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哲学人格理论的视角看,道德实践领域的人格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就是哲学人格的缺失。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资格自我确证的人格行动。以哲学人格意识作引领,生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将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人的价值生命提供担保。文章通过讨论哲学人格与道德人格的契合,表达了道德人格建设的哲学人学诉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能生成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体性人格。中国传统教育中《孟子》的道德主体性人格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对当今社会以占有性为特征的主体性人格的重构具有某种内在的启示意义。现时代背景下的主体性人格培养应以人内在价值体现的道德人格培养为导向,以人外在价值体现的科学理性人格的培养为主题。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育当代青少年的人格,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有关人格培育的精华可资借鉴。在人格培育中,应该坚持个性人格的培育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相统一;坚持做人尊严感的培育与追求真理、做有民族气节之人的培育相统一;坚持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的培育与在社会群体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培育相统一;坚持追求道德完善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培育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现代视野下的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发展人,而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培养人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培育和发展人的道德主体性,即以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人的道德人格完善、思想境界提升、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主体性德育正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和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中成为当代德育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倡导并实践主体性德育就是要澄清并还原德育的主体地位,把德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德育的实施逻辑向学生倾斜,把德育的内容向学生移近。让德育从天理回到人心,让德育从天上回到人间。  相似文献   

6.
儒道理想人格的会通互补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人格 ,从社会群体出发 ,推崇人的道德属性和道德建设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是一种道德型的理想人格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理想人格 ,从生命个体出发 ,崇尚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自由 ,主张理想人格“道法自然”,不要有所作为 ,是一种自然型的理想人格。儒道两种理想人格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它们又存在着相通互补之处。  相似文献   

7.
一方面,人格是个别,个性是一般。个性是一个人的自我,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属性,因而包括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稳定属性;人格则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人格是一般,品德是个别。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的长期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品德则是一个人的道德自我,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个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人格培育与道德教育价值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生态精神培育也是生态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道德教育走向成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应定位于实现和提升人的价值、开发道德智慧、培养道德学习能力和终身道德学习意识、培育生态精神;生态人格培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提高个体道德素质,道德人格的完善是提高个体道德素质的关键。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和主要内容,深化德育改革,培育现代道德人格,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健全人格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育当代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格培育的精华可资借鉴.在人格培育中,应该坚持个性人格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相统一;坚持人格尊严与正义、气节的培育相统一;坚持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与在社会群体中创建事功、实现人生价值的培育相统一;坚持道德完善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培育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试析生态人格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的生态化发展趋势中,以张扬人追求崇高的天性、以培养人的品格为己任的高校德育应该积极寻找生长空间,开展生态人格教育,培育青年人博大的关爱情怀、神圣的生命意识、诗意的审美情趣,为和谐社会的构建造就理性生态公民。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的形而上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生境界之学,它以人生可见的"理性"为内在的直接本体,以实现本体的道德人生境界为其体系的最后归宿或目的.他设立形而上本体的目的是肯定人的内在德性的真实性,论证宇宙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说明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人类行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人文关怀"在理解上存在三个误区,即将人文关怀理解为关心学生生活、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和设置人文课程。这些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应该从广义上理解人文关怀,它涉及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人的文化、人的心理等各个层面。大学的人文关怀应该具有五种指向,即自由探索精神以及对失败和错误宽容精神、复归人性、回归生活、彰显个性和走向幸福。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性是高校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重要指导 ,充分发挥“两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个体道德素质结构中存在着认知表层化、情感淡漠化、意志薄弱化、需求外在化、理想世俗化、信念缺失的倾向,必须从调整道德认知结构、引导道德体验、激发道德需求着手,通过道德调控,培养和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6.
以自律为基础的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运行的支撑点。要完善具有外力驱动性质的我国传统道德 ,必须努力培育道德自律。精神分析哲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原理和弗洛姆的道德自发说对于我们深化道德层次认识 ,实现道德自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多元道德价值取向之间实现合理整合,追求道德价值的和谐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不断地建设和谐的道德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德,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长期沉淀下来的精神文明成果,是指能够使个人和社会都臻于完善与完美并且被普遍认同、期望和赞美的品德或德性,是一个社会最高价值评判标准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因此获得和养成美德,是我们的道德追求之所在,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我们要养成美德,就应对美德有一个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了解美德的含义与评判标准、美德的特征、美德的分类、美德的获得与养成的途径与方法对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