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等于经济的单一增长,为此应坚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发展文化,应增加发展的文化含量。宁波要建成国际性港口城市,应发扬自己的文化优势,建构能走向世界的文化形象,做到“以文促港”。文章阐述了建设宁波港城文化形象的地方性原则、超前性原则,以及建设宁波文化形象的“三大聚焦点。”  相似文献   

2.
文化转型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实际,也是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性标志。在宁波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转型期,其中,第一次转型发生在我国古代,南宋初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是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未开化”走向“精致化”;第二次转型发生在我国近现代,民国年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则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精致化”走向“世俗化”。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正处于新一轮文化转型的关口,由“世俗化”迈进“现代化”应成为现实文化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城市旅游形象自我定位一直不断演变;公众对宁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认知存在的偏差,既和宁波城市现有地位不匹配,也和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不相符。宁波在塑造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的过程中,存在资源载体建设、形象构架、传播等方面的问题。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宁波要以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文促旅、特色彰旅,创新载体、整合营销,通过开发地方传统文化旅游线路、区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合力塑造城市旅游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运用Internet来实施企业CI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商战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由“商品力”、“销售力”过渡到了“形象力”的竞争上来了,传统的塑造企业形象的方法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社科院、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社科联主办,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宁波市文化局、宁波市社科联、宁波大学承办的“明清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于2003年12月6-8日在宁波举行。 浙东人文荟萃,具有丰厚的学术文化底蕴。以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学术大师为代表的明清浙东学术文化,构成宁波历史文化的精髓。浙东学术思想产生于浙东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将指引着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行稳致远,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行动指南。以全球交往视域审思人类文明进程、以传播动能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球文明视野提升中国形象海外能见度,形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多元动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文化自信自强内蕴、追求文化间“重叠共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话语精髓。中国共产党形象正向度建构、话语场域的多维契合性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内核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的生成要素。多层次的结构性力量、系统性力量、过程性力量相结合,成为有效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动力结构。发掘“复兴中华文化话语权”资源、注重“世界文化共通性”阐释力、回应“中国特色、世界共性议题”的关切,有望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建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宁波人文荟萃,文风鼎盛,素有“人文渊薮”美誉。河姆渡遗址传诵著七千年文明;天一阁藏书楼历史位居亚洲第一;王守仁开创“阳明学派”,影响深远;黄宗羲的“浙东史学”,经久致用;史家绵延数百家,流芳千古;京剧麒派祖师周信芳、著名作家殷夫、柔石、书法泰门沙孟海、国书大师潘天寿等许多全国一流乃至世界著名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精英荟萃,成就斐然,彪炳汗青…… 浓郁的文化气息,累累的文化硕果,铸就了宁波一道独特的风景。宁波人民创造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更弘扬着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在一般城镇文化向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文化简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区域文化由于长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使其具有自然与人为综合构成的独特性:既有以空间地域而定的“东西”“南北”和以文化品位而定的“华夷”“中外”一级地域文化的定义和划分;又有由中原区系、南方区系、北方区系、青藏区系四大文化拼块构成的次一级文化区系。在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又经历了只有考古和文献意义的、有较强自然属性和较少人为因素的萌芽阶段;以封国独立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文化成型的方国时代和以地方行政区划为类征的区域文化发展的史志阶段.而其“核心-边缘”结构的游移、变化则最终形成了我国区域文化的全面缀连。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文化因素对综合国力的提升或抑制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国家文化力是综合国力中一国的文化因素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本质是“人化”的作用力,它的作用表现为对“人”的用,通过“人”参与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表现出来。国家文化、国家文化的表现和传播的载体是国家文化力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区域发展资源,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是发展区域旅游、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宁波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和优势,评价了其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提出了宁波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思路、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若干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的国际社交媒体中采集、过滤、选取具有高传播热度的帖子进行内容挖掘和定量分析,考察国际社交媒体热点传播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和差异。中国文化的国际社交媒体传播在文化形象构成、文化内容视野、国际文化关系等方面具有“传统化形象”“日常化元素”“交互性语境”等丰富的呈现特质,不同的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也有其不同的侧重。我国需从日常挖掘、地方塑造、立体建构等多层面,加强和改进新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其实是“自塑”与“他塑”相博弈的结果,取决于自塑力与他塑力各自作用的方向与力量的大小。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中国力图“自塑”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特点的“和平发展、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然而,由于西方国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与媒介权力,并对中国进行不断抹黑,中国被西方媒体、政客、学者不断 “他塑”成一个“威胁、崩溃、邪恶” 的刻板印象。抹黑中国极大地损害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本真的中国遭遇遮蔽与扭曲,给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制造了重重阻力和障碍。要摆脱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就必须解构西方国家抹黑中国、“他塑”中国所形成的负面形象,积极、主动地构建抵御抹黑中国的“防火墙”,不断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相似文献   

