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描述了《石秀》中人物心理流程 ,分析其变态人格的形成原因 ,论述了施蛰存心理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军的头》和《石秀》是三十年代海派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代表性历史题材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正是对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的施蛰存式书写,为此,将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这一人格分析理论的统摄下,细致研析文本,从而挖掘出施蛰存对以花将军、石秀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神性化去蔽的初衷,实现其还原生命和欲望以真实存在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四百多年前,施耐庵用白描手法在《水浒》中塑造了一个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起义英雄石秀.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现代主义小说闻名的施蛰存,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剖析石秀的种种言行的深层心理动机,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方法,在《石秀》中写了一个充满情欲并出现性变态的石秀.前者写石秀之勇,后者写石秀之恋.施耐庵的勇悍的石秀,有超人的胆识,精细的计谋,出类拔萃,光彩照人,对人物的臧否褒贬隐匿于人物言行之中.而施蛰存的痴恋的石秀,则把人物的变态行为加以特别展示,并深入剖析其内心的原动力,使其英雄行为与奸雄行为都得到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研究方面的新拓展,它关注文本本身,主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与性本能欲望进行探究。施蛰存《石秀》解构了石秀传统的水浒英雄形象,细致表现了其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重人格的博弈,以及性变态施虐狂人格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与弗洛伊德学说崔银河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又构成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显著特征。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  相似文献   

8.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施蛰存 17岁开始小说创作 ,一辈子都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艰苦跋涉。施蛰存大胆创新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人 ,他主编的《现代》等多种杂志兼收并蓄的办刊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人。施蛰存终生致力于现代性的追求 ,为世界文学进入中国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叙述风度包括 :内聚焦式的叙述视角 ,薄暮情调类的叙述情调 ,心理情绪流的叙述结构 ,线性化与非线性语言的同构同在的叙述语言 ,这四者共同建构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个性化的叙述风度。其小说的叙述风度不仅表现为外在风貌 ,也表现为内在气韵 ,有显在的形式性 ,又有潜在的意味性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湖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轼对浙西一带情有独钟。他曾数次到过湖州,并在"乌台诗案"前任湖州知州三个多月,留下了一定数量的诗文创作。从苏轼在湖州的政绩、交游与诗文创作三个方面可见其在湖州的清晰行迹。  相似文献   

12.
史量才经营《申报》的22年间,以“史家办报”的新闻观,坚持独立的“报格”,“以史自役”,客观记录历史,敢于评价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信史,使《申报》的事业达到了颠峰。史量才的报业实践全面诠释了其“史家办报”的新闻史观。  相似文献   

13.
“死亡叙事”成就了石舒清。今天看来,它是有一定的叙事模式的,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作者在把文学内敛化、心灵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使文学停留在了自我的小世界内,形成了对外部的障眼。“日常叙事”打开了石舒清的眼界,但打开的同时,如何把认识论转化为文学实践,在文学创作中似乎仍然成为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与中国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适一生提倡传记文学,理论与创作并举,对发展、推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和实现中国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胡适是从发展“新文学”和革新旧体传记文体的要求中把“传记文学”独立出来的,而他提倡传记文学的目的不只是介绍西方传记文学思想。而是“发现”中国的传记文学传统乃至建立中国的传记文学。传记文学应是“胡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胡适的讲授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在于:胡适的文学功绩往往被他"右派"文人的身份所淡化。要正确把握胡适讲授,只有还原历史真相:既全面认识其文学功绩,又驱散笼罩在他身上的政治阴霾、准确把握其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的文学叙事游离于意识形态的“跟风”和文学的“轰动效应”,别具一格地形成了“梦醒说梦”的叙事图谱,它在叙事的结构模式、文本形式、视角定位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面目,其背后的叙事动力就是“梦醒说梦”:“梦醒”就是“终极目的的缺席”:“说梦”就是“谎言虚设的在场”。在“梦醒”与“说梦”的二律背反中建构了史铁生的“过程即目的”的叙事悲歌,在实践理性上,既拯救了小写的“我”,更召唤了大写的“我们”,在当下的欲望化叙事和消费性叙事中奏响了清醒的“思想清唱”。  相似文献   

17.
王十朋论史浩是宋孝宗初年战守之争中的一段公案。在仕宦早期,王十朋屡有进言政事、弹奏大臣之举,逐渐赢得了崇高的公议地位。随着宋金形势发生变化,宋孝宗顺应公议要求,便擢升敢言的王十朋为台官。这些都成为他弹奏宰相史浩的有利条件。王十朋坚决主张对金作战,故在力赞张浚北伐的同时,积极上疏弹奏反对轻战的史浩并使之罢相、奉祠。不过王十朋在《论史浩札子》中加于史浩身上的罪名如主和沮战、结党擅权、压制言论等,多有虚而不实之处,难称平心之论。在符离战败后,宋孝宗开始反省台谏官的表现,对于王十朋论史浩的前后态度也有所质疑,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上述缺憾。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史学与诗歌注释学兴盛的年代,史学对诗歌注释的重要影响表现为“以史证诗”方法的确立。南宋施宿的《注东坡诗》题注与《东坡年谱》,采纳了陆游的观点,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从题中人物与事件出发,引用大量翔实准确的材料,展现苏诗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苏诗产生的事因,从而诠释了整首诗意,并附带解释了关键诗句的意义。施宿的题注,在诗歌注释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惠施所提出的“泛爱万物”命题具有伦理性质,同时也表达了他从价值层面肯定世界之观点,“天地一体”是其哲学基础,“一体之爱”思想为儒家的差等之爱提供了理论支撑.宋儒和惠施皆持“肯定世界”之立场,并且在立论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区别在于惠施是通过哲学的方式来构建“一体”,而宋儒则是通过智慧的方式,二者在理论上所具有的这种关联性表明,惠施之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作家史铁生对“残疾”有了新的界定,他认为从广义上看,“残疾”不仅是指肉体的疾患,它是指人类先天的有限性,是永远无法完美的残缺,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根本困境。命运永远给人以困境,这是应该试图超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