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欧阳恩良 《船山学刊》2002,(3):51-54,64
"社团改进会"是辛亥武昌首义,中华民国肇始,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会党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的历史条件下,于1912年9月由谭人凤为首所发起的一个试图对旧式会党进行改造的政治组织.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在中国实行美国式的“共和政体”国家政治制度,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挫败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在1905年至1907年间进行过激烈的论战。革命派艰苦卓绝的奋斗,并非一事无成。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在中国试行。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辛亥年间历史性的抉择。然而,没多久,政体转移到袁世凯手中,共和政体日趋名存实亡,昔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喜剧终成悲剧。历史早已作出结  相似文献   

3.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办学活动是辛亥革命史上的必要篇章。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索。资产阶级革命派兴办革命学校的强烈愿望直接导源于对争取团结知识分子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高度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革命事业专主实力,”他们从多次革命成败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论辛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秘密会党的联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亥革命时期,秘密会党始终是一支活跃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曾以各种方式在会党中开展工作,联络发动会党起来参加革命.会党也乐意接受革命派的领导,奋起参加反清的武装斗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民、工人以及其他下层群众卷进革命洪流,使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从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一时期革命派与会党联合的基础、联合的过程以及联合的方式进行探讨,进一步揭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群众基础和对下层社会群众的态度,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广西的会党组织通过各种斗争方式,向清朝封建统治发动猛烈的攻击,以热血和生命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卓越的贡献,在广西会党活动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一章。广西会党在这个时期之所以能如此发掘潜力,发挥优势,建功立业,彪炳史册,除了历史潮流所趋,社会形势所致的因素外,主要是因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一种较为广泛的联盟关系。而这个联盟的建立,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革命派具有发动广西会党的决心、计划和实际行动;二是广西会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足以获得革命派对其的重视,基本具备充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盟者的资格。这两方面因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6.
清末农村“民变”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全面瓦解,另方面,资本主义在旧有的农业土壤中潜滋暗长,结果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联合各种反满势力,比较成功地开始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两股潮流并行至辛亥革命前十年时期,可以看到,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虽然曾以会党为媒介建立过松散的暂时的联盟,但他们毕竟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本文重点从社会分析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民变”,旨在深化我们对农民和农民阶级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7.
霍修勇 《云梦学刊》2001,22(6):46-49
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对湖南会党进行了改造。他们结合“反清复明”向会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不改变会党体系的基础上,改善其组织、装备;利用会党的反清传统,掀起大规模武装起义。湘籍志士对会党的改造是深入、长期、细致、全面的,在他们的改造下,湖南会党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五年八月二十日,在袁世凯称帝的紧锣密鼓声中,《大中华》杂志刊登了梁启超反对帝制的宏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此文道出了“全国人人所欲言,全国人人所不敢言”,反对帝制复辟的心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公开宣告了梁启超与袁世凯的决裂。辛亥革命前一贯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何以要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与袁世凯一度亲密合作的梁启超为什么这时举起了反袁护国旗帜?倘对梁启超参加反袁护国的原因作点分析,即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且有助于对梁启超在这段历史中的功过作出正确评价。一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与袁世凯之间确有过一段不短的合作。这既反映了袁世凯为对付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惜倾心拉扰立宪派,以壮大自己力量之事实;也反映了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9.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放弃武装斗争,转而与袁世凯妥协的结果,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则是袁世凯破坏共和、坚持独裁、实行武力统一的结果.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的最终分裂。在这一年中资产阶  相似文献   

10.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的中央部队北洋军大举南下,萨镇冰率领的巡洋舰队及长江水师也溯流而上进入武汉江面,与革命党人所领导的民军在汉口、汉阳交锋一个多月。汉口古称夏口,所以这次战事被称作“阳夏战争”。此役是辛亥革命期间出现的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国内战争,是以同盟会为旗帜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清廷及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买办势力之间的一次殊死的较量,革命与反革命两大营垒都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  相似文献   