13.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尽管这话在现代已经不再仅仅表现在一个狭义的“吃”字上,但依靠地区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经济仍为主要方针。 宁波临海,临海的宁波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如今,宁波已基本形成一条延伸东海之浜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经济带,构成以石化、轻纺、冶金、机电等为重点的工业体系,辐射周边地区。目前,全市临港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占全市现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40%左右,成为宁波市的支柱性产业。 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宁波港开始由转口港向工业港、贸易港转变,实现港口…  相似文献   

14.
论“视觉时代”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媒体“读图时代”和电子媒体占主导地位的“影像时代”的来临,诠释了正在进行的文化的“视觉转向”——由“语言文化时代”向“视觉文化时代”转变。文化生存的基本形态由文字的阅读转向形象的观看,引起了文化精英的普遍忧虑。文章认为,形象的兴起并不必然地带来理性文化的危机,因为形象同样可以达成对事物的深层认知,形象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往深处看,语言的衰退也并不就是受形象挤压的结果,文化的审美化才是“视觉时代”必然来临的深层原因,而文化的审美化又是植根于文化个体生存状态改变的历史背景之中的。  相似文献   

15.
一江春水的柔波里荡漾着隽秀的姿容,满城绿意掩映下泛发着清幽的韵味,宁波,在山的依托水的滋润中显现出古典的悠扬,历史文化名城声播四方。 宁波更是开放的,自1984年成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来,宁波秉承海的胸怀吐故纳新,傲立时代潮头,经济、文化各方面飞跃发展,基础设施日新月升,今天,宁波已经成为东海之滨的一面旗帜,一面飘扬着富裕发达、文明开放的旗帜。 2000年,宁波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0000元,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正在为“翻两番”奋门的时候,宁波已经走在“翻四番” 的路上;宁波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文化一体化》一书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感,它从经济方面谈文化,又从文化方面论经济,采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独特视角审视宁波的过去,评述当前,策划未来,为人们提供了认识、思考和策划城市发展的崭新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文化一体化》一书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感,它从经济方面谈文化,又从文化方面论经济,采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独特视角审视宁波的过去,评述当前,策划未来,为人们提供了认识、思考和策划城市发展的崭新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水文化更是滨水城市的特色和 资源。通过对宁波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及对宁波城市系统特质的分析,确定宁波城市文化的 核心是水文化,并从水作为宁波城市特色系统的主形象与风貌符号以及城市形象识别和城市意象的角度,从水文化视角对宁波城市特色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建构,事关一个国家的团结稳定与长治久安。在新中国初期,新的民族政策的施行和新的边疆治理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边地诗歌创作的“异军突起”,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多民族语境下,边地诗歌从风景、新人、民族文化等层面,通过边地风景重构、革命新人型塑和民族文化发掘等,对国家形象的多维空间进行了“翻新”和拓展,实现了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与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生成。在建构新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边地诗人以“他者”视角,采用“赋魅”策略,视认同为旨归,通过文学“想象”等方式,实现了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同步建构,为新生政权合法性及合理性地位的取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以来,提升国家传播能力、建构国家文化形象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新闻媒体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窗口”和“中国故事”的“诉说者”,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China Daily文化报道的话语模式的研究为外语学习提供了启示。基于China Daily文化报道的话语模式所提出的“文化—概念—语言”三维习得互动指出了语言习得、概念习得和文化习得的缠绕关系,旨在提升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塑造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