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青海的河湟流域发达的彩陶纹饰中,自马家窑文化的半山期到马厂期,“蛙纹”一直是动物纹饰中的主体纹饰,甚至到了齐家文化期以后“蛙纹”仍有发现。对青海彩陶中这种发达的“蛙纹现象”,不少人作过猜测和论述,但大都是从美学角度和图案本身去考察其所象征的意义和渊源的,却很少有人把它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民族交往及人类的迁徙联系起来加以论证。有关青海蛙纹的论述都认为,青海地区的所谓“蛙纹”与其它地区相当于马厂期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所发现的蛙纹相比较,其风格迥异——它已失去了早期蛙纹的写实风格,成为一种变体的“拟蛙纹”(或说“人纹”)了。笔者认为,蛙纹的产生、青海蛙纹的流行与传说时代的太吴部落及少典部落以及两者的社会交往、民族迁徙有着源洲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 一青海柳湾墓地的发掘,墓葬达1500座,出土的文化遗物极为丰富,是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最丰富的原始社会氏族墓地之一。考古界普遍认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属于新石器晚期文化,齐家文化则是铜石并用至青铜文化。 墓葬以马厂类型为主,发掘872座;半山类型257座;齐家文化366座;辛店文化仅5座。这为我们探讨史前文化的葬俗、社会经济生活,家庭婚姻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墓葬的埋葬习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他们生前都有自己的族属和家庭的婚姻形式,都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与婚姻形式,都与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相适应,因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初期,我曾提出仰韶时期中原地区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先后发表了两篇论文。引起了一些同志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都认为仰韶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简称母系说)。从整个考古界发表的有关仰韶文化的论文和发掘报告来看,基本上多是这种看法,而且不少人还认为仰韶时期是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母系说虽然在学术界形成了主流,但是我对考古发掘又观察了将近二十年,仍然感到笼统地母系说还是没有比较有说服力的论据,因此还有讨论的必要。 一、对母系说质疑 (一)关于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有人在文章中肯定地说:“从发现的大批居住房屋及墓葬遗迹材料,可以直接确定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而没有任何可以确定其为父系氏族社会的材料,也没有任何贫富分化开始发生的痕迹,因而我们推断当时是母系氏族社会而不是父系氏族社会。”这段话把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作了结论,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但是究竟什么材料可以直接确定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作者并没有举出任何实  相似文献   

4.
母系氏族社会是典型的氏族社会,在与之相对应的对偶婚制度下,夫妻也是生活在一起的,“走访婚”不属于对偶婚。母系氏族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是“家户经济”。父系氏族社会是氏族社会瓦解时期的别称,不能视作与母系氏族社会并列的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在所谓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部落联盟发展为军事民主制,出现个人性质的权力并从此开始了向国家的演进。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通过对伏羲的神话传说和史籍记载的研究 ,认为 :伏羲出生于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始制嫁娶 ,以俪皮为礼” ,变革原始婚姻制 ,是伏羲的一大划时代的历史功绩 ;大力加强对伏羲文化的科学研究 ,正确对待伏羲变革原始婚制的历史功绩 ,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应有效力 ,是社会学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有关礼俗和亲属称谓的文献资料中,遗留着许多上古社会的残痕及其运动足印。它以缩写的形式表明,在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转变的伟大变革中,姑舅交表婚起着杠杆作用,其方式是女子回到她的母系家族同舅的儿了婚配。氏族借助这种婚姻方式完成了由母系向父系的过渡。女子死后葬于夫族墓地,是结为永久夫妻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夫一妻制代替对偶婚、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标志。夫妇同葬一墓始于新石器时代的二次葬墓,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中都有发现,其中尤以仰韶文化发现最多,最典型。  相似文献   

7.
<正> 青海地区原始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被日益广泛地揭示出来。目前,我省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早晚相接的三个类型和齐家文化。其中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由于见于报道的资料甚少,这里不加论述。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资料虽局限于墓葬一端,但为我们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供分析的资料。本文欲就目前已见于报道的资料,描绘出马家窑和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大致轮廓,时间大体相当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到一千六百年左右。  相似文献   

8.
<正> 文学是一定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古希腊文学就是对“人类正常的儿童”希腊先民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希腊先民以塑造众多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自己较之其它任何古老民族内涵更丰富和完整的妇女观。这具体表现古希腊文学中妇女由“女神”到“女人”再到“女奴”的形象衍变所勾画出的古希腊人之妇女观倒金字塔式的嬗变轨迹:上面一层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女性美崇拜和尚武精神;中层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美崇拜与贞操观,最底层则是奴隶社会阶段(即文明时代之初)的贞操观。本文拟通过对神话、史诗和悲剧的具体分析,对此作一粗略考察。  相似文献   

