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江纳西族女性披用的羊皮披肩是该民族非遗服饰中的典型代表.该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披肩的整体造型与局部装饰设计特征进行了详细解读,从中引申出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内蕴与观念传承.就造型而言,结构安排中渗透着该民族对"七"的数字崇拜,形制、廓型与材质的设计上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原始辩证法思想,色彩搭配中体现出对黑与白的色彩崇拜.就装饰而言,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器制作,七星圆盘传达出的是该民族价值观中对勇敢、勤劳美德的强调,披肩背带则折射出与自然"情同手足"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的“青蛙五行”与生命观杨福泉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中有独特的阴阳五行观念,它对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讨论纳西族的阴阳五行和纳西族的生命观之间的关系。纳西族的阴阳五行在纳西语中称为“精我瓦徐”,直译为“精我五种”。五种指五种物质,即...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增苴”李德祥纳西族诗歌正象其他兄弟民族的诗歌一样,具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这种美,纳西人民把她称为“增直”(音)。纳西族民间有这么一句话“高明的歌手出口成章,增直信手拈来”,“增直”指的就是纳西族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东巴服饰作为纳西族原始宗教服饰的代表,是纳西族东巴古文化的特殊载体,其丰富的形式中蕴含着纳西族拙朴的宇宙观、哲学观及审美观——动物崇拜型的原始宇宙观、五行五色观及崇白忌黑观。东巴服饰中所蕴涵的纳西族先民的朴素观念,对我们了解古老的纳西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悠久而上进不息的纳西族,早在唐宋前后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灿烂文化—东巴文化。纳西族有迄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象形文字,单字达1300多个,因它被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经师“东巴”频繁使用,故称为“东巴文”。千百年来,东巴(意为智者)们倾注智慧之汁,在用东巴文传承教义的同时,兼收并纳历代文化成果,纵横思维,著书立说,写下了多达一千多种、两万余册、上千万字的东巴经典。东巴经所涉领域相当宏  相似文献   

6.
在“茶马古道”上长期的纳西族、藏族贸易中,滇西北藏区和纳西族地区产生了一种别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房东伙伴贸易”,它是在滇藏贸易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商形式,特别流行于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贸易中,历史上,它随着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一些历史记载中可看出,在明代木氏土司统治迪庆时期,纳西族与藏商的贸易交往十分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就已有了“房东伙伴”的商业贸易习俗。这一贸易习俗到清代以后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西北和西南的其他例子也可看出,这种最初基于经济互助、贸易往来的“伙伴家庭”关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于商贸和生产上交往较多的相邻民族。这种各民族特定的基于家庭的伙伴关系,是促进和睦和谐、相帮互扶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白地属云南省中甸县三坝纳西族民族乡,位于中甸县城东南一百余公里处,被称为纳西族东巴教的圣地。那里不仅有白水台、阿明什罗岩洞以及明朝嘉靖甲寅年间“长江主人”摩崖诗等胜迹,而且还由于地处边僻、交通不便和同外界交流甚少等原因,使纳西族传统文化与一些生活习俗得以较为古朴之形貌存留了下  相似文献   

8.
杨福泉研究员的《纳西族文化史论》一书最近已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洋洋45万余字的学术新著,是作者30年来致力于纳西历史文化研究之集大成者。该书由8个部分组成:1·纳西族社会与历史概述;2·纳西东巴教文化发展史论;3·纳西社会的佛教、道教文化史论;4·纳西族哲学史论;5·纳西族艺术史论;6·清代“改土归流”与纳西族的文化变迁;7·纳西族哲学史个案研究;8·从丽江古城看历史上的纳汉文化交融。书前专设“导论”,附录有“主要参考书目”,洋洋洒洒蔚成大观。我认为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强烈地表现了所独有的特色。一、总体把握纳西族…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者诹访哲郎先生的《从创世神话看纳西族的游牧民性与农耕民性》(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诹文),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而需要深入探讨的“假说”:即“现代纳西族是由土著农耕民与南下的游牧民融合而成”的,诹文从纳西族创世神话入手进行探索,颇有一些独到之见。但这一纳西族族源新说至少有三疑,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中甸县三坝乡是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现有纳西族人口近万人。白地是三坝纳西族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这里也是著名的纳西东巴教的发祥地,被公认为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古朴习俗保留得最完整的地区。纳西谚语云:“没到过白地,不算真东巴。”“白地东巴最贤能”。可见,白地已在众多的东巴教徒和纳西民众心目中被赋予了“圣地”的意蕴。从事纳西文化及东巴教研究的陶云逵、洛克(Joseph F.Rock)以及李霖灿等中外著名学者,均到白地进行过考察。  相似文献   

