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IUD在使用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取IUD的具体操作方法。结果:放置IUD的时间越短,取出越方便,成功率越高。结论: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及并发症,减少嵌顿的发生,减轻妇女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节育措施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更好地了解放置宫内节育器的类型、放环时机、施术单位等因素与故环效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有效率,我们抽调力量对全市4287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宫内节育器是常用的节育方法之一,我国育龄妇女约有二分之一配带节育器。随着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了解宫内节育器的配带趋势,配带人群分布,以及配带后出现的差异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城市5512名、乡镇2605名接受B超查孕查环查病服务的育龄妇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宫内节育器由于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节育工具,而被越来越多的节育妇女所采用。但近年来,因种种原因,上环失败而怀孕的也屡见不鲜。因此造成群众思想负担重,国家、集体经济开支大,使计划生育工作受到了阻碍。为了了解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根据基层计划生育干部和一些育龄妇女的反映,从1985年9月25日至1986年1月24日,历经4个月的时间,先后深入到新台门乡、独树沟乡、张相公屯乡和高桥镇等1个镇3个乡、55个村、对1983至1985年的三年期间采取带节育环措施的3,012名一个孩育龄妇女的避孕效果进行了调查,取得了研究宫内节育器效果的准确数据。 相似文献
5.
6.
7.
γ型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新型的活性IUD。近年来,我们为有月经过多史的妇女和放置其它种类IUD有频脱落和出血史的妇女,采取放置γ型IUD的方法进行避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12万例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技司 《人口研究》2007,31(5):62-65
国家人口计生委为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中提供安全、可靠的避孕方法,维护亿万育龄妇女身心健康,于2005年在11个省(市)城乡进行了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抽样调查。1调查背景与概况宫内节育器是我国育龄妇女使用的最主要的避孕方法,在2.30亿采用各种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有1.14亿妇女正在使用宫内节育器,占49.79%。随着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全面推行,使用宫内节育器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准确掌握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有效性和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宫内节育器质量,有根据地推荐使用宫内节育器直接关系到广… 相似文献
11.
12.
13.
独生子女比例、婚育意愿变动对未来政策生育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州市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最早、最严格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苏州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大规模进入婚育年龄,使得政策生育率自然升高,同时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独生子女的婚姻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试探将婚育人口独生子女比例、婚育意愿等因素纳入预测模型,以期使得预测方法和结论更加准确.文章认为,未来15年苏州政策生育率上升0.415,而考虑婚育意愿后,现实的生育率上升仅0.23,终身生育率仍在1.5个以下,人口再生产将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有偶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甘肃定西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调查资料概括分析了定西地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0 77%的妇检者查出患有疾病 ,患病率在地区、城乡、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间呈极大差异 :居民 >村民 ,中部 >西部 >东部 ,少数民族 >汉族。影响妇女生殖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因素 ,涉及个人特征、婚育状况、避孕状态、保健意识、宣传教育等。结果提示 :1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2 .生殖保健工作重点在农村和中西部。 3 实现生殖健康目标需要重视教育尤其是对女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17.
非婚生育是指发生在法定婚姻之外的生育行为。经济及非经济因素共同导致欧美非婚生育在黑人妇女和没有大学文凭的妇女中增加更多;与低收入未婚母亲相比,中产未婚母亲多提前为非婚生育构建了适当支持系统;非婚生育对未婚母亲及儿童福祉可能具有不利影响。鉴于我国学界对日趋普遍之非婚生育现象的重大忽视,希望通过回顾欧美研究成果,促进我国本土研究意识及进展。 相似文献
18.
19.
河南省居民生育意愿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2007年社情民意问卷调查数据,对河南省居民的生育意愿进行了定量分析,从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和生育目的三个纬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在分析河南省居民生育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河南省出生性别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