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林晓珊 《社会》2008,28(3):216-222
2007年12月2日晚,"中国社会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茶话会在中山大学梁銶琚堂第一会议室召开,这是继当天"吉登斯与现代社会理论"学术研讨会之后,国内学者的又一次专题讨论.与会嘉宾大多来自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汇集了来自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就目前中国的社会理论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轻松而又热烈的讨论.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系主任王宁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苏国勋教授和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铭铭分别作主题发言,第二个阶段由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自由评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俄罗斯莫斯科管理大学于2007年1月13~14日在哈尔滨联合举办了"社会工程与管理"国际会议.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韩国和中国西安、沈阳、南京、广州、厦门、福州、秦皇岛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哈尔滨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刘岩 《社会》2008,28(6):215-222
2008年8月23日至25日,由台湾财团法人中华文化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和吉林大学主办,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理论创新基地和哲学社会学院承办的2008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大学、台北东吴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近四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社会工作者近百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资料以及有关纸质书刊为对象,收集整理了2010年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有关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相关著述信息。通过对日本文化论、思想史、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社会问题、教育、文学、传媒、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检阅2010年中国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热点,提供检索方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资料以及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为主要对象,收集整理了2009年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的有关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相关著述信息。通过对日本文化论、思想史、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社会问题、教育、文学、传媒、中日文化交流与比较等领域该年度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以期检阅中国日本研究的学术近况和研究热点,提供检索方便。  相似文献   

6.
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思想史,以及如何去研究思想史的问题.着重就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作了勾勒.认为洛维乔易的观念史研究注重的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剑桥学派将语境方法引入思想史研究,提出了历史的研究方法.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为思想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思想史研究更多地与社会史结合在一起,即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转向".这种转向并不表明思想史研究在衰落.新社会文化史的挑战开拓了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6月1 8—1 9日,"中国国际发展论坛201 6"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召开。本次论坛以"全球治理机制与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战略研究"为主题,分四个单元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湘潭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渤海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南开大学中国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龙跃教授、南开大  相似文献   

8.
《社会》1989,(10)
1989年8月8日,北美华裔社会学人协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当代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邀请美国、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等地华人社会学者参加。会议分四部分分组讨论:1.中国工业化,2.中国社会制度,3.中国体制改革,4.传统与变革。出席会议的共有60多名社会学者,都以极大热情关注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  相似文献   

9.
徐爱国 《求是学刊》2008,35(3):73-80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解析了"法治"一词的内在含义,并重点解构了"法治"现象的社会一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中国古代法律传统,认为中国古代法治与西方现代法治存在结构上的差异.最后,作者分析了当下中国法学几个热点命题,揭示出这些法治命题所存在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改革与社会学发展”研讨会于1987年11月25日至29日在贵阳市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学研究》杂志社、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光明日报理论部和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召开的。一百余名正式和列席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论文三十余篇。在会议论文和会议发言中,许多同志对我国当前的全面改革及其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引入注目的新见解。上海社科院陈烽提出,在社会发展基本理论上要“回到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重新理解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并吸收西方社会学的有益效果。他提出,可以分别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内,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碰撞,必然面临许多以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矛盾.地级领导干部处在党中央和县乡的结合部位上,只有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才能构建新型的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为确保"十五"计划如期实现和在本世纪成功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olitics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04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It examines the divis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ir distinctive agendas. It also explores the record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on key social policy issues and shows how it relates to the broader conservative tradition as well as to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reform of welfare. Finally, it examines the election result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has a distinctive agenda on social policy issues and that its approach is likely to reduce further the role of the social government in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policy, by emphasizing market forces and philanthropy as well as cutting taxes. It also notes, however, that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has taken a strong stance on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and that its opposition to abortion and homosex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political strategy.  相似文献   

13.
In our society, widely shared strong beliefs about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and men in interests, competencies, and roles are ubiquitou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werful, problematic and widespread influence of this gender difference ideology, and presents examples from area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family life, paid employmen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gender ideology and social behavior is a complex one and that beliefs do not necessarily precede behavior. A final section presents challenges to a gender difference ideology and suggests that, because our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s inextricably tied to inequality, our study of gender must focus on the process and conditions that underlie the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4.
A radical critique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is proposed, and an outline is given of the process of mystification that occurs when the field of social problems is dominated by a welfare or consensual approach rather than by a conflictual model. With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the role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s an agency of social control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ersistence of the existing socio-political order. Finally, the response of the profession is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various minority and client groups organizing themselves for social action with a view to securing their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相似文献   

15.
16.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引入中国以来一直备受重视的问题。文章选择了社会工作伦理的角度,结合社会工作伦理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社会工作对社会需求回应的路径,提出通过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调整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并促进双方能力建设、优化评估机制以确保专业服务的质量和重视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等四个方面回应社会需求,对社会工作伦理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田萍  左蕾 《社会工作》2009,(8):50-53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专业,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问题,两者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社会工作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阐述了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拓展的可能性、拓展的空间及拓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季建霞  金雪飞 《创新》2010,4(3):21-24
信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研究信任、探索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构建一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信任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既不是完全普遍主义,也不是完全特殊主义,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血缘、亲缘为中心,以实用理性为内核,以差序、差等为结构,具有边界弹性和"两极性"的关系主义信任模式。  相似文献   

19.
郭忠义 《求是学刊》2006,33(6):129-133
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将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为解决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问题提供了启示。崇尚和谐的中和理念、以德为本的文化理念、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它决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决策,支撑了中国封建文明的长期繁荣,同时也对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了锁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因。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stereotypical images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social research on the Scandinavian model. How do Chinese commentators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andinavian social policy model and how do they assess it? Is it deemed morally sound and sustainable? Reasons for the contrasts of interpret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Scandinavian authors are categorized along two dimensions. There are “missing elements”, typically the notions of social solidarity and social citizenship, which tend to be ignored by Chinese writers though underscored by Scandinavian writers. There are also “added elements”, generated from Chinese contexts, which affect Chines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candinavian model. The study argues that since each welfare regime type is possessed of its own normative codes, supported by its own particular social order, it is necessary to decode such elements—especially cultural notions of welfare—to appreciate the points of view being expr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