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旺舟  凡露 《现代交际》2023,(5):106-114+12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产物,与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价值目标有高度契合性。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要做到以理服人、知行合一,实现翻转课堂,实现润物细无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要做到精准式滴灌与内涵式发展,增强融入的高度、深度、力度和广度,激发高校学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迎接机遇和挑战,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动力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研工作中磨砺而成的独特精神气质,为我国培育“强国一代”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思政课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进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是要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范式等方面实现协同融合,从而深化我们对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3.
丁艳艳  贾梅英  赵志甲 《职业》2022,(23):83-8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本文通过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如何让职业院校思政课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金课”,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刘越 《公关世界》2022,(20):146-14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全面推进,并且在此期间成了主流教学。本文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分析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思政课中的应用出发,提出了几点反思,为高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教育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提升育人效果的现实性要求。这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地运行管理机制,把握改革方向,需要教育目标一体化建设,确保各学段有效衔接,需要资源共享机制协调力量共同推进。此外,教师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力量,应从教师积极参与和学校主动促进两个角度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教师团队建设对于学科发展及教师自身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难以真正实现教研相长,使得思政"金课"建设、思政课"三度建设"方面难有重大突破与革新。目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还面临着建设困境,因此要加大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和内部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整合、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发挥老教师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转变观念、革新认识,提高参与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构灵活、有效的团队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善团队建设外部条件,并给予团队建设有力的物质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根据江西近年红色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明确将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的指导思想,针对江西红色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红色旅游如何进一步把握规律,创新发展的对策,值得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认真思考。确立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的总体发展目标。江西各地为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红色为内容,旅游为载体,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添加更多活力。  相似文献   

8.
柳娟娟 《公关世界》2022,(24):115-116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各个媒体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关系,还彼此相互依存使资源互通互融、共同发展,步入融媒体的时代,而融媒体的产生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本文通过讨论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金课”的建设标准以及实现路径,对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金课构建的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希 《公关世界》2022,(14):112-113
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求,结合高职高专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将思维导图这项全方位的视觉和图解思考工具,有机融合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提升,从而提升教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探索将思维导图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发展趋势、具体路径及现实意义,积极推进高职高专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赵丽娜 《职业》2023,(3):63-65
本文以中职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中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一课为例,探索如何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境、革新教学手段等方式,实现党史教育和中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张冬梅 《现代交际》2014,(1):199-199,198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困境,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工匠人才的关键.生理课是医学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深入挖掘生理课思政元素是推动学生专业素养能力与核心技能的关键.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高职生理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分析高职生理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具体路径,最后提出促进生理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办学和育人目标的重要依托,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日益显露,集中表现在教学环境复杂化、教学模式简单化、教学管理形式化三方面。新形势下,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进行教学创新,完善相关制度,改进教学管理,增加资源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黎晓晴 《职业》2023,(17):28-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互赋能、深度融合,建立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系,具有独特优势。思政课教学通过信息驱动、技术赋能以及融合创新,有助于精准匹配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新要求,深度推进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数字时代立德树人新引擎。本文分析指出技工院校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上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构建基于交互式平台的技工院校思政课全场景融合教学模式。应用和优化这一模式,要将技工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统一,数字实践与价值塑造相对接,专业发展与协同联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包含很多具备深刻哲理的寓言神话、诗词曲赋,包含了很多励志的伟人事迹,具备极高的现实价值和艺术内涵。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传统文化能够为高校思政课落实提供丰富的思想,有利于创新并活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广大教育者应重视高校思政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功能,立足于高校思政课视域下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问题积极设计策略,以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良性发展。本文围绕"高校思政课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展开讨论,从四个维度对之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焦兰萍 《职业》2016,(34):58-59
以专业为导向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素能,是高职思政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游离于专业教师建设之外,思政课教师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没有以专业为导向,不能与专业建设密切结合,从而导致高职思政课教学在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凝聚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出发点,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内涵、必要性,从多个角度提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文化自信的对策,希望对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探索分析当代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能够将教育学、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找到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大学生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至关重要,是影响社会整体素质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使用《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调查表》,以西安市三类高校(师范类、理工类、综合类)55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大学生对思政建设的认同现状、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式与内容的认同度,以及教师对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三个层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原因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思政建设、思政课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同度不够理想。基于此,从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与获得感,使思政课成为以大学生为主的"思政课"。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思政课创新的重要选择。问题导向与全员互动深度融合,是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思政课创新的必然要求。思政课创新必须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课前发现真问题,课上实现全员互动,课后对互动数据挖掘分析,实现问题导向与全员互动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