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如何划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经济学界对此进行了长期而又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大致有四种意见:一是宽派认为,凡是为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二是中派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新创造的价值超过消费的价值并有余额的劳动;三是窄派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只能是物质生产劳动;四是多层次派认为,生产劳动可以分为狭义的生产劳动(以物质生产为限)、广义的生产劳动(包括非物质生产劳动)和半生产劳动(指第三产业的劳动)等等。  相似文献   

2.
数字劳动的生产性问题是数字时代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现有对数字劳动生产性与非生产性问题的研究,存在“数字劳动是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不存在明确雇佣关系所以是非生产劳动”等错解和误读。研究数字劳动生产性问题,要以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为根本依据。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揭示,生产劳动的含义具有理论决定性、客观确定性和自然必然性,界定生产劳动概念要运用物质规定性标准和社会生产关系标准,生产劳动时间的相对缩短和节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向。我国生产性数字劳动的含义是生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少于自己消费的价值的、有益于社会的商品的数字劳动。要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正确认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数字劳动的各自功能及其内在关联,正确处理好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数字劳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争论在国内学术界早已展开,这个争论本身是十分重要的。从理论上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是整个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从社会实践上来说,把人类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解决了一般说来哪种劳动是生产的或什么是生产劳动的问题,它对物质财富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精神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如何划分呢?研究这个问题,对于精神财富的生产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企业实行经济核算,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这首先因为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制度,为大规模地节约社会劳动开辟了宽阔的前途。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由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由于各经济部门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互助协作关系,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生产有可能用最少的劳动消耗,来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经济核算就是使这种节约社会劳动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生产劳动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始终。生产劳动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论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创造出的生产关系,又进一步规定着生产劳动的内涵与范围。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这种生产关系下,资本雇佣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而生产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定义,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劳动内涵的一般分析与具体考察,抽象出分析生产劳动内涵的方法框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既要肯定其以创造利润为发展目的,也要坚持其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存在价值,自觉维护好生产劳动的基础性地位,严防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6.
过去,有人认为元朝的社会经济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甚至是“经济逆转”。事实上,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元代国家的空前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元代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的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光辉的成就。在北方水利灌溉事业方面,元代是发展比较迅速而且卓有成效的。 元代统治者对于水利灌溉事业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  相似文献   

7.
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努力提升人民消费力。消费力发展程度的高低是马克思洞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劳动正义的重要视角,马克思关于消费的内涵本质及其作用、劳动人民消费力发展状态等论述构成了其消费力思想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提升人民消费力的理论依据;实现“美好生活”与“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引,则是提升人民消费力的现实依据。尽管当前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人民消费力的提升,但是提升人民消费力还面临重视生产而轻视消费、消费力呈分化趋势、消费力释放不充分等现实问题。要提升人民消费力,在实现路径上应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合理发展;优化消费资料供给,满足劳动人民多元消费需求;完善社会分配关系,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激活潜在消费力。  相似文献   

8.
<正> 当前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一切活动都是生产劳动。社会成员的需要包括生活、享受和发展资料。教育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属于满足劳动力发展需要的发展资料,所以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我们认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混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界限,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讨论,在经济理论界为愈益多的人所关注。在当前各种观点的争论中,人们忽略了一些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正是争端的“关节点”。本文拟就这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些看法。第一,关于生产劳动的特点马克思说过,一定社会的生产劳动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简称。(《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第149页)但是我们又知道,任何经济范畴都不过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反映,那末生产劳动范畴体现的经济关系有什么特点呢?第一个特点,是从劳动借以实现的形式上反映社会生产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生产劳动定性、特别是它的本质规定性,正  相似文献   

