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颠覆了人们以往对隐喻的认识,引发了学者们研究隐喻和隐喻翻译的热潮。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于隐喻翻译之中,可以给隐喻翻译提供新思路、新视角。本文选取概念隐喻的系统性特点为研究视角,旨在描述和分析在系统性影响下《蛙》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吴悠 《现代交际》2014,(5):71-71
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成形的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即以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产出。概念隐喻理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解读隐喻的思维方式。通过概念隐喻为基础,探讨著名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致橡树》。  相似文献   

3.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期作品.文本中的叙事者用电影镜头式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夜幕下发生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问题"黑暗"事件,揭示了日本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深处潜伏的"黑暗性",进而对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本文主要以出场人物为线索,通过探讨他们面对这种无形的"恶"的态...  相似文献   

4.
周娟 《职业》2012,(14):194-195
苗族飞歌即在山坡上放声高唱的山歌,由于歌声传播甚远,故苗族人民形象地称之为“飞歌”。《吹叶趁叶青》是流行于贵州台江地区的一首苗族传统民歌,本文通过对这首歌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的分析。对苗族飞歌这种民歌形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音乐文化是国家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作为中国风歌曲的巅峰之作,《青花瓷》在传播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方面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古朴典雅的歌词值得向外国民众推介。本文从文化因子的再现、意象意境的传达、修辞手法的处理和信息瑕疵的弱化四个方面,探讨了《青花瓷》歌词的翻译,以期更好地通过音乐传播中华陶瓷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在《东方红》的创作与排演中,周恩来是名副其实的总导演,从作品主题的确立到艺术表现手法和原则的把握,从某些细节的处理到道具的使用、服装颜色的选择,周恩来无不亲与其事。作为一个大国总理,周恩来丰厚的文艺素养和深入细致的领导工作作风,令人倾倒。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构建和表达新概念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引起词义扩大和缩小的内在机制。词汇不仅有其本身的概念意义,而且有语用意义。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框架,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表示人们情感的词汇进行整理,分析了其现象,特点及语用意义。这些研究将进一步促进词汇语用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二战期间,苏联被纳粹进攻,民族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谱写了战斗的诗篇《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笔者从杰出的英才、坚强的土地、震撼的作品及英雄的史诗出发,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隐喻现象。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对电影《绿皮书》中的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使用的隐喻进行研究发现:语言模态中,两位主角截然不同的性格为源喻,黑人和白人族群为目标喻,通过两个有违大众认知的黑人和白人形象凸显人人平等的主旨;结尾处二人的和解为源喻,种族之间的平等尊重为目标喻,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图像模态中,色彩的明暗指代钢琴家和司机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冲突与尊重。研究表明,电影中语言和图像模态的概念隐喻及模态间的互补强化关系,很好地凸显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海外英译历程,从传教士柯大卫和理雅各的早期译本,到华人翻译家赖发洛的经典译本,再到现代的多元版本,已近两百年之久。《孟子》的译介在不同的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考察18至21世纪较具代表性的《孟子》英译本,经罗列和概括后发现,《孟子》译介在此期间经历了从"以忠实原文为主"到"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流变过程,基于此总结出提高其译介效果的方法:选择目的语为母语的译者;译介目的应靠提高译本可读性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主要论述欧洲中世纪史诗中所蕴含的基督教因素。分别对上帝的多次提及、史诗中与基督教有关的数字观念、史诗中的忠君护教思想、基督教对史诗价值取向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论述基督教文化对欧洲中世纪史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介绍概念隐喻理论为切入点,从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概述。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传统修辞学研究、纯语义研究、语用研究、认知研究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在隐喻的诗学功能、隐喻的辨认、隐喻意义获取的阐明问题上存在不足,而从语用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能解释这些问题。隐喻的理解是隐喻研究的重要方面,隐喻的理解通过在认知语境中进行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翻译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本质上即为如何实现对异域文化的交流、移植,以达到语用内涵的等值传递。《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并传递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文章通过阐述《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内涵特征,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英译提出了直译策略音译策略等英译策略,旨在为研究如何促进我国翻译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看《唐山大地震》,是在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绵竹。昔日的重灾区,早已不是大家记忆中的断壁残垣。坐在装修一新、豪华的绵竹电影院大厅里,我怀着一种期待又庄重的心情观看这部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史诗”的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从最初的语言技巧发展到认知层面,又从对文本形式的单模态认知延伸到多种模态识解。本文基于Forceville的多模态理论对从意象、声音、图像角度对电影《唐人街探案2》进行多模态探析,从而展示电影中多模态隐喻的特点,以及其对电影主题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阿成  宁冰 《老年世界》2008,(8):18-19
老作家五年孵出一个梦想 今年65岁的广西著名作家颜成才,从事文学创作40多年。荣获各级奖项达20多次,颜成才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特别喜欢看体育节目。他发表赞美女排、男篮、跳水等运动员的绝句、律诗、曲词达200多首。2001年7月13日,当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通过电视直播后,颜成才在电视机旁欢呼雀跃,彻夜难眠。就在这一天,他萌生了为北京奥运会做点什么的念头。  相似文献   

18.
在建国六十周年这样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年份,活跃在荧屏上的无疑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从《走西口》、《我的团长我的团》到《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不一而足。2009年6月,《人间正道是沧桑》(下文简称《人间》)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后,顺利夺得该频道上半年电视剧收视第一。在众多同类题材的影视剧中,《人间》一剧之所以广受欢迎,好评如潮,值得探析之处不少。在我看来,该剧的叙事艺术无疑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不仅如此,它也将建国以来的红色叙事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人间》整合了建国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模式,将史诗性叙事、传奇性叙事和成长性叙事融为一炉,开创了红色叙事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比分析了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的区别和联系,研究发现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在隐喻的范围和分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别可以促进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亚瑟·韦利、许渊冲和汪榕培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句式结构、中国文化负载词和修辞三个方面,对三个译本的翻译进行了探讨。对比研究了韦、许、汪分别采取的归化异化策略与各自译本的表达效果,总结了归化异化策略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