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欧洲对华负面认知给中国和中欧关系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严重干扰了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这些负面认知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形象、中国崛起、中国国内问题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的认知四个方面。而我国除了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外,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具体对策提升欧洲对华正面认识:从认知主体视角来看,需要拓展中欧不同层面的交往;从认知客体来看,政府官员需要学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从认知情境来看,中国可参与更多国际事务;从信息传播媒介来看,需尊重和利用对外宣传规律。  相似文献   

2.
殖民地时期及建国初期,美国人中国观形成的基础是传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和来自欧洲的关于中国的文字叙述。前者将一个想象中的精致、优美、光亮的中国形象直观地呈现于美国人面前,成为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之一。后者则使美国启蒙学者承袭了欧洲思想巨擘们的中国观,从观念和理论上为美国人提供了一个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形象。早期美国人在继承欧洲人所塑造的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的同时,也曾利用这一形象构筑美国精神,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相似文献   

3.
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化热是多重因素交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19世纪末期以来欧洲工业化快速推进所引发的社会阵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文化的深刻危机,迫使欧洲特别是德国学者企图用东方特别是中国哲学精神根治西方社会弊端,期待从东方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身文化的方略。中欧、中德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德新型关系的确立,也为中国文化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自古有之,自国家出现以后,各文明之间的交往形成了国际关系的雏形。但国际关系学界却将1618—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作为国际关系的开端,无形之中形成了非历史主义和欧洲中心论的双重历史特点。本文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引发的思考,浅议古典文明时期,爱琴海区域国际关系的特点,为摆脱维斯特伐利亚情结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狂欢诗学理论中明确提出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诙谐文化的形象体系--怪诞现实主义.它为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指出,中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民间艺术的怪诞形象体系,是表达民间思想感情的形象载体.它与巴赫金所提出的欧洲民间诙谐文化的怪诞形象体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所显示出来的诙谐、怪诞的艺术特征方面,却具有很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西礼仪之争是海外汉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因为它曾给中国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同时论争双方在欧洲发表的大量介绍中国的文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本文主要梳理了礼仪之争的不同阶段,使我们对其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探讨了它在中欧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彰显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不同文化之间在交流的时候经常存在误读现象,比如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由于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影响,使人们把误读等同为误解、误会.而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先天性差异才是文化误读的根源.因此,正视误读的必然存在,认真探求误读形成的原因和动机,将误读看成是了解自身、了解他者、推动民族交流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为主要支柱的时代,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是每个国家的发展大计,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皆是如此。2010年3月欧盟提出的"欧洲2020"战略,将引领欧盟经济走出债务危机,增强竞争力。中国和欧盟从1975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彼此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原则,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在科学技术、绿色发展、新能源、教育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近年来随着中欧关系的逐步深入,在"欧洲2020"战略的影响下,中欧在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合作将不断深化,相互渗透,为中欧合作谱写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中国改革30年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以重访中国的一位欧洲女人的观点,总结中国经验的历史意义及其思想文化基础,同时也对中欧思想文化的特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何辉 《国际公关》2014,(3):90-91
正从16世纪到17世纪前半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势力已从海上扩展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俄国的殖民势力则在这一时期侵入中国北方黑龙江地区。1644年清军入关后,外国使节为商业贸易频繁出使中国,如1647年的西班牙使节,1656年、1667年、1686年的荷兰使节,1673年、1676年的葡萄牙使节,1656年、1676年1686年的俄国使节。在这一时期的中欧交往中,在华耶稣会士和欧洲各国使节对当时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耶稣会士在中欧交往中更是产生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健康有序的城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给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尤其是能够为中欧合作开辟新的平台。一方面,中国能够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的积极经验,学习其先进技术,推动自身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意味着巨大的内需,为中欧贸易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当然,在学习西方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中国应当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地看,中欧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以大一统帝国为主、分裂为辅的静态发展模式,欧洲是以分裂为主、统一为辅的多元竞争模式。在两者长期发展过程中,欧洲模式于近代胜出。19世纪,中国遇到了真正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在百余年的探索中,中国经历了各种思潮的冲荡。改革开放使中国从平均主义走向拉开差距的竞争态势,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中国“崛起”的背后蕴涵着诸多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中国需向欧洲学习。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后正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即从闭关锁国到被洋枪洋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其间,各种文化和思想交流异常活跃,出现了新旧思想和观念的猛烈碰撞,并由此引发了"质”的变化.在德国人眼里,中国的"图像”已从鸦片战争前的文明古国演变为战后积贫积弱、怪诞不经的蒙昧落后的形象.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把欧洲的文明和进步强加到中国人的身上;相反,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开始"睁眼看世界”,虚心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文明成果,主动打破两千年来传统的禁锢和枷锁,开始直面神秘的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4.
康雍乾三朝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清代统治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正值世界舞台上欧洲诸强开始崛起的时代。即便当时的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中西文明依然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交流和碰撞,而当时西方人眼中的康雍乾三帝形象,则是考察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14,(11):27-27
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二度踏上欧洲,并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发表的主旨演讲中,用"新标杆""快车道""深海域"等一个个形象的"三字经"阐述了中欧合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政治上,自1975年建交以来,中欧已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仅领导人互访频繁,还建立了一系列高层对话机制;经  相似文献   

16.
继中欧高级别经贸对话和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之后,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被视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三支柱。本文通过回顾中欧关系历史,描述中欧关系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形成背景,并从文化外交的视角对欧中教育交流的传统和中国对欧人文对话交流的使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16-18世纪的中学西渐和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学西渐的时代穹景16-18世纪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转折时期。西方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大革命作好了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开始从启蒙时代向近代社会迈进。欧洲人从16世纪起就逐渐摆脱在历史发展中长期落后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一阿拉伯文明的状态,广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华,而向近代社会冲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西方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具有早于产业发展的超前性。当时法国在欧洲的整个科学技术界、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中颇具典型和非常突出。这个时代正是法国近代哲…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交30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上互补性很强,中欧均已成为对方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政治上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都持相同的立场,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世界多极化。尽管中欧双方还存在很多分歧和问题,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可以通过协商对话和合作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欧洲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21世纪,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变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在社会向着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历史时期,本文以现代化为视角,从理论方面系统地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探析,旨在说明"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现代化模式的历史进步性;同时针对体制转型的进一步发展过程,同样以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为导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走向作了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其中就有很多表现毛泽东形象的经典作品。每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同时又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紧密相连。从建国初期毛泽东形象的民族化探索,到“文革”时期毛泽东形象的理想化宣传,再到新时期毛泽东形象的多元化发展,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毛泽东形象不断传承和创新,这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主旨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