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珠日河牧场大田植物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地球生态圈中的实存物种,不论有意无意,人的行为成为了自然演变的重要力量。当人类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自然对象发生改变时,特定群体的生产行为和由此衍生的文化关系势必也会受到影响。在新溪邑村渔获活动及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洱海区域内渔权归属和鱼种结构的转变成为其关键动因,国家、渔民和洱海三者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对松花江区域进行一个历史分析,试图找到这个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大石山区是南昌毛南族赖以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作业空间。这里资源稀缺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解放以来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导入对南昌毛南族农民收入及生态保护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980年土地承包制使农民收入首次出现了快速增长。但当前南昌农民收入尚处在较低的水平。提高当地土地单位面积产量、鼓励山区人口向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流动、鼓励山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资源与生态的永续利用及山区农民收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一直以来被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重点关注,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有关生态与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使得"生态人类学"研究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新兴学科.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生态人类学的概念及其发展,侧重分析近30年来我国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生态人类学研究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因而在学科规范上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科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6.
保护文化生态,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要点,更是旅游场域下文化传承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以广西程阳八寨传统体育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存量;从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物质层剖析其文化生态结构及变迁表征;综合各学科理论知识,认为文化生态的变迁机理可归结为社会交换与功利博弈过程中的文化主体与开展目的变化、舞台呈现与主客互动过程中的文化形态与开展环境变迁、绩效评价与反馈控制过程中的文化影响与调节机制失衡三个方面;可通过文化基因库建设、文化生态修复、文化生态补偿、文化生态重构四种模式促使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在“四维张力”和“四维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保持稳定,实现文化生态与旅游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有过年的习俗.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利用田野资料探讨了当代蒙古族过年习俗的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变迁.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碰撞和对话中,互相融合.它们都各自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它们保持其原有的文化本体特征,而在交往中又不断更新,变成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戚兴宇  韩松言 《民族学刊》2023,14(2):83-93, 159
本文以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构建了教育生态系统和政策关注焦点政策文本的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对民族教育政策的收集、整理、编码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探究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文数量和发文主体在时间序列上的变迁规律,基于不同的时间序列对民族教育政策在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生态完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展开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民族教育政策的变迁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系统的构建和完善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生态系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藏语言政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炜 《西北民族研究》2002,10(3):147-169
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对西藏语言政策制定的影响 ,描述了西藏语言政策形成和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绍兴的祝福起始于南宋,盛行于明清,在解放之后逐渐淡出,现如今只有在农村的土著居民家中仍旧奉行,在城镇里一般比较少见.虽然现在在一些地方仍旧保留祝福的形式,但是仪式的形式和内涵却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传统的文化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对旧时的仪式与现代的仪式进行比较,分析仪式的功能性变化导致变迁,同时对祝福仪式变迁进行一些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逐步由原来的山村迁至城市,城市中民族成分日趋复杂,在与其他民族杂居过程中,经济生活水平差别和本民族宗教信仰等是否能够得到别人重视等问题日益显露出来,需要采取有效对策去解决,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从实施自然保护政策,并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保护,有利于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整体生态的改善.近年来,社会各界充分关注黄河源头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对于移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等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本论文侧重从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设立保护区的初衷以及当地政府对生态移民政策的设计思路进行深层探讨.本文尝试以应用人类学的视野来对上述种种现象加以解读,深层分析政策性的生态移民活动对移民群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波 《西藏研究》2007,1(3):88-96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既有气候干旱化的自然原因,又有人类活动过度的人为原因,但更为根本的是制度因素。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从草场产权制度不尽合理、资源与环境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不断转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解释,增加了认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青海蒙藏部落地域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与藏族部落由于相同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其部落的牧地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以及藏族部落的地域变迁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变迁,除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边政策的原因外,蒙藏两族部落分布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造成其部落地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见证变迁     
1978~2008,湖南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日新月异。专刊开辟《影像》专栏,以视觉片断来记录、讲述湖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平凡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象征符号。近百年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及其祭祀的文化空间和仪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传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产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的符号。文章以2000年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祭祀仪式为个案,描述了成吉思汗祭祀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及蒙古族对其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黄昀 《民族论坛》2008,(2):21-23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它在整合和浸润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与整合中得以丰富与提升。本文试图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探讨,来阐释少数民族对儒学的影响,进而论述了儒学在与少数民族交融整合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移民文化变迁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的主要课题。毛南族20多年来大量生态移民使多数传统社区逐渐瓦解,越来越多的移民社区成为毛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单元。通过研究S屯个案透视其生态移民文化变迁及适应情况,对研究毛南族文化乃至移民文化变迁机制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 ,金竹壮族消费结构经历了两次转型性的变迁 :2 0世纪 5 0年代土地改革后 ,消费结构由生存危机型向生存保障型转化 ;2 0世纪 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后 ,又由生存保障型向温饱型转化 ,并逐渐向小康型过渡。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 ,金竹壮族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在未来 5— 8年内完成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型。目前阻碍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主要因素是传统消费习惯中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需要加以引导和调节  相似文献   

20.
用人类学变迁理论来阐述铜鼓社会功能的变化,及铜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展示了铜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说明历史上社会的变迁使铜鼓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