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作为基本国情论在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方面的展开,"三个没有变"提供了考察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内在逻辑的多维视角。"三个没有变"的提出,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变动中把握基本国情"没有变",从时间维度中体现了其辩证发展的逻辑。三位一体的视角定位,以发展阶段论为核心实质,揭示了基本国情的逻辑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思政课”是基于守正创新而生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不变在理论基石、价值旨归、任务指向;变在于视野上聚焦“两个大局”、场域上融通“社会大课堂”、格局上形成“育人共同体”、体系上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课”变抑或不变,其旨趣均指向于“大思政课”的落地。从强化队伍建设、依托实践教学、丰富课堂形式三个高度来厘清“大思政课”的建设思路,有助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21世纪辽宁文学研究的批评话语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视野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诉求上,缺少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展开文学研究的生态批评。21世纪以来,生态批评浪潮得到深入发展,“地方意识”是其建构过程中极具价值的因素。萌发于白山黑水的辽宁文学创作一直携带着“地方”基因,并在“地方剥夺”“地方依附”“地方记忆”这三个维度中呈现着辽宁生态文学的思想流变和叙事经验,旨在唤醒一种具有生命共同体价值的“地方意识”,培育人类对环境的生态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绿色互动。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文学旧体诗词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了具有独立的文学内涵和价值的文学现象,“九一八”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初声,成为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旧体诗词作品,由此,旧体诗词出现了20世纪以来第二个创作高峰。有的作品延续、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边塞诗传统,咏叹悲歌慷慨的军旅生活,有的作品在当时中国整体的社会情境中去体味这一事件,充满了家国之忧与救亡之切的尖锐沉痛的社会批判,还有作品对“九一八”事变作历史省思,透视研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探讨其中的规律与教训。“九一八”文学中的旧体诗词显现了20世纪文学与文学传统的脉系关联,是闪烁着现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创作。它所显示的旧体诗词在新的社会、时代中的创作实绩,为我们打开了考察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学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采用 CiteSpace5.6.R2 和 Vosview 软件,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得到 1155 篇“两山”理念相关 研究文献,绘制 2006—2019 年“两山”理念驱动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的总体现状、热点坐标和变迁脉络 图谱。结果表明:研究现状方面,发文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吴舜泽,以王倩为 核心的合作网络最为突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驱动路径热点坐标方面,研究 主题热点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热点关键词形成 11 个聚类的战略坐标图,包括核心型驱动路径、 潜在型驱动路径、边缘型驱动路径、基础型驱动路径,其中“绿色发展”是核心驱动路径;驱动发展 变迁脉络方面,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可以分为探索阶段(2006—2014 年)、繁荣阶段(2015—2017 年)、 深化阶段(2018—2019 年)3 个阶段,“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是目前驱动研究的热点前沿。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导言因都是名家所作而在文学史上有着相当3的分量,特31是分别由周作人和郁达夫执笔的散文部分的两集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散文观,比较二者之异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两篇导言的特别的两个部分“香炉论”和“作家论”入手,来对比两人在此时期散文观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没有变”,即中国的基本国情(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际地位(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变。三个“没有变”其内部和整体都构成了语言表达精准、思想内涵丰富、传播使用广泛的命题。在“没变再(新)解论”看来,只有既赋予“没有变”新解释,又认清细微“变化”新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这一用中国现实制度管长远的论断。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文献来全方位考察三个“没有变”的提出历史,根据时代条件、中国实际、认识发展,对其具体内涵加以宽领域诠释,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联系,才能多层次地剖析三个“没有变”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确有“自由个性”思想,其“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这三个阶段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美术教育中的“技”与“艺”的辨证关系,立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端,着重辩析中国近代美术教育起源之因及发展概况。“科学”与“实业”成为近代美术教育的主要推动力,因而,近代美术教育乃是从“实学”角度开端,重“技”,以培养实用的美术技术人才为目的;随着近代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美育”思潮的推广,“技”与“艺”在平衡中,更重视对于崇高精神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探索近代美术教育发展中这一有意义的“微变”,不仅可看出其对当代美术教育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足以引起我们对美术教育思想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太一神"属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本原性神话。本原性神话描述占有最高地位的神灵,在神话谱系中属于至上存在。其是先民以形象的方式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物,为人类前理性时代最后一个阶段的认识,可见形而上思想的萌芽。先秦的思想概念,诸多从神话和巫文化中发展而来,带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与西方哲学的范式要求有异。从"太一神"到"太一"思想、再到"道"概念的演变,典型地说明了这个特征。  相似文献   

12.
《高兴》:“左翼”之外的“底层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大主题,《高兴》再一次提出了这一严峻的问题。在“左翼”式的“底层文学”标准参照下,《高兴》独特的典型形象、思想资源以及人物关系值得研究界重视。就此而言,贾平凹提供了“底层文学”一种新的方式,即在“美学”与“道德”之间,在不伤害“文学”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探索对大时代的讲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两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是当前进一步捍卫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样板戏”虽然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文学事实,其发生起点却可以追溯到延安戏剧改革运动。在对“样板戏”这一文学事实实行历史分期的问题上,存在文本关系与跨文本关系两种角度的差异。从跨文本角度对“样板戏”进行分期,“样板戏”的历史演变可分为萌发期(1942年-1958年)、争持期(1959年-1963年)、定名期(1964年-1967年)与定本期(1968年-1976年)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致力于鲁迅整体价值观念和精神框架的建构而非解构,"立人"作为一条明晰的思想脉络贯穿其全部著述及文学活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也成为他的基本价值尺度,成其始终不渝的理想乃至信仰;唯有承认"立人"的本质性意义,才能合理地解释其文艺思想强烈的现实性。其人本主义的文学起源观与创作观、超越"功利—非功利"界限的文学功能论以及"不用之用"的批评实践特色,从本质、效果、方法3个维度构成了鲁迅的"立人"文艺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探讨为经,以对两代伟人的思想特征及其理论分析为纬,对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对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理论作了探索性的归纳与总结。其中不乏作者的个人观点。文章认为,从毛泽东“赶超”思想到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理论,反映了两代伟人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接力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玛卡梅"是阿拔斯时期出现于阿拉伯文学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以贴近社会底层民众、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生活于阿位伯社会底层的民众。无独有偶,在我国江浙一带民间流行的"苏州评弹"也以同样的特点风行于中国南方水乡。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形式来揭示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文学的共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从《大公报》的办报思想,创刊宗旨为切入点,尤其是针对"新记"《大公报》的文学副刊,对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分析,梳理二者间的相关性,以此阐明这一阶段《大公报》文学副刊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副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抗战文学的繁荣与工业合作运动的蓬勃发展,表现“工业合作运动”(简称“工合运动”)的文学应运而生。它以描写工合运动的生产、生活,歌颂“工合”精神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一大批富有时代色彩的崭新工人形象,形成了格调激昂的美学风貌。“工合运动”文学结合了“工业”与“合作社”两种题材,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形态,其开拓性、先锋性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20.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