们叫作拜物多神教,又叫作“自然宗教”,如西藏  相似文献   

20.
“动心”与“移情”——中西文论两个相似范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审美移情说”与我国古代的“动心说”都主张人们在观察外物时设身处地,与外物在心理、情感上打成一片,融合为一。但“移情说”多从审美鉴赏着眼,无论费肖亦、立普斯、谷鲁斯莫不如此;而“动心说”则着重探讨创作过程中“作者实有设身处地之劳”的本质。“移情说”偏重于讨论由人及物;“动心说”则主要论述由人及人,——尽管移情论者并未把讨论对象局限于物,也包括人类。“移情说”强调审美的同情特征,“动心说”则无此限制,它所论及的对象要宽泛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