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践”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里主要是在价值论或认识论的领域内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入了本体论的一维,并将实践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结合,是研究艺术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艺术实践是以人为中心的出于实现人的类特性需要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对艺术存在的形而上的追问,同时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它既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欣赏主体的人生实践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迫切课题;坚持实践第一,必须以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为重心;坚持实践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地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实践哲学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哲学观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从认识论转向语言论,又从认识论和语言论的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向。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翻译观从语文学模式变为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建构模式,语言观从语言学变为言语学,真理观从追求符合论真理转向追求共识性真理。  相似文献   

4.
“认识如何可能?”这是近代认识论史上的重大问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性和消极性,决定了他们无法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康德认识论凸现主体能动性的伟大作用。从而唯心地在主体自身达到主客体的同一.只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去说明人的认识活动,才真正解决了主、客体的同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经过的认识论的中介环节,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走过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才成为科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的发展需要以技术进步为基础。数字技术是指以现代计算机和程序算法为核心要件,将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并将所得数字化信息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播等操作的技术集合。数字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重要创新推动作用。从认识结构来看,数字技术为认识结构的要素增添了新内容;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数字技术通过提升人类的实践水平以强化其认识能力;从认识与伦理的关系来看,数字技术延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伦理域场。厘清数字技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推动,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批判吸收了包括发生认识论在内的现代科学成果;活动是发生认识论的科学概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材料,不具备哲学的概括性、抽象性,不具备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意义。揭示二者之间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搞清发生认识论活动概念的实质,对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根本要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物质本体论.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活认识论:一个实践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认识论作为我国认识论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就被一些学者所重视和提倡,但大多是从宏观上论述的,从微观入手系统论述的较少。生活认识论要想在新的世纪有所作为,不仅要从宏观上考察,而且还要深入到认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层次来探索。鉴于此,试从实践主客体关系、实践目的、实践逻辑等六个方面对生活认识论加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是认识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未来社会的基本态度和对待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集中地体现了实践认识论 ;邓小平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坚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继续坚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进程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 ,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哲学史是以哲学思想史的方式体现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实践的阐释对哲学发展至关重要。回顾西方哲学史,对实践的认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从自然哲学中人的不在场到道德实践的转折;中期,从神学中人的实践活动的遮蔽到近代哲学中认识论范式对于实践的统治;现代,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科学而完整的揭示。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实践的阐释对实践范畴的发展具有归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性原则是以人的内在尺度为核心去认识、改造客体,使其满足自身需要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原则是以物的外在尺度为基础去认识、改造客体,使客体主体化的原则。主体性和客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既是主客体产生对立的根源,又是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常被冠名为实践理论,然而,实践在布尔迪厄思想中的角色定位却是学界未曾明确澄清的一个问题。回溯布尔迪厄确立其社会学秉性的代表性著作,作者认为:与惯习、场域、资本等主要作为概念性的分析工具不同,实践在布尔迪厄的思想中主要体现的是本体论层面与认识论层面的意涵。本体论层面的实践,涉及的是行动者的社会存在形式,主要体现为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的特质主要包括时空性、无意识性、目的性和紧迫性等等;认识论层面的实践,涉及的则是有别于传统的实践理解方式的一种认识论的反思,这种反思主要借助于身体知识、历史感和象征炼金术三种方式,实现了本真地呈现本体性实践而又不致丧失实践的丰富性。通过还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原有之本色,布尔迪厄致力于克服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结构与行动二元对立的努力便彰显了出来。此外,实践理论所具有的现实社会意义与学科理论发展史意义也得到了凸显。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中"实践标准"的逻辑论证之所以存在裂痕,根源在于它立足于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被禁锢在直观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为出发点,走出了主客二元对应的真理观,开辟了主体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相互映现与互为表象的真理观,从本体论立场解决了认识论问题。但马克思哲学革命所确立的新型真理观并非以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为目标,它只是一个附带性的理论后果,其根本旨趣是批判德国哲学家关于"意识"革命的谬误性,而确立从实践中去解决历史真理性问题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中“实践标准”的逻辑论证之所以存在裂痕,根源在于它立足于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被禁锢在直观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为出发点,走出了主客二元对应的真理观,开辟了主体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相互映现与互为表象的真理观,从本体论立场解决了认识论问题。但马克思哲学革命所确立的新型真理观并非以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为目标,它只是一个附带性的理论后果,其根本旨趣是批判德国哲学家关于“意识”革命的谬误性,而确立从实践中去解决历史真理性问题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如果将认识论放置于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中来加以考察和把握,则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应是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领域,这是对认识论进行反思时所首先必须确立的一个基本立场。据此,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即"交往实践观",才是知识得以客观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一是交往实践所赋予人的客体指向性保证了认知主体能够超越自身的主观片面性;二是交往实践的规范性是匡正认识者并使其认识过程具备收敛性、有效性、客观性、普遍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布列钦卡认为传统的实践教育学不应该兼具实践指南与科学描述的双重任务,而应该单独构建一门系统的教育科学来专事知识生产。他为这样一种教育科学制定了许多学科规范:教育科学应该以修正了的现代经验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教育应该定义为一种行动;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教育行动本身;应该以追求理论为目的;语言必须明确,并仅限于使用其信息功能。通过教育科学的学科规范(尤其是认识论基础)的设立,布列钦卡以自己的方式解答了长期以来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的争论,但是,系统教育科学之"必要论"缺乏对现实的充分回应。  相似文献   

19.
张金龙 《南都学坛》1999,19(2):85-86
马克思把人的认识活动放到人类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范畴的“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基础,并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过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既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又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体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是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它同旧的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弄清二者的联系及其本质区别,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