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裕庆 《学术论坛》2006,3(10):51-56
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相依存的范畴,在哲学、法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有视角各异的主体、客体范畴,唯有人大监督论域只有主体范畴而缺失客体范畴,这显然是违背一般的理论逻辑的,为此必须建立人大监督客体范畴。人大监督客体并不等同于监督对象,而是人大监督主体和对象共同指向的目标即公共权力。将人大监督的客体确定为公共权力的依据在于人大监督的基本精神和核心是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保证公共权力合法有效地行使,保障人民的权益,人大监督实质就是以一种公共权力去监督、制约另一种公共权力。确立人大监督客体范畴对构建人大监督理论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法治社会,宪法是一个国家各种法律制度赖以制定和建立的基本依据。宪法能否贯彻实施以及贯彻实施的程度如何,是衡量该国民主和法治程度的标尺。为保障宪法实施,现代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宪法监督制度。当今世界上三种主要宪法监督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如何取长补短,使宪法监督有坚实可信的理论支持,是进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设计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申亚东 《学术论坛》2002,8(1):136-139
为了保障宪法的实施 ,必须建立相应的宪法监督模式。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对我国宪法监督模式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建立宪法监督专门机构 ,既是对域外宪法与宪政进行考察的启示 ,亦是对中国宪法与宪政进行多维剖析的结论 ,其具体设想主要包括 :在我国宪法中对宪法的监督保障作专章规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宪法委员会 ,独立行使宪法监督权 ,它只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 ,不受其它任何行政、检察、审判机关以及政党、社会团体的干预 ;宪法委员会的地位、性质、职权、产生、组成、监督宪法的方式、程序等 ,都应有专门规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将检察机关的性质定位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检察官的客观义务理论、司法公正理论、权力监督制约理论、权利的公力救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法律监督思想等共同构成了这一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归根到底就是依宪治国,依法办事,首先应当依宪办事。宪法监督既是宪法适用的一种形式,又是宪法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宪法监督不仅直接实现着宪法,而且还为宪法的有效遵守和以其他方式适用宪法提供了保障。它是人民追求公平、自由、正义的体现,是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国必须健全和完善宪法监督制度。一、我国宪法监督的现状与缺陷从我国宪法监督的发展来看,1954年我国就确立了由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模式。现行宪法内容中多处规定了宪法监督制度,尤其是把宪法监督机…  相似文献   

7.
尤晓红 《北方论丛》2008,(2):149-152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苏联,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理论的提出,以及宪法观念和宪法地位的重大变化,改革原有的违宪审查制度被提到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建立了苏联宪法监督委员会。然而由于这个委员会不具独立地位,其运行状况不如人意。历史地看,苏联宪法监督委员会构成俄罗斯人探寻其他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法定的宪法监督主体。从形式上看,全国人大的宪法监督内容较为广泛、层次较为丰富,但实践中该权能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亟待强化。  相似文献   

9.
特定问题调查是我国人大监督权的基本内容,也是立法机关履行人权保护宪法义务的重要方式。我国特定问题调查制度的宪法基础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运作机理是以人大代表为主导的多元主体通过宪法商谈最终实现权利保障。尽管国家层面尚无特定问题调查的实践,但地方人大的丰富实践为推动国家层面的制度实施提供了参考经验。运用宪法思维完善特定问题调查制度,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这两项宪法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要建立一种较完善的宪法监督模式,就应当对宪法监督关系中的各种结构性要素给予充分的关照,将这些要素合理地纳入到宪法监督模式中,使得宪法监督模式在对象、主体和内容方面都具有充分的复合性。然而我国目前的监督模式在这些结构性要素方面未能充分地展开,在监督对象上存在着根本性短缺和体制性残缺,在监督主体上忽略了社会化的参与主体的作用,在监督的内容上则一般局限于规范性文件,即使是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也存在明显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人类生活世界以及人类自身是一种一元性的存在,在这种一元性的存在当中,人类最为理想的生存状态就是人类与世界、与自身之间能够拥有一种自由性质的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实际生存状况则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类的感觉被囚禁在了物质欲望之中,同时,工人在劳动当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异化。那么,如何才能够根本改变人类的这种生存状况?这一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逻辑起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实践,将文学艺术纳入于其宏观性质的社会规划。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则注重文化批判,强调文学艺术对于现实社会意识的颠覆、反判性质。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林伟 《学术探索》2012,(3):12-14
历史主义是从历史的联系和变化中考察对象的原则和方法,它是一种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前提是承认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它的基本涵义是:尊重历史的实际,注意历史的演变,以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作为判断考察对象的价值标准;历史主义方法论与阶级分析方法论同属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但历史主义方法论更具解释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刘强 《学术探索》2004,1(4):9-13
作者指出,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潜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标志和最终目的;人的主体性则是生产力标准的内在灵魂;以人为本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始点,又是生产力发展的终点,是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在这场评论中,主要的观点有:以自然人,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包括种的繁殖需要)、劳动三位一体和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抽象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历史性和具体性 ,分别选取了“分工”和“价值”作为各自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些逻辑起点存在着理论和逻辑的缺陷 ,马克思正是在深刻认识这些缺陷的基础上 ,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到目前为止,伦理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在思维向度、研究方法、价值功 能、理论视野等方面存在着分歧,根本原因在于对伦理学应当以什么为逻辑起点来构筑自身 的理论体系理解不清,价值呈现不明,致使伦理学失去了应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伦理学应 当以对人性的正确分析为逻辑起点,既注意行为的如何,又注意行为的应当,这样才能既有 利于克服人性中恶的一面,又有利于引导人性中向善的一面,使伦理学真正成为“行动的艺 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思想史以致世界思想史上,梁漱溟都是一位不得不浓墨重彩提及的人物之一.是梁漱溟创立了新孔学的思想体系,是梁漱溟对柏格森哲学赞赏有加,是梁漱溟提出了西洋、印度、中国"三路向"的文化观,是梁漱溟主张中国的"乡村建设"并实践"乡建教育",是梁漱溟倡导建立"以伦理为本位"的理想社会,等等.  相似文献   

18.
论再造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基层民主权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新光 《社会科学》2007,3(4):78-85
中国农村改革的原始起点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但其逻辑演化过程却是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亿万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再造基层社会的民主权威,使亿万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然而,由于受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缺乏应有的发展,一再拖延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乡村社会也出现了“治理危机”。下一步应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机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孔子的仁道的反思,构成庄子哲学的基本背景。不同于西周王制将人界定为礼乐的存在,孔子将人之所以为人者界定为仁,着眼于通过学习过程而达到伦常秩序。庄子在肯定伦常秩序的前提下,提供了不同于仁道的新的切入点,这就是自由问题。自由问题构成庄子哲学的出发点与目的地,而《逍遥游》作为内篇之冠,则是庄子处理自由问题的"大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