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乡划分与城镇人口统计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的划分,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最初阶段,主要是从1953年到1962年,即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统计城镇人口的口径基本上依照1955年《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按城市的市区人口、郊区人口和建制镇人口进行统计的。由于这个时期的城乡划分标准比较符合实际,市镇建制又严格执行了城乡划分的标准,城镇与乡村的划分界线处于稳定状态;尽管这个时期也曾发生过城乡人口对流的大起大落,但并未引起城乡人口统计上的非正常波动。“一五”期间,1953年全国城镇总人口为7826万,到1957年增加到9949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3.3%  相似文献   

2.
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自建国以来,是变动最频繁、概念最混乱的一个领域。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受行政、所有制、物资供应等多方面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城镇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工商业地区。城镇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口大量聚居,二是非农产业占主要地位。近代以来,各国城市发展很快,1986年全世界已有4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我国在解放后城镇发展也是很快的,1949年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0.6%,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新城镇不断出现。但由于经济建设反复徘徊,城镇发展也反复多变。标准一改再改,郊区扩大了缩小,缩小了再扩大;城镇人口增了减,减了又增。尤以1984年以来,由于撤县设市,撤乡建  相似文献   

3.
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问题一直是人口学、地理学等有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致认为用我国现行的市镇人口和市镇非农业人口两项统计口径来衡量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都下够理想;我国现行的城乡划分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必须尽快改变。在这种背景下,1991年我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对市镇人口的统计采用了新的口径。目前,对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划分口径的探讨和市镇人口比重的宏观评价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1] 、 [2] ,人们普遍认为第四次  相似文献   

4.
朱宇 《人口研究》2012,(2):31-36
从迄今国际通行的传统城乡人口划分原则和标准以及当今城乡界限淡化背景下城乡人口划分和统计的演变趋势两个方面,对2011年末中国大陆51.27%的城镇化率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现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基本上符合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城乡划分原则和标准,不应因为城镇化进程中某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我国已有半数以上人口聚居于城镇、且拥有国际公认的城镇人口基本特征的事实。文章还认为,我国现行的城镇化数据不仅没有高估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反而存在着未能涵盖大量具有相当城镇特性、但仍未被纳入常规市镇人口统计的"准城镇人口",从而低估实际城镇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之初的中国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放 《人口研究》2006,30(3):21-24
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直接影响到城镇人口的数量和城镇化水平.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所采用的城乡人口的划分口径是统一的,都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来计算的,因此,2000年"五普"的城镇人口数据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城镇人口数据之间的变化,没有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镇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项基本内容.但是,由于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不完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城镇、城镇的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等概念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设立市镇的政策亦有明显的不同,使得全国和区域的一些城镇化水平统计指标不仅在纵向的时间上缺乏可比性,而且在同一时期不同区域间的横向可比性也较差.  相似文献   

7.
确定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研究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几经变化,并出现过一些争议,至今尚未取得明确的统一的认识,使我们在研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建设相关政策的过程中,遇到一定困难。因此,对我国城镇人口统计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几次变化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有过三次变化:1949~1963年,根据当时我国的市镇建制规定,聚集人口10万人以上的可以设市,聚集人口2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可以设镇。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为市镇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其中包括了区内的农业人口。 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和郊区的指示》,规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目前城镇人口统计数据的修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和城乡人口统计口径的探讨文章很多。北京经济学院于1988年6月召开过中国城乡划分标准专家研讨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可见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1955年,1963年,1984年和1986年)市、镇建制标准的重大调整,为什么目前学术界仍有很大争议呢?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不够准确,导致对城乡地域划分标准不够准确,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频繁变化,导致主要年度之间不同口径城镇化人口比重数据出现差值,必须进行科学修正,而已有的修正方案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根据我国现有城镇人口数据特点提出了更完善的城镇人口比重数据修正方案:其一,以月度作为两个代表期间的细分时段,利用联合国城镇人口比重预测法估算期间各年度城镇化理论值;其二,再以各年度基于人口变动抽查的城镇化速度对城镇化理论值进行校正,得到既具有同一统计口径又反映年度实际波动的各年度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并且利用该方案对1991~1999年、2006~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数据进行了有效修正。  相似文献   

