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牛街为代表的都市回族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都市回族的现实生存状况。开斋节习俗作为回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展现了回族的多种文化特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牛街为代表的都市回族社区开斋节文化发生了较大变迁。无论是节前的准备工作,还是节日当天的具体事项都在发生变化,体现了都市回族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调适。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北京牛街今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天都在这条街工作、生活,目睹这条街一天天的变化,感受这条街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进步。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北京求学时,每逢“主麻日”(星期五)或穆斯林最重要的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我们就会从学校所在的西郊,赶到牛街参加穆斯林自己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有在那时,我才能感受到与在故乡回族社区一样的穆斯林文化氛围。从那时起,牛街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我常常把牛街与我自小生活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小麦加”的甘肃省临夏八坊地区作比较,尽管地理位置不同、社会发展程度各异、回族社区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Jamaat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调查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Jamaat在城市社会中是一种独特的族群社区,是回族穆斯林族群存在的方式,并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标识它的社缘边界。同时,城市社会的大变迁又推动着Jamaat的地缘结构由聚居型社区转向散居型并由此产生诸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姓名作为人的一种指称符号,通常被认为是最具个性化、典型化的民族文化标志之一.从一个鄂伦春族家族出发,以民族学口述史、家族史的视角对该家族六代人姓名结构、命名制度等进行分析考察,以期探讨清末以来姓名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姓名及其文化的变迁也是鄂伦春族社会文化发展的~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 --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造成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本文以昆明市五华区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个案,进行都市人类学的考察,展示其文化变迁.在此基础上,拟就当前中国西部地区实施都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都市回族社区的发展前景,如何处理好回族社区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Jamaat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续)——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调查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amaat在城市社会中是一种独特的族群社区 ,是回族穆斯林族群存在的方式 ,并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标识它的社缘边界。同时 ,城市社会的大变迁又推动着Jamaat的地缘结构由聚居型社区转向散居型并由此产生诸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7.
《回族语言文化》是本刊特邀顾问杨占武先生新近出版的一部著作。作者关注回族语言文化业已经年,1996年即出版过同名的著作。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文献材料的钩沉,对回族语言的特征进行了翔实的描写,对回族语言的历史人文内涵作了深入的挖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迪的见解。比如,作者认为回族先民的语言消亡年代为元末明初,当... 相似文献
8.
择偶标准就是适龄男女选择配偶的条件。婚姻直接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选择对象并与之婚配的行为习惯地谓之“终身大事”,因此,在农村择偶并不是简单一个人的事,它关乎家族利益及其声名地位的确立,因而更多地受制于家族制度、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中统四年(公元1259年)时,大都的回回已达2953户,人口达万人以上,其中“多系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当时回回的经济状况虽无从查考,但这里所提的“富商大贾”,也足可说明回回人在经济生活上的显赫地位。不过经营珠宝玉石、香料的回回商人,活跃于北京则是有史可查的。明代,回回仍以善经商而著名,北京的回回除经营珠宝玉石外,王回回膏药、马思远药锭、制香的“香儿李家”等,也颇负盛名。回回经营的牛羊行业也有较大发展。据明代张萱著《西园闻见录》载:宣武门外多回夷聚居,以宰牛为业者有上万人之多。而到了清代,这一行业有了更大发展。牛街《冈志》载,康熙十五年前后“西街每日午后宰牛羊数百,血流成渠,各色人等嘈杂喧闹,执刀者、缚者、吹者、剥者、杠者、执秤者;又有接血者、接皮者、卖肉者……凡十余行,无虑数千家,莫不饱食暖衣,仰给于牛羊……”,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回族农村副业变迁的个案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措隆村的农业生态环境、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等,决定了当地回族必然实行 运盐、淘金、挖草药、扫菜籽等户外副业生产模式。这些副业劳动分工产生的差异性的有机 整合同样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探讨--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回族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关于都市回族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多数都是零散的个案描述和具体问题分析,缺乏理论范式的建构和探索.本文将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个案,探讨具有更为普遍性的中国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即传统都市回族社区是以怎样的社会结构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这种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是经济学界、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费孝通先生和WILLAMSKINNER为代表的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南方汉人和四川盆地的汉人农村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模式 ,但他们的农村发展模式显然无法适用于西北的农村 ,尤其是西北回族农村。考虑到当前农村经济指标的统计不足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法” ,从历史、生态、文化环境出发 ,对一个回族农村进行考察 ,并分析了这个农村副业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 ,指出“村外”副业不失为西北回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而这种发展模式对当前西北民族关系和民族利益产生了重要影响 ,应当引起民族学家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浅议甘肃回族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向先进文化变迁及新的文化认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当代主体文化发生深刻变迁的势态下,甘肃回族较为封闭的文化价值体系也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在与各族文化的互动中,在主体文化的辐射和传播作用下,甘肃回族传统文化不断被创新、涵化、整合,其变迁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吸收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历史上西安回族社区为视点,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明清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境遇下,分析了回族社区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使得世界各民族处于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之中,发展中国家及其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文化适应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布朗族为个案探讨社会变迁背景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向。在对文化适应理论进行回顾之后,结合实证调查分析,本文认为,贝瑞所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能够较好解释及指引布朗族社会变迁及文化传承,在调适中寻求发展应是人口较少民族当前社会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 回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回族居住,自元代以来就有“回回民族遍天下”的俗称。回族迁居湖南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邵阳地区是湖南回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人口占全省回民总 相似文献
19.
回族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融汇了伊斯兰文化后,形成的鲜明特点的回族民俗文化.回族妇女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角.她们从家庭到社会,用自己的智慧、辛劳和意志、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丝不苟地坚守自己民族先民所开辟的一片绿地.传承和发展了回族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孙振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42-47
回族,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形成契机以及一些重要的中国化特征的形成,与其先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根本置换有关,围绕回族的这一情况,从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相结合的角度,尝试探讨一下有关环境置换与族群变迁之间的关系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