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辉 《船山学刊》2002,(2):104-109,136
关于文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余德泉先生在<对联通>里提出了一种叫做"马蹄韵"的规则,但是统计结果显示,"马蹄韵"与前人的创作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对平仄类型与联语层次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是对联的句意层次决定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而且无论平仄关系有多少种"变式",末尾两句的句尾字不能同平仄.  相似文献   

2.
对联的创作历史悠久,但对联的理论体系尚未确立,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对仗形式还鲜为人知。在此着重论述借对、无情对、自对、粘对、蹉对、马蹄韵、朱氏规则等七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借对法使对仗获得更多的自由;无情对难在对仗的工巧和句意的雅趣;自对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排比句自对具有四个特点:粘对有其特殊的声律规范,联界少有人知,对粘对理论的探求具有重要意义;磋对根据需要不得以而用之,或因平仄,或因句顺;马蹄韵和朱氏规则是反映长联平仄规律的两种句脚安排方式,其中马蹄韵是长联平仄规律的主旋律、主基调。  相似文献   

3.
左林霞 《云梦学刊》2004,25(3):76-79
“二四六分明”之说与唐人近体诗的创作实际相去甚远,通过对《全唐诗》中的近体诗的考察发现,五言近体诗只有第二字的平仄“分明”,第四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七言近体诗只有第二、四字的平仄“分明”,第六字的平仄可以“不论”。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二四六分明”改为“二、四分明”。  相似文献   

4.
此口诀是指七律(包括七绝)而言.五律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平可仄,因三字不是节凑点;而二四六字是节凑点,平仄要分明,不能通融.准确讲,“一三五不论”,不包括因拗救而改变的第一三五字,也就是说,除了孤平拗救、变格拗救以及对句拗救而外的一三五字才不论,拗救之平仄还是要论的.许多《古代汉语》教材,对究竞是哪几个一三五字不论都不曾说清楚.今个儿,笔者欲多费点笔墨,将此千古之迷弄个水落石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页)按此说法,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共有三处平仄可以活用,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被圈起来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1523页上写道:“对于仄收的句子 (A型和B型)来说,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他所说的A型和V型,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种基本句式和第三种基本句式,也就是“仄脚的句子”,前者说只有两个字不论,后者却说“一三”都不论,两句加起来那不就是四个字吗?为此,我们作了考察,结果证明,前者正确,后者谬矣.第一种句式的第三字为平声,倘换成仄声就发拗了,当然不可随便活用.例如:“此地一为别,孤  相似文献   

5.
谈拗救     
格律诗吟咏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协谐铿锵,动听悦耳.这主要是声律起的作用.声律的载体就是平仄谱.平仄而成谱,那就是固定的意思,必照之办,不得越轨,成为创作格律诗必须遵守的规则.平仄交互出现,对立而存,于是演出声调各异的万千首律诗来,成为唐代诗歌的主旋律.其中音律上的拗救现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专谈拗救,不及其余.拗,读áo,其义是发音不顺口.格律诗句上的“拗”,是指在音律上平仄不按正常格式排列组合,这样的字叫拗字,带拗字的诗句叫拗句.该是平声字却变成仄声字,拗了一下,就得在适当地方再把仄声字换成平声字,挽救一下,故谓之拗救.这一拗一救,就把死气沉沉的平仄谱搞活了,形成气势浩荡的声律,从而造就了成千成万首诗歌,而又显得不呆板、凝滞、重复,倒是十分活泼、清新、多样.拗救格式有四种:1.孤平拗救何谓孤平?孤平是指发生在第二种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里面的格律现象.具体讲就是五言二式第一字(七言二式第三字)本是平声,而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用了仄声字,那么本句式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即只剩下第二字(七言是第四字)是平声字了,此种现象称为孤平.那个由平声变成仄声的第一个字(七言第三字),读起来就不顺口,于是乎它便成了拗字.为  相似文献   

6.
存在动词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动词.提出了存在动词的判定标准.研究了存在动词的分类及句法框架.从语义类型和结构类型两个角度列举了“有”字存在句与“无”字存在句.提出了“构式化”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 《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的联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1982年的“校注本”曾作详注,但只是从原著字面上作解释,未能吸收《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时隔八年,又有文章把这副联句解释为贾雨村以“求善价”、“待时飞”而自负,仍没有剖析出它的真正含意。试读原著,甄士隐听到这副联句,就笑夸“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其实,前人并没有此等联句,而是曹雪芹以“烟云模糊法”在诱导读者,要求以前后照应、力透纸背的目光来品尝、探索“其中味”。在此之前,他还提示说这个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已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首先提出联句是一语双关,下联是预示“宝钗后嫁雨村”。笔者认为,这个论断符合曹雪芹著书的原意。但对下联的内涵应如何解析呢?脂评虽然提到黛  相似文献   

8.
江蓝生同志《敦煌写本<燕子赋>二种校注》之一的《燕子赋》(甲)校注(见甘肃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编《关陇文学论丛·敦煌文学专集》),校勘精细,诠释详透,但还有数条似乎还欠斟酌。略述管见,以共商讨。“安不虑危,不巢于翠幕”句,注[11]言第二个“不”字衍,但这只是句义的一种可能,从层次意思看,“安还虑危,不巢于翠幕”的意思更顺一些,“还”字是草体字,丢掉走之旁在今日的稿本中也多见。正因为“虑危”,才“不巢”,才“卜胜处”。此句也可歧解为:安虑危,因而不巢于翠幕。即第一个字衍。“生不一回,死不两度。”注[160]言:“此言生死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9.
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征,由于古音不同于今音,想要准确无误地划定近体诗的平仄绝非易事,尤其是今读为阴平、阳平声调的古入声字。本文从近体诗的格律入手,找出巧妙判断入声字的一些规律,如利用相间(含相对、相粘)的原则判断入声字、利用"三平调"判断入声字及押平声韵的近体诗首句以外的奇数句末尾为字当为仄声字来判断入声字等。利用这些规律判断入声字时应将一些古今平仄异读的字如听、思、拥、颗、看等除外,以免出错。  相似文献   

