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阐释的“六书”理论之一,后人的解读众说纷纭。“假借”究竟属于造字法,还是属于用字法,成为论争的焦点。从实例分析中得到证明,我们应该把“假借”视为汉字演变的过程,它是汉字的使用方法之一:但从“假借”过程的结果来看,它又创造了一批新的汉字(同“形”而且同“音”)。  相似文献   

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汉字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历有六大形体结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统称“六书”.名曰“六书”,实际上讲的就是汉字的构造原则和造字方法.“六书”与汉字正字早已结下难分难舍之缘.  相似文献   

3.
韩琳 《殷都学刊》2008,29(2):117-121
黄季刚先生将汉字分为造字和用字两大领域。造字领域以字的音义关系为中心,以变易字和孳乳字为核心概念,以转注假借为造字的法则,着眼于字与词的一致性。用字领域以字的声音关系为主,以字的音义关系为辅,以假借字为核心概念,以文字与文辞的关系为主要探讨目标,着眼于用字领域字与词的矛盾性。这两大领域的汉字可归结为《说文》(文字的贮存)和文献(文字的使用)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汉字的研究,历史也很久远。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说,就是古人在两千年前总结出来的关于汉字的创造和使用的六条原则。而“假借”则是“六书”之一。“假借”既然是汉字的一条规律性的东西,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必然有其一定的意义;在仍然使用方块汉字的今天,也必然还有其一定的意义。因而,对它有讨论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六书有普遍适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书原理创始于中国,它不仅可以说明汉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还可以说明人类其他文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六书有普遍适用性”,这是比较文字学的重要发现。本文分析五种有代表性的古今文字中的六书,并把它们跟汉字中的六书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汉字字体演变的四个阶段说、假借的转声托事与转注、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说四个方面评述肖甫春的《汉字学论稿》,认为该书以转声托事为津粱,成功地解决了转注问题,把造字法与汉字历史发展统一在一起,得出对汉字性质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汉字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自古而今,学术界对假借与通假是不是两个概念、有何区别等问题,总有些纠缠不清。本文欲就此试为一探,权作引玉之文,以俟诸君深入之。 假借者,古人谓之汉字造字法“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首为定义并举实例,所以影响最大,后世悉同此说。许氏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  相似文献   

8.
许征 《兰州学刊》2013,(9):185-189
“转注”是一种很能产的造字方法,可以定义为: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增加、改变偏旁造出新字的方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三个阶段,“转注”在由假借到形声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陷阱     
这里要谈的语言自然是我们的母语——汉语。之所以首先强调这一点,乃是因为在当下的语言教学中,英语教学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恐怕早已超过了汉语。汉语的书面形式是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造字法早在两千年前就为学者所归纳,是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六法"。  相似文献   

10.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转注"属于造字法问题,但讨论的并不是具体某个汉字的构形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汉字孳乳繁衍过程中的规律原则。应该认识到汉代学者的"六书"概念具有层次性,他们谈论的"造字法"不仅仅是汉字字形的形成问题,还包括如何用文字记录语言中的词语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六书转注,既是造字法,又是识字法.它要求根字把负载音义的形体转运灌注入转注字内,转注字和辈乳它的根字之间声共一类,形共一首,意义相通.转注造字法造出的是一组同源同根字.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交替式、附加式等形态构词法与汉字的转注、形声等造字法的共同点,认为上古汉语中的形态构词法对汉字造字法有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次序 清·王筠在《说文释例·六书总说》中说:“六书次第,自唐以来,易其先后者,凡数十家,要以班书为是。 “象形指事,皆独体也,而有物然后有事,故宜以象形居首。会意形声,皆合体也,而会意两体皆义,形声则声中大半无义,且俗书多形声,其会意者,千百之一二耳,即此足知其先后矣。转注假借在四者之中,而先后亦不可淆者。转注合数字为一义,假借分一字为数义也。故以六书为三耦论之:象形实,指事虚;物有形,事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表意和表音两大体系。华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历经五千年,华文记载了辉煌璨灿的中华文化,而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中,华文又重新焕发青春,显示了巨大的内在生命力。这一切足以证明华文是一种科学、优美、智慧的文字。华文便于学习 启发智慧(一)华文有一定字理,学习华文有利于联想、想象能力的发展。华文是世界上唯一有字理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有“六书”的说法,即古人造字有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心理学家认知华文的实验证明:按照“六书”的原理并结合儿童的特点教学识字…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4,(5)
"六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结构方式而总结出来的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是中国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通过对"六书"说、"三书"说进行详细的历史考察与评述,并结合西方学界文字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将我国传统的文字学研究置于国际比较文字学视野下,能够深入地探讨文字创造背后的理念和方法,进而推动我国文字学研究的进展。鉴于我国现有的"六书"说、"三书"说,以及"西洋三书说",多是对现有文字进行结构分析所得出的分析模式,忽略了对古人造字时所持的理念和方法的分析,故可以提出新"三书"说:一曰图绘。古人造字首先采用图绘,将实物的形象描绘出来,即绘物成文。二曰假借。通过借形表音创造文字。假借是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一切文字的发展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三曰后假借。有的文字体系沿着假借继续向前发展,逐渐淘汰图绘文字,发展成为表音节的音节文字和表音素的音素文字(二者合称拼音文字);汉字则采用了形符和声符的组合,从而创造出形声字。到秦汉以后,汉字体系发展成熟,成为一种既表形又表音的独特文字体系。至于文字在后假借阶段向哪个方向发展,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历史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存在优劣之别。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18.
“六书”之一转注 ,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定义过于简约 ,举例又没分析而产生歧义 ,致使后世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综合前贤诸家论点 ,从纵横两方面探讨分析了转注的含义 ,力图给转注作出一个允当的解释 ,从而有助于汉字分析。  相似文献   

19.
浅析错别字     
一、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汉字属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错误字,可以说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自古就有之,古人在书写汉字表情达意时,难免会写错和用错字。现在我们读到文言文中那些“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文章中写的错别字。东汉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书”之一的“假借”用字法也证明了这点,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替代,实际上写的是“别字”。可是,社会发展到高度…  相似文献   

20.
朱兰芝 《东岳论丛》2007,28(3):73-79
六书是书法而不是造字法。把六书看作书法不仅合乎中国书史发展的实际,而且也符合汉文字发展的历史。从这样一个角度看问题,在“六书即造字法”说的理论框架中某些百思不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