11.
众所熟知,在辛亥前夜那场规模宏阔的大论战中,梁启超无疑是立宪派一方的理论旗手。而“种族革命”论则是他反对革命的主要或者说唯一理由,即他认为:“排满革命”是革命派利用蕴藏在民众心底的种族复仇情绪发动起来的,并不是民众在具备了实行民主共和的水平的前提下发动起来的,所以,这种暴力革命必然流于复仇性质的“啸聚性”即“无秩序性”,这种无秩序的自然暴动不仅不能达到实现共和政体的目的,反而只会导致武人争权,导致外国干涉,导致新的专制。见于此,他建议革命派的职责应该是“从辩理心浚发之(“之”指民众——引者),以…  相似文献   

12.
谭人凤(1860——1920)湖南省新化县人,原名有府,字符善、又字石屏,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影响,变法失败后迅速走上革命道路。最初,他从事会党工作,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了同盟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谭人凤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反抗北洋军阀的斗争,为创立民国和捍卫民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谭人凤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他的思想颇具特色。但是至今学术界很少有人问津。本文试以论述谭人凤思想的特色,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将大总统让与袁世凯而告夭折。这是中国当时各种势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立宪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相互斗争,以及革命派内部相互斗争的结果。一中国社会,到辛亥革命时,已经完全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一切事变,无不具有极大的左右力量。  相似文献   

14.
会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互助团体和革命组织。在清朝一代它成为贫苦劳动人民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和反满革命的积极领导者,几乎无时无地没有会党组织存在,也几乎无时无地没有会党领导的斗争。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鸦片战争前是反封建主力;鸦片战争后则不仅反封建,同时又是反帝主力;辛亥革命时期更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合流。在辛亥革命时期,会党活动主要是在南方沿江沿海一带,而这一带会党的活动,主要的又集中在两广、湖广、江浙、四川等四个地区。这些地区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地区,在革命党人的宣传组织下,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庚子惠州起义的性质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兴中会发动的惠州起义 ,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正式举行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坚持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最终目标 ,义军由受革命党人影响与统领的会党组成 ,整个起义一直寄望海外军械的接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早期武装斗争的特点。惠州起义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指导思想及依赖会党与外援的方策 ,曾长时间地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后来的战争事业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各种社会思潮纷繁迭出。其中,国粹主义与民主主义是两种最为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所谓国粹主义,章太炎的解释是,“国粹”就是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①提倡“国粹”就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③,也就是说,国粹主义的中心内容是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辛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企图通过提倡国粹主义以达到宣传其革命排满、反帝爱国的目的。而民主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  相似文献   

17.
从甲午到辛亥,中国内部形成了三股政治势力,一是激烈的革命派,二是温和的君宪派,三是袁世凯的实力派.武昌起义后,第二、三派势力也倾向于推翻清廷,于是清廷颠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8.
自一八九四年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排满”的旗帜,到二十世纪初,以“排满”为其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潮,蓬勃兴起。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民族主义的宣传活动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本文略述以下三个问题:1、在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中,能够“自觉地把‘排满’纳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范畴的”“爱国之士”,只是少数人,2、在大量鼓吹民族主义的著作中,能够比较明确地把“排满”与反封建、反帝联系起来,并提出正确策略的言论,并不多;3、当时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具有狭隘、落后甚至反动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民初商会调和党争的活动,在近代中国商会政治活动的发展史上,是一次值得重视的事件.但迄至目前,尚未见有专文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述。因此,本文拟依据有关史料,就民初商会的调和党争作一初步探讨。许多地区的商会在辛亥年间由热衷于立宪转为支持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清王朝更趋孤立而加速覆亡,从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了尽快结束时局的动荡,恢复经济的发展,在革命派短时期内难以取得北伐胜利并统一中国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商会又与革命派分道扬镳,转而寄希望于控制北洋军权的强权人物袁世凯,并制造各种舆论帮助袁世凯…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在澳洲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部分人组成“新民启智会”,利用“东华报”宣传康、梁改良主张,支持光绪复位,鼓吹君主立宪。1908年,民主共和思想传到澳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得到澳洲华人的拥护,共和派势力迅速增长。澳洲少年中国会发挥着宣传革命、主张民主共和,支持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政权的积极作用。1914年,澳洲华人组成国民党,接受孙中山的领导,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