10.
“城镇人口”是城镇中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规模的大小,是编制城镇规划、做好城镇管理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城镇、乡村人口及其比例不但反映了一大差别,而且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城镇人口”统计重视不够,“城镇人口”统计存在着极为混乱的现象。1、“城镇人口”统计改革的迫切性我国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市和镇的常住人口,以下同)一般是采用城区人口加郊区人口的统计方法。但是,多年来,我国的城镇设置几经变动,“城镇人口”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城乡划分标准问题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低,城镇型居民区的扩散现象不普遍,城镇地域和乡村地域无论在经济条件和居民生活方式上都有明显差别,在制定市镇建制标准时,相应地制定较为客观的城乡划分标准,使建制的市镇能够比较实在地确定城镇地域,并在一般情况下使市镇政区符合城镇地域的范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是,80年代初以来实行的放宽了的设市标准和1984年调整的设镇标准,脱离城乡划分标准的客观要求,往往撤县建市,撤乡建镇,结果以市代县,以镇代乡,而城镇实体的地域范围不清。1982年起,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放弃了1963年的规定,把市、镇辖区内的总人口计作市镇人口。这本来是正常的,然而由于撤县建市、撤乡建镇的情况大量存在,放大了市镇政区,在城镇实体范围不清的情况下,统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不断探讨和争论的热点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不能以是否吃商品粮作为市镇人口的划分标准,而应该以人口所居住的地域范围作为划分市镇人口的口径。198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我国市镇总人口比重在急剧上升。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0.6%,而到1989年同样口径的  相似文献   

13.
一、近年来我国城乡人口要素与家庭变动特点 自1966年农村总和生育率首次高出城镇100%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生育水平一直等于城镇人口2倍左右。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1986年农村总和生育率为2.7,镇为2.2,市为1.7。应当指出的是,1986年的城镇数据包括了相当一部分因1982年以后的行政区划变动而被人为地归入城镇的农业人口。按行业分类计算的1986年生育率表明:农、林、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城乡分布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看,我国城镇人口为20,659万人,占总人口的20.6%,比1964年的18.4%提高了2.2%,比1953年的13.3%提高了7.3%。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人口城乡分布状况是:2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80%的人口生活在乡村。1949—1982年我国城乡分布图于下: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城市规模等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合理城市规模等级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迄今为止著述良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因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似有深入商讨之必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转化的势头十分迅猛,转化形式也纷杂繁多,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一方面固然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增加了划分城乡人口的难度,并进而影响到城镇的设置标准和城市等级规模的确定。因此,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城市等级规模问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它将对规划全国或各地区的城镇网络体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制定各种地域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城乡人口划分标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乡人口比重反映着这一国家或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城市发展历程,进行横向或纵向对比等,都离不开城乡人口资料。因此,城乡人口本身概念、口径的统一和科学与否,就直接关系到有关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价值的高低。 2.城乡人口是国家制定市、镇(指建制镇、下同)区划标准、划分城乡社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经济政策,反映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数量的多少和城乡社区的变动都关系到城乡人口比重问题。城乡社区的科学变化,实质上是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因此,城乡人口划分标准的科学与否,也就直接关系着城乡两大社会经济区域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或地区需要制定区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变动频繁,根据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计算得到的吉林省统计数据已经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真实水平。我们根据1949-2002年的吉林省人口统计资料合理调整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的有关数据,使其具有可比性,同时以调整后的数据为基础对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随着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在顺应人口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仅是人口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业与非农产业构成的一个重要指标。准确了解这一比例对于制定社会及经济发展计划、合理安排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按现行标准统计的农业人口比重偏高已不能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我国从1963年开始统计农业、非农业人口,当时基本上是以户口性质为标准划分的,属农业户口者即为农业人口,属非农业户口者即为非农业人口。按照这一口经统计的农业人口,1963年为5758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3%。此后,这一统计口径沿用至今。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控制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政策,非农业户口的人数,除城镇自然增加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由于城乡划分标准几经变动,政府部门统计的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城镇化的真实状况,因此在新的城乡划分标准公布之前,合理调整中国城镇化的有关数据,已是研究中国城镇化问题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基础工作。本文试图对此作出初步的探讨。 一  相似文献   

20.
根据重庆市十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分析 ,对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乡统计口径变化 ,从统计口径的概念、范围和实证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两次普查城乡口径基本一致 ,两次普查的城镇化率在口径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乡划分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