11.
前言 “纳西族与古代羌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纳西族是作为游牧民的古代羌族南下的一支,定居、从事农耕生产后转化而成的。”关于纳西族起源的问题,由于方国瑜、李霖灿、J·F·Rock等学者引用取材范围很广的各种“证据”进行了论证后已经成了论定。《中国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纳西族简史》等书也采纳了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2.
东巴文化中的巴格图龟蛙辨释白庚胜在阅读东巴经典之际,我们常常会与一只被称为“含失罢美”的水陆两栖动物相邂逅。它被视为“神蛙”。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探讨“含失罢美”是否为“神蛙”、有关其化生五方五行等传承是否反映了纳西族固有信仰及巴格图的形成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1979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滇川交界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民族特点很突出”,应该成为“单一民族”。笔者不敢苟同,作为学术问题,发表一点肤浅看法,求教于识者。 一 纳西族历来就有基本统一的自称专名。在约三十万人口中,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中心的二十二万人,操纳西语西部方言,统一自称为“纳西”;约五万人的纳西语东部方言区,分别自称“纳”(永宁和左所)、“纳日”(木里博凹和盐源爪别)和“纳恒”(宁蒗挖开和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在拙稿《西南中国纳西族的农耕民性与游牧民性》中提出“纳西族虽然深受北方南下游牧民的影响,但构成民族母体的当是土著农耕民”的假说。此外,在《从创世神话看纳西族游牧民性与农耕民性》中还提出“纳西族的神话里暗示了游牧民和农耕民的交融”的观点。 就我的这一观点,和发源先生在其论文《纳西族族源及其与羌人的关系——兼评诹访哲郎的土著农耕民主体说》中,林向萧先生亦在论文《纳西族族源新说三疑——与诹访先生商榷》中提出疑议。二位先生长年从事东巴文化研究,所论述的内容极富启迪性,让我获得许多新的知识和刺激,对两位先生的重要赐教深感谢意。  相似文献   

15.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在对整部音乐的乐曲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分别与纳西族本民族传统音乐、昆曲、伊斯兰音乐和蒙古族音乐有关。由此可以发现,“白沙细乐”这一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乃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弹拨乐器就是用手指或弹片拨弄琴弦而发声的乐器。云南少数民族的弹拨乐器,丰富多样,很有民族特色。 纳西族的“苏古笃”,亦称“浑不似”,据传汉时王昭君令人仿制琵琶,结果造得又细又长,什么都不象,“浑不似”由此得名。据说这种乐器是元蒙军队传给纳西族的,后来在蒙古族乐器中失传,却在纳西族乐器中保存下来了。“苏古笃”是四弦琴,声调高亢、浑厚,音色典雅,是纳西古乐和纳西洞经音乐的主要乐器。白族龙头三弦基本保持了三弦的原  相似文献   

17.
论纳西族巫师“桑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西族除了东巴教的祭司东巴以外,还有一种自称为“吕波”(leebbuq),民间称之为“桑尼”(Sainid)的巫师。东巴与桑尼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桑尼,有助于了解纳西族的多元文化,对东巴文化的研究也有裨益,本文对桑尼试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是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唐宋时期,纳西族先民就创造了自己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和标音文字“哥巴文”,并用这两种文字书写了大量的经卷。这些经卷记录了纳西族古老的神话、故事、民间诗歌、谣谚以及宗教学、民族学、民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纳西族神话,除以经文形式保存之外,至今还有一部分口传于民间。从开辟神话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从反  相似文献   

19.
[提要]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丽江土司木氏、大研桑氏、大研牛氏、大研杨氏、石鼓周氏、黄山杨氏、束河和氏七个文学家族,共计三十人,一门能文,簪缨彩笔。其形成原因与当时的自然生态风貌、政治制度的推动、文教事业的发展、文学家族家庭环境四个因素最为密切,纳西族文学家族创作颇丰,文学创作较为全面,民族特色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贡献卓绝,既为纳西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又利于保存、弘扬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我们进一步阐释纳西族文学家族的内在核心创作价值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纳西族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滇川之间的古老民族之一。各地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不尽相同,如泸沽湖地区还保留了走婚和母系制;四川木里俄亚地区则保留了伙婚——姊妹共夫与兄弟共妻制;丽江、中甸、维西等县则实行一夫一妻制和父系小家庭。本文拟对俄亚纳西族的伙婚进行一些介绍,并论述其起源和社会性质。 俄亚纳西族分布在金沙江支流冲天河的沿岸。当地居民在年轻的时候,普遍过着一种名为“安达制”的群婚生活,其含义与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相同。同时又实行婚娶,其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娶女嫁的兄弟共妻制,男娶女称“门次汉”;一种是女娶男嫁的姊妹共夫制,女娶男为“拥支汉”。一夫一妻的单偶婚极少。无论是姊妹共夫,还是兄弟共妻,都必须举行隆重的婚礼,两者仪式相同。由于举行婚礼时必须把新郎、新娘们用牦牛皮带拴在一起,该仪式又称“拴皮带”。 1981年我们赴当地进行调查,其间遇到许多家庭举办婚礼。现在以俄亚村伊达家两兄弟娶瓜扎家两姊妹为例,具体看看拴皮带的仪式,从而进一步了解当地纳西族的婚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