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习俗与制度创新费维照任何制度最终都是关于人的制度。“法律不是一种纯粹的‘权力作用”’①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们的眼从与接受。本文试图从习俗和正式制度的关系层面揭示出:制度创新不仅是个立法过程,还是社会成员的心理建设过程;制度创新不仅要以基本的民情出发,还要...  相似文献   

2.
习俗与制度创新费维照任何制度最终都是关于人的制度。“法律不是一种纯粹的‘权力作用’。”①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们的服从与接受,与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习俗和正式制度的关系层面揭示出:制度创新不仅是个立法过程,还是社会成员的心理建设过程;制度创新不仅...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教育主体教育交往活动的持存必须和共识相伴随这个意义上,在教育秩序这个意义上,教育制度如同命运一般,是不可选择的。但教育秩序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教育调控机制只有一种方式,并不意味着教育共同体构成形式、教育组织方式的一元化。教育调控机制必然有教育习俗、教育习惯、教育传统或道德规范、教育制度(包括教育法律)等制度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制度形态不断走向丰富与完善的过程,但这并不等于所有教育共同体之间的教育习惯、教育习俗、教育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制度等制度的内容与形式都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教育制度存在的必然性不等于教育制度形式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推动制度创新的主体,地方政府是教育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中央安排的重大改革试点工作,使得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正在进入一个活跃期。与此同时,地方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如改革的共识尚未形成、"政府责任市场化"、将"治理问题体制化"等。地方教育制度创新须重点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行政标准与教育标准等关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制度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5.
民族团结本质上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文化映射.故民族团结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制度的创新,更需要民汉文化间鸿沟的弥合.文化的视角有助于克服“区别对待”的学术研究方式及局限于制度、技术层面的实现途径.融凝于多元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自古就在多元与一体的显在与潜在交替中发展,因而基于从“多元”到“一体”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与共处守则”为公共平台,并通过以国家核心价值与地方特性相融合的民族文化内容,用平等、尊重、对话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来培育既体现本民族文化特点又能理解、尊重、欣赏异民族文化的文化主体,是其得以实现的适切途径.  相似文献   

6.
教育制度是影响教育模式和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教育的先导。教育创新首先应是教育制度的创新。培养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源自教育过程,创造性人才必定出自创新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系统建立教育公平制度是推进教育科学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政府是建立教育公平制度的主体,应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教育政策配套,加大公平制度供给,保证制度供需均衡,加强实施机制建设,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营造尊重公平、崇尚公正的社会氛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公平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澜  仇梦欢 《理论界》2012,(4):209-211
需要是人们心理与行为的源泉与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只有认识和把握了人的需要心理的特点与规律,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力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双语教育既是我国多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又是一种语言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语言运用的体系,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交流与文化传承的客观需要.双语教育是我国多民族地区教育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既是国家政府供给的教育公共产品和语言制度,也是国家、家庭和劳动力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认定,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直接影响,从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把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平等发展观念注入教育发展的观念中。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1.
国际理解教育是对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本文在整理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以日本为例介绍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尤其是其中的"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民族认同"理念对日本文学课教学的启示.即在日本文学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坚持民族主体性的同时抛开现今的文化偏见,以"当时当地"的文化视点来鉴赏文学作品,从而更真实地体会人类关于生活世界的"原初境遇",走出片面性和极端性,获得一种理性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2.
制度与人的发展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制度形塑人的交往活动,规范人的社会关系,直接赋予人的本质规定和决定人的思想观念。制度建设与创新又需要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妥协精神,以及提高人们探索和掌握制度创新的规律性,理解和挖掘文化建设的制度内涵的能力。我国社会转型的良性运行将是一个制度创新和人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孙荔 《学术探索》2014,(11):137-141
人和教育制度、教育之间存在着双重的主被动并存这样一种复杂的现象。制度就是规则,教育制度是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则,但这种制度又必须遵守一定的教育准则。人作为教育制度主体的同时,又处于客体地位。因为人既不是绝对的感性,也不是绝对的理性,而是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人是非制度的人。制度是人理性的产物,人离不开制度,人需要制度。制度的意义就是使人更加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陈建新 《理论界》2006,(3):12-13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和准则。教育公平需要合理公平的教育制度的支持。分析教育制度缺陷、改革完善原有制度,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以促进教育公平更充分地实现。  相似文献   

15.
试论教育制度伦理公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段治乾 《中州学刊》2004,(2):148-150
教育制度伦理公正是通过对教育制度伦理的价值论证,为教育制度伦理确立起一种可能的实践伦理基础和普遍性的伦理基础规范,进而构成社会(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教育发展确立起以公正为基本走向的价值定位.它有三个判断标准:一、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总量和每个人的受教育量;二、不减少一人受教育量而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总量;三、增加一人的受教育量而不减少别人的受教育量.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230-239
妥协是现代教育生活所必需的交换机制,是自由主体达致教育秩序的基本方式,因而为现代教育所必需。妥协之所以能够在现代教育生活中获得正当性,从根本上说,这归功于现代教育生活的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公共性、客观性,使妥协的问题被非道德化为一个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妥协问题技术化与社会化的必然后果,是人们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妥协。就本文而言,我们所要思考和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作为妥协机制的现代教育制度在形成教育秩序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实践路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立足点、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转型中的创新战略与我国教育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 ,中国创新系统比较平稳地从政府主导的强形式 (政府指令型 )向政府主导的弱形式 (政府引导型 )转化 ,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协调”型的创新系统。转型过程中的科技、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之间缺乏协调性 ,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教育系统的整合要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合相一致。我国转型中的创新战略是追赶战略 ,是以模仿创新为主并兼顾局部自主创新的追赶战略。作为创新主体之一的教育系统的整合 ,必须选择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一 )教育重点应放在普及初中等教育 ,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和主体应是本专科应用型教育 ,兼顾相当的基础研究教育 ;(二 )要建立一个多样化而又互相贯通的教育系统 ;(三 )人才培养要从学科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四 )教育制度创新应以培养人才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演化视野中,文化的变迁主要是以"文化拟子"为基因,通过文化濡化和文化播化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的.文化与习俗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习俗元制度本身承载和保持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习俗元制度等制度的"精神性",又成为习俗元制度遗传、演化和变迁中的连续性的"基因"."文化拟子"是理解文化濡化机制和文化播化机制的关键,习俗元制度的演化也是以"拟子"为基础,通过濡化机制和播化机制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基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需,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道路探索的最新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根植于现代大生产的普遍规律,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基因,包含着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丰富,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价值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宗旨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高质量为核心意涵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深入理解教育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和中国教育何以“现代化”等问题,还要平衡我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聚焦科技、生产和人的现代化,统筹教育的物质、制度和观念现代化的关系,协同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实践中推动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