10.
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加以创造性发展的辉煌范例。本文拟根据毛主席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原理,对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分配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解放前我国的社会分配过程,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一小撮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与掠夺,存在着尖锐的对抗性矛盾。解放以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我国的社会分配问题,已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反映着人民内部的矛盾,党和国家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正是紧紧的掌握了这一人民内部矛盾的本质,制订和贯彻了正确的政策,使这些矛盾获得了比较顺利的解决。这些矛盾的表现和正确加以处理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过渡时期社会分配问题的矛盾,首先突出的表现在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我国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消费既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又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活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人民怎样来消费(包括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才是合理可行的?社会实践已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們这些非劳动人民出身的知識分子干部,为了有效地改造思想,彻底轉变立場,培养劳动人民的阶級感情,真正作到又紅又专,在当前,下乡参加劳动鍛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办法。下乡参加劳动生产,我們的老师就是农民。那么,在劳动中,向我們的农民师傅耍学习些什么?或者能学习到些什么?以及怎样地学习法?可能各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認識也不尽同。茲就个人在乡下劳动半年多的一些感受,談談自己对这个問題的体会。在乡下半年多,首先我深深地感觉到,农民,是劳动人民,在全国六亿人口中,他們占了絕大多数,沒有他們的辛勤劳动,我們的吃飯穿衣就要发生問題。咱們知識分子,通常有个毛病,都会高談  相似文献   

13.
是否生产财富是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但财富在不同社会形式下有不同的内涵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中对亚当·斯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讨论,旨在锁定此种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并对其进行揭秘,由此,那种试图从马克思的讨论中发掘出其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思想来关照当代中国现实的做法,注定是徒劳之举——因为社会形式之变,财富在当代中国必须重新定义。在考察资本主义财富运动自我扬弃的过程中,马克思形成了其关于财富的新的社会形式的系列构想,这些构想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实践土壤,在此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人民财富论,为重新定义这种财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发表了陈永忠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探讨”一文,提出“产生关系”是划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标准,这是值得商讨的。不错,一般地说,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对其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性质,则非仅仅是生产关系能够完全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历史划段标准,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  相似文献   

15.
<正>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自主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通过什么方式、形式表现为社会劳动呢?换句话说,自主劳动的社会性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劳动的社会性是在单个劳动的交换中表现出来的;正是由于劳动交换,个别劳动才得以表明它是否社会劳动的一部分。由于在任何社会,生产劳动者都会相互交换其劳动;所以,问题的差别不在于是否通过交换劳动而形成总体或社会劳动,问题的差别来源于劳动交换的形式。自主劳动的社会性的形成,更有其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社全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按照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社会保障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是形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 党的十四后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并不仅仅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相关,它还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因而,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至少要受到劳动诸因素的影响。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显然,其中许多因素不同劳动者的劳动消耗相关而同经营有关,是经  相似文献   

17.
据《理论信息报》载马积华、李尚德二同志文章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苏联对它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前进,逐渐深化的过程,理论家曾先后提出了社会在道义上政治上的一致,辩证矛盾、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现在,哲学家们则越来越倾向于由上述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动力系统,推动社会前进。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政策与公民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社会政策与公民权利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政策的一个研究领域。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什么是社会政策有不同的界定,但同时他们又都承认社会政策是与公民福利有关的国家或政府的政策。而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政策有着不同于公共政策的其他部分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与社会政策更多的涉及对单个的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的满足有关。而社会之所以对单个的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承担责任又与公民权利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奖励制度与计件工资是根据“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的。谈奖励制度和计件工资问题,首先要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各尽昕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努力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就必须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各尽所能”这个“各”字,就是指有劳动能力的每个劳功者;“按劳分配”这个“劳”字,就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这就是说,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凡是有劳动能力而又参加劳动的人,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按照他所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有人怕死,有人不怕死。其实,怕死又有什么用呢?生与死是对立的統一,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这是不以人們意志为轉移的客观规律。这条规律对于作为自然的人来說,是完全一視同仁的,毫无例外的。但是,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和死除了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外,还要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在阶級社会中,剝削阶級总是享受着远比劳动人民优越百倍的生活条件,并且为此而迫使劳动人民流汗、流血,为他們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