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方面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同志为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曾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对民主党派的性质、作用,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以及在中国实行多党合作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符合中国政情的思想,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一)我国多党合作制的历史渊源和萌芽阶段;(二)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开端;(三)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和发展;(四)多党合作制的曲折和历史新时期。其目的是想通过历史考察,证明这种政党体制是在我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体制,从而批驳了要在中国实行西方那种多党制或两党制的谬论,以便使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有四个特点,概括地讲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客观存在.(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优越性.(四)西方的多党制在中国行不通.(五)巩固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在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多党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政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个国家究竟建立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经济和政治特点所决定的,是为该国社会发展历史条件所制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从我国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联系几年来我区坚持多党合作,共同致力于青山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深刻体会到,要搞好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性质、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它们与共产党有着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的备斗目标,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不存在西方政党中的那种“朝野之争”。我国多党合作制是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和保证的,共  相似文献   

6.
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善于开拓创新,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的意志.1989年12月,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走向制度化,首次肯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拓展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领域,完善了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机制;使新时期多党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善于开拓创新,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的意志。1989年12月,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走向制度化,首次肯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拓展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领域,完善了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机制;使新时期多党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内涵丰富,提出并论述了共产党处理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正确分析阶级关系,明确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多党合作的前提;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保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多党合作的策略;坚持民主党派的独立性原则和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是多党合作的重要保障。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完善具有独创性的贡献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这种政党制度内,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党,表现为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共存、平等合作、民主协商、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这种政党关系既不同于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于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政党地位的体现,政党关系的形成,蕴含着政党和谐的积极因素,这样使得中国政党间的合作与协商,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又反映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和谐政党关系,奠定了中国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制构成的我国的政党制度,从初步形成、曲折发展到走向成熟,形成了具有不可模仿的特殊性、不可替代的合理性、优越性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几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历来坚持"三个为主"的基本方针。新时期,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待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三个为主",使之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时期 ,民主党派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因此 ,必须提高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认识 ,深入探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理论 ,正确处理组织发展中的几对重要关系 ,切实有效地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新民主主义政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政治体制,前者是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体,而后者则是一党主导,多党联合执政的政体。延安时期,中共的”三三制”政体的民主体制是延安精神的产物。延安精神与美国精神是在不同的国度中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精神,但却可以在经济繁荣、群体和谐和国家安全这三个国家政治目标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延安精神和美国精神在爱国主义精神、唯物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对于他人和同胞的宽容精神、追求平等的精神、开放精神、尊重人的精神、崇尚科学的精神这九个方面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认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监督,否则就要犯大错误.监督来自于党内、群众和民主党派等三个方面.他要求健全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约束执政党各级领导的权力.当前腐败现象的蔓延暴露了监督执政党机制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对权力的监督十分乏力.因此,必须以邓小平监督思想为指导,建立对执政党及其领导成员有效监督的新机制,包括建立对权力授予的监督机制、改革执政党自身的监督机制、探索群众监督法制化的有效途径等,以期对执政党各级领导人的权力起到切实有效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为中国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民主党派政治资源配置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合理配置政治资源中的政治价值,就要创新和完善政治制度,加强政党建设,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切实加强政治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政党伦理思想是一个宏伟而精细的理论体系,以人民为本是该体系的核心,公正与民主构成了邓小平政党伦理思想的道德原则。公正主要包括制度正义与分配正义,民主则涵盖党内民主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间的民主两个层面。邓小平政党伦理评价原则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在党员的培养方面,邓小平认为要采用以下措施:理论学习、道德示范、自律他律相结合。纵观邓小平政党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系统性、传承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17.
"和合"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其内涵主要包括和谐相生的自然观、中庸平和的道德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等内容,彰显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与发展。其中,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是由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通过和衷共济、团结合作、共同奋斗所奠定;其制度结构具有核心一元性与结构多元性相结合,以及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稳定有序、整合共治的特征;其理论体系则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理论、中国革命实践与本土化理论创新有机融合而成,从而使整个制度呈现出鲜明的"和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 而是在领导新民主义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个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专政, 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等理论, 都是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基本理论依据。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规定四项基本原则是一切党派和法律所必须遵循的前提, 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合法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政党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内在机制,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中国政党制度的创新性赋予了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新的价值意义。中国政党监督把人民民主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执政、参政行为作为互相监督的直接指向,把政党制度建设作为实现监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