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医巫同源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巫同源”现象不仅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而且还存在于文明较为发达的奴隶社会.从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看,殷人已经具备了疾病起因的三种观念:一、天帝降疾;二、鬼神作祟;三、蛇虫致疾.在殷人疾病观念形成过程中,巫人(贞人)的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周灭殷商后,巫的地位下降,医工分离逐渐取代了医巫同源.扁鹊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观点,继承了殷人疾病现的理性因素,同时也是周文化取代殷人“重工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走出原始的蒙昧而步入奴隶社会的殷人非常迷信而且崇尚鬼神,其心中盛行的是鬼神降疾的迷信观点.与此相对应,祭祀求神除病是占主导地位的治疗方法.随着殷人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他们对某些疾病也有了一定合理的解释,认为风寒致病、酗酒伤身等.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治疗方法.尽管殷商医学中含有大量迷信落后的成分,但与同时代的世界其他各地相比,其医学还是相当发达的.  相似文献   

3.
论殷人疾病观念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巫文化"盛行的殷商时期,殷人已经具有了朴素的疾病观念。从出土的甲骨卜辞分析,可以把疾病起因分为三种类型,即"天帝降疾"、"鬼神作祟"和"蛇虫致疾",这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初建国以后 ,商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 ,周人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 ,殷人千方百计地要报仇复国。面对这种情形 ,周人在“明德慎罚”的原则指导下 ,注意处理和解决好商周关系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它对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安定人心以及发展生产 ,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而奠定了西周初年社会初步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是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损失较严重的地区,如何有效地减免灾害造成的损失,历来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近年在西部民族地区发生的主要灾害特征,结合减灾防灾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指出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减灾防灾体系良性循环的建议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说“东”──谈谈“殷人东渡美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东”──谈谈“殷人东渡美洲问题”蔡培桂繁体“东”字字形的含义,古文字学界多年来看法不一致,笔者认为“东”字字形的起源与殷人东渡美洲有直接关系。关于殷人东渡美洲问题,从法国汉学家提出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意见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雷州半岛台风灾害及其防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州半岛因其有着非常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台风灾害发生频繁。根据地方志、谕旨、朱批奏折、《明史》、《清史稿》、《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志中关于台风灾害的史料记载可以发现:明清时期雷州半岛台风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危害当地农作物的生产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对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在与台风的抗争中,雷州人民对台风发生的规律与危害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并针对其特点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救济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及丘陵地带 ,故称山地灾害 ,是四川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和难于治理等特点。四川山地灾害出现的原因既有地质地貌和暴雨洪水等自然作用 ,又有大量采伐森林、陡坡垦殖、修路开矿弃渣等人为因素。为了尽快减少或消除山地灾害所造成的各种危害和损失 ,四川必须进一步采取生物、工程和社会防治等综合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祖乙迁邢与卜辞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祖乙迁邢地望指实“殷人屡迁”是商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汉张衡《东京赋》云:“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所谓“前八后五”是指商汤以前迁徙八次,立国之后迁都五  相似文献   

10.
殷人不北来     
近人论中国古民族,受王国维《有易考》一类文章影响,皆以为殷人的发展为自河北易水流域向南。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据《竹书纪年》“王亥宾于有易”之文,推定王亥之世殷人都邑即在易水沿岸。更有人见殷人鸟图腾,多与松辽流域、朝鲜半岛诸古民族同,进而推断殷人发祥于朝鲜半岛,沿海南进,至于河北地区,复自河北转迁黄淮之间。 这种推断,皆与史实不符。 有易部落本非今河北易水流域居民,而居牧于河南嵩山地区,与“有洛”等伊洛流域部落为邻,说详拙著《说有易》,不复述,以下仅论殷人不自北方来。  相似文献   

11.
殷周革命后,周初统治者面对诸如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源自于对殷商革命正义性的反思和杜绝“武王第二”的出现,提出了德治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人文道德精神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略论汉代抑制型防灾减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汉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忧患意识强烈,提倡灾前积极预防,临灾迅速开展救济措施,灾后实行补救措施。这使社会系统对自然灾害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商代海贝或者仿海贝是中国货币的最初阶段,但是,从考古发现的商代海贝来看,出土情况复杂,无法从考古材料上对商代已经出现货币的观点给予支持;相反,从大量商代海贝密集出土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海贝是殷商时期大量使用的装饰品,最初仅仅作为财富的象征,甚至是在一定程度还可以起到辨别不同人群的功能;同时不排除西周以后货贝演化为货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建立了周全的计时系统。各个层级的计时概念通过语言中的时间表达式来进行映现。其中,“时称”是最低的时间层级和最小的时间单位,在商代卜辞中使用很频繁。对它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人们对当时思维、哲学、文化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对卜辞本身的精细考察。在一百多年的甲骨卜辞研究历程中,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字形和文献意义考释上,对于其自身个性系统特征以及对该系统隐含的造词规律和文化思维特征的揭示都还远远不够。从文本组类语团分布、历时断代分布、南北两系系属分布三个方面探讨“时称”的个性分布特征,可以在此基础上厘清殷商时期人们在时间语用上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以水、旱灾害为主;水、旱灾害连年发生,甚或交替发生;灾害发生总频率高,除水旱灾害外,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低;灾害类型在地域上有差异,水灾集中在下河地区。地形、气候、黄河南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引发饥馑和物价上涨。蠲免、赈济、抚恤是清政府对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古神话时代,始于伏羲氏,终于商代晚期。伏羲至少嗥为“民神不杂”时期,少皞世衰为“神民杂糅”时期,颛项“绝地天通”(禁绝蚩尤下凡)后又恢复“民神不杂”时代。商代晚期武乙前后,天帝开始远离人王,到商周之际中国上古神话时代正式结束。  相似文献   

17.
从武乙射天看商代的人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的鬼神信仰保留有较多的原始性,殷人的敬鬼事神还没有后世人为宗教的欺骗成分.从商代晚期武乙射天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慢于鬼神的现象,这是社会发展、殷人认识水平提高后的进步现象.传统观点认为殷人尊神是神道设教、愚弄民众,慢于鬼神是商王的无道行为,这些观点是不符合商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8.
商代盛行的巫术观念是人祭广泛实行的思想根据;异族间文化冲突所引起的种族仇恨,使得商人大量杀害异族以祭祀神灵,是人祭习俗在商代盛行的现实根据。人祭习俗在周代呈现衰败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先周时期,周人本无人祭习俗;另一方面是由于商末周初,周人进行思想文化大变革,提出"敬德保民"的口号,人的地位得到抬高。  相似文献   

19.
商以前君权合法性的根源在于“帝” ,但也存在君为民设的观念 ;“帝”与民是通过君来沟通的。至周“帝”的权威性动摇 ,产生了“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的观念 ,以民为基础把天帝、君、民联系起来。在君权的传承上 ,商代早中期虽有嫡庶之分 ,但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 ;商代末期嫡庶之分才清晰起来 ;周人严格实行嫡庶之分。随着商周社会的剧烈变动 ,君权统治由外在对天帝的依赖走向内在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0.
远在邹衍之前阴阳五行说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形态。阴阳的特殊含义在殷商以前已经出现 ,将阴阳与灾异结合在一块 ,出现在《周易》时代 ,五行可能产生于夏代 ,明确于商代 ,阴阳与五行互为发明的时间早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取象于自然的阴阳五行是邹衍发表其宇宙本原之生成的基础。在对儒家宇宙观的批判中 ,战国后期的邹衍提出了“裨海”、“大瀛海”等的概念 ,从而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引向更广袤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