10.
当前,岳阳楼大门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发了联界一场热烈争论。其实,此联是律绝的首联,完全符合联律。不过,它是王力指出过的丑类特殊形式。是本体“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拗救变体,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关键是“洞庭”之“庭”在此联中应是仄声。在援引唐杜甫、宋陈与义诗和古今有关洞庭楹联,“庭”仄读作为例证,说明此联完全合律,绝非病联。  相似文献   

11.
“冷月葬花魂”——《红楼梦》小札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了题目,也许有读者会怀疑:别是搞错了吧,哪儿来的“冷月葬花魂”?我们只知道“冷月葬诗魂”。那是《红楼梦》里“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林黛玉的警句。当时湘云出一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又叫好,又跺脚,几乎为之“搁笔”,幸好想出这一句来,才将对方压倒。怎么“葬诗魂”现在变成“葬花魂”了呢?  相似文献   

12.
试论《琵琶记》的用韵周致一曲分南北,声韵不同。北曲没有入声,平分阴阳。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最宜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者,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  相似文献   

13.
X同时于Y,是指X的时间和Y的时间在时间轴上至少有一个共同点。“的时候”是同时标记,“时候”句只表示同时关系,具体包括重合型、包含型、交叠型和相接型四种类型。综合视角与分析视角、小句时间与事件时间、客观同时与主观同时、现实性与确定性制约着人们对“时候”句时间性的认识,以往有些学者之所以提出“时候”句表示先时关系和后时关系,就是因为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梳理同时关系的四种类型、探究认识“时候”句时间性的制约因素,亦有助于分析“时候”句的习得偏误。  相似文献   

14.
怀集县是广东省北部的一个主要流行粤方言的县。这里的粤语以县城的下坊话为代表语,它与广州市粤语的比较起来,具有如下的语音特点:1.部分非组字在下坊话中读双唇音[p]、[p■];2.古知母、澄母部分字读[t]声母;3.古见系字有齿化的现象,在流、深摄三等前读[■]、[■■];4.古全浊声母无论平仄大部分字均读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5.有以不圆唇元音[E]作主要元音的系列韵母,读这些韵母的字广州话主要元音大多是[a];6.咸摄开口三等、咸摄开口四等[-m]尾变[-n]尾、[-p]尾变[-t]尾等。  相似文献   

15.
字和词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从先秦到清代,虽然小学家们心目中,“字”常常等同于“词”,但在沟通文献语言的实践中,在探讨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在厘定字际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无不体现出对“字”和“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嵌字联探微     
对联,是我国所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言约意丰,尺幅万里。以其字面上的对称美,声调上的韵律美,创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和情韵,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获得一种艺术享受。所以,有人称之为“诗中之诗”。对联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我国绚烂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苑中争奇斗艳。嵌字联就是其中一丛大放异彩的奇葩。 所谓嵌字,就是有意地把人名、地名、事物名称或某些特定的字词巧妙地嵌入诗文中去的一种修辞艺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它作为“镶嵌”格的一种,并指出“是故意用几个特定的字来嵌入话中”。在对联中嵌入特定的字词,或者说运用嵌字艺术所写的  相似文献   

17.
永明诗病说猜想(上)——揭秘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诗歌理论研究发展史上,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一个就是"永明声病".对永明声病的研究,前人已做过一些文章,但自唐以来的一千多年间,历代诗学家多从唐代日僧遍照金刚之说,鲜有新解.本文以唐代律诗、古风的考察结果为依据,再对六朝古体绝句、歌谣等五言句的声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客观地揭示出声律四病的成因及其在五言律句中的分布:"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病,只犯在同一句诗内部,并非犯在同一联诗的出句与对句中."平头"病犯在改"平"为"仄";"上尾"病犯在改"仄"为"平";"蜂腰"、"鹤膝"病犯在改"平"为"仄"或改"仄"为"平".结论是:永明诗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是指律句同一句诗内部的平仄组合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18.
对理学家诗 ,总体评价不高。但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 ,不是一棍子打死。“句中眼”应为“警策”处 ,而非“警句”。舍去篇章不顾 ,就不能称为“句中眼”。“句中眼”也不一定就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句中眼”不必句句有眼 ,也不一定为声音之“响”字。  相似文献   

19.
一、楚辞中的外来文化影响沈括在其学术巨著《梦溪笔谈》中这样写道:“《楚辞·招魂》尾句皆曰些(苏个反),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些乃楚人旧俗,即梵语‘萨诃’也。(萨音桑葛反,无可反,诃从去声。)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①至近代...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旺 《阴山学刊》2009,22(2):37-42
在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中,名词性成分(NP)可作主语,也可作标志词“叫”、“被”、“让”、“受”、“遭受”等的宾语以及谓语动词的宾语。介词标志型被动句中的动词性成分前后一般都有附加成分,它有五种基本句型。动词标志型被动句则有两种基本句型。被动句和主动句之间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