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为你而鸣。当一种危及千万人生命的灾难发生后,任何人的远离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缺损。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仅仅32年间就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两次大地震灾害——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这两次抗震救灾都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战胜苦难、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这两次大地震的救援却有很大不同。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使汶川抗震救灾呈现出几个特别显著的特点。比如:  相似文献   

3.
现场篇     
《领导决策信息》2008,(21):12-12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心系灾区人民安危,胡锦涛同志连续四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看望救援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国务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只令人心碎的小手:伤痕累累的手中,紧攥着一支笔。孩子的躯体被无情的砖石掩埋。这是万人揪心的一刻:废墟上的一座闹钟,已经损毁。留下的,是那个永远定格的时间——14时28分。  相似文献   

5.
部队救援     
《领导决策信息》2008,(21):34-51
5月12日——危情时分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赶赴灾区。解放军总参谋部立即发出指示,要求成都军区、空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6.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3周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一切都还历历在目,4月20日,四川芦山,一场7.0级地震,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深创剧痛。同样是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同样是万众一心、千里驰援。从汶川到芦山,救人第一的国家理念没有变,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然而这两天,更多的变化和行动,却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磨砺中的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