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交往关系的扩大使人类由"民族的地域性历史"发展到"人类的世界性历史"的必然性,指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共产主义也只有不断消灭"地域性共产主义"才能成为世界历史性存在;"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顺应人类的世界历史进程,从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全面改革开放,从走向世界到引领世界,充分展示了强大生命力和对世界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实践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人的"全面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并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所占有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为人占有和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多方面的交往和实践则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本质上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作是人类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具有"交往行为"特征的认知演化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兴趣"为其导向阶段,其中三种"理性兴趣"分别引导着交往的三个方面;"理解"为其发展阶段,理解是交往的目的,要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满足"交往性资质",即"语言的有效性原则":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理性"为其深化阶段,仅满足"语言有效性原则"的交往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只有将理性融入交往的工具和背景中,才能真正实现交往的合理化。上述三个阶段紧密关联,最终形成一个"兴趣-理解-理性-兴趣"的循环认知过程,唯此才能达成哈贝马斯构建"带有实践意向社会理论"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具体地讲就是:第一,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只有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才能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建立起丰富的社会关系,参加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交往,使自己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局限性,才能使自己形成丰富的本质和获得多方面发展。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的自由发展,没有个性的人,就不…  相似文献   

5.
张维祥  段勇 《晋阳学刊》2007,42(2):37-41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具体地实现出来.这样,人的自由本性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的自主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人们在客观上提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要求.但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自由的,自由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又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形成有自由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春阳 《天府新论》2005,1(3):16-18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哲学上的"交往"概念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具有整合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也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梅珍生  郭广 《天府新论》2007,42(1):23-27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历史过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的活动的自主程度和交往范围,丰富和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相似文献   

8.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它通过提倡辛勤劳动、崇尚科学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全面丰富和发展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对人性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是人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从现实的人及其人的主体性出发,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荣辱观教育固有的规律,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本质最普遍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实践(广义上的物质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自身增殖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本文所说的物质生产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二是交往实践活动,它建构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直接创造和发展着不同的社会形态。生产决定交往,它是交往的基础和前提;交往又制约着生产,它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生产和交往的综合统一作用,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本文着重对交往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初步分析。在世界进入普遍交往的时代,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个人解放指的是个人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获得全面的社会关系。它只有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才能 实现。世界历史打破了民族、地域的界限,使个人与整个世界相沟通,从而获得全面的社会关系,使个人解 放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人学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就必然会关注"人的本质"问题。任何事物所包含的质的规定都是多样而复杂的,其本质就是该事物之所以存在的主因及其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一表述排除了对人作固定的抽象的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能理解成所有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由社会关系与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有机整体。从研究人的本质到研究人的发展都将面临若干追问。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勉  郇瓛 《阴山学刊》2010,(4):111-116
"和谐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已成为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国际战略的重要目标。"和谐世界"政策是"和谐社会"政策的国际延伸。"和谐世界"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哲学;秉承了中国外交一贯的价值观;是中国外交新阶段的标志性话语符号。"和谐世界"所提出的目标和展示的观念代表了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共同意愿的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国际政治理论的新范式、国际关系未来的新憧憬。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向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石的。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唯物史观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并最终实现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扩张和风险社会到来的背景下.参与式福利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福利理念,主张构建积极福利与发展福利。以该理念为指导,中国福利制度建设应该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变福利济贫为教育培训,解决弱势群体能力贫困,提高其发展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减少福利依赖;注重公民“心理利益”的培育,提高民众幸福感、成就感与满足感,变工作与生活负担、风险为机会与福利;提供机会提高民众在福利政策中的参与性,以提升中国的社会质量,共同促进福利改革;重视家庭、开发并扶持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主体、多元福利内容的提供,加快感性实践与感性选择下的福利社会化发展,从而建设一种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公民多元福利需求的特色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婉盈  方文 《理论界》2014,(12):76-79
"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以价值哲学为视角来看,"三生"教育的当代价值就在于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意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一种人生教育,使人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生命、生存、生活历程。即"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其终极价值在于应该将生命、生存、生活的理性与实践相结合,让人的生命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统一,推动每个人合理地生存于自由而全面发展境遇中的目的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积极老龄化”框架下的老年人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和保障)框架下,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政府、社会、家庭要积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康宇 《学术探索》2008,(1):6-10
儒家道德学说具有一整套形式严谨、内容完备的理论建构,其以仁义道德的绝对价值为理论核心,形成了价值论;以德性与人性的相通为基础,形成了德性论;通过论证“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知识论;通过论证人的本体实现,创造出目的论;为让人实现道德“自觉”,建构了教化论;为强调道德的合理性,建构了义务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形成,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儒家道德学说经历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历次变迁后,仍能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在以资本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扩大所造成的物化和中介化、资本的同一性逻辑的强制以及原有虚幻共产主义严重的制约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破解交往的物化和中介化,瓦解资本的同一性逻辑,摆脱虚幻共产主义的诱惑,在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中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关注民生的理论基础及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明  徐开金 《阴山学刊》2009,22(6):122-125
民生日益成为一个执政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以人为本”是关注民生的伦理学依据;保障和促进民生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关注民生的政治学依据;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结合是关注民生的经济学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则是关注民生的必然要求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