9.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名号的同音异写,说明其人其事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在人们口头流传;而同音异释,是后世学者根据异写文字的考释.伏羲的出生地,相关文献最支持的说法是甘肃天水及其周边较大的地理区域.伏羲所处的时代,应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渔猎时代向畜牧时代过渡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阴阳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哲学观念,这一观念在史前就产生了,它集中体现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史前凌家滩文化的玉版中的符号系统中,这符号系统透露出类似《易经》八卦的信息和诸多的关于阴阳的观念。史前的阴阳观念在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的纹饰上有也有突出的体现。史前阴阳观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基于农业需要对于天象、气象运动的的观察和对于人分男女的认识。阴阳观念实际上最早酝酿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中华民族的阴阳观念在史前就体现崇阳恋阴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冷兵器的起源在青海高原地区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场类型,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青铜时代的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以及汉代均有数量可观的考古实物面世。青海高原古代部族间争战频繁发生,各类杀伤性、防御性武器随之出现并逐渐丰富多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高原独特的冷兵器元素符号系列。  相似文献   

12.
五、甘宁地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和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居主导的地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渐增多,男子逐渐在经济、社会上取得了支配权。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母权制自然地过渡到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出现,发展起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  父系氏族公社距今五千年左右,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甘宁地区大量发现,有的已经科学发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相似文献   

13.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源泉,在当今女性主义神话学发展的进程中,研究者以女性主义观点及考古学新材料的重要发现来重新认识在构建女神宗教的过程中,父系制男性中心文化是怎样通过变形来改造女神的神格从而达到控制女人目的。神格相对于人格而言,从心理特征来说,它同样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方面。早期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神格主要体现在女性的创生与再生能力,而随着人类社会向父系制过渡,女神的神格在能力与气质方面都有所变形,直到父系制占统治地位,女神的神格已与母系制时期相差甚远,女神所表现的性格这一心理特征也与世俗女性的心理特征重合。  相似文献   

14.
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具有"神意"性、生态性、平等性和包容性。上古的黎族社会属于这样一个时代。"神意"型社会的存在基础是母系制和母系文化;"神意"的发生背景是万物有灵论。"神意"是独立于任何人的神圣符号系统,不可亵渎,不可违背;巫术的存在服从于这个法则。  相似文献   

15.
谢耀亭 《兰州学刊》2009,(9):214-216
商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源奠基之功,然对商周文化间的变化,学界有不同看法。纹饰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它的变化反映思想文化的变化,而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在视礼为国家大事的商周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以我们选择青铜器纹饰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商周之间的变化。青铜器纹饰在商周的变化趋势可概括为神性向人性的回归。从青铜器纹饰所反映的思维来看,商人青铜器纹饰反映的是原始思维,而周人青铜器纹饰反映的是逻辑思维。商周之际先民在思雏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突破,从而导致商周之际文化发生了剧变.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和婚姻家庭,是我国史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现就国内关于当代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和婚姻家庭研究情况综述于后,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的继续探索与研究。 一、永宁纳西族母系制和婚姻家庭之争的源起 1962年宋恩常先生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表了《纳西族母系家庭》(《民族团结》1962年8月号)一文。提出到民主改革前,在云南永宁纳西族的社会里还存在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许多特征。他们的家庭在很多方面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的特征和原始共产制的原则,其婚姻形态是通过望门居的“阿注”关系表现出来的,表明他们还处在对偶婚的早期阶段,并保留了极其明显的群婚特点。其后,詹承绪在《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家庭》(《史学月刊》1965年第7期)一文中,对其特征列为三点:第一,以“阿注”异居  相似文献   

17.
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新成果,结合文献材料,对三皇五帝的时代做了比较具体的界定,认为三皇时代是“以石为兵”的旧石器时代,凡神农氏以前的传说人物,均可视为这一时代的氏族代表;五帝时代的黄帝处于“以玉为兵”的新石器时代,婚姻形态属于母系氏族的对偶婚时期,大体与仰韶文化同步;其后的顼、帝喾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父系制阶段,大体与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情况相符;到五帝中最末两位的尧、舜时代,已属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即将迈入“以铜为兵”的文明门槛了,大体与龙山文化的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叶玉梅 《青海社会科学》2007,(2):168-171,201
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彩陶文化占有人类文化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的一席,它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主要标志。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彩陶造型优美,内容丰富,纹饰繁缛,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出土数量多,装饰精美,堪称世界彩陶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本文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透过甘青精美绝伦的彩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分析熔铸其中的凝聚原始先民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筒瓦的下端带园形或半园形部分,称做“瓦当”。我国古代建筑物上的瓦当,它的用途和形状虽然固定,但表现在瓦当面上的纹样和制造手法,却是有区别的。我们在战国、秦汉遗址中,常将瓦当作为判断时代的依据之一,就是因为瓦当具有时代特征的缘故。 已出土的秦汉瓦当的纹饰,秦瓦当分为动植物图象、“葵纹”、变形动物纹和云纹四类;汉瓦当分为文字、动植物纹、变形“葵纹”和云纹四类。瓦当面上的纹样是一种装饰图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它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承上启下的,并且始终和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作为文化艺术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李宜峰  杨建华 《西域研究》2023,(1):109-121+172
东周时期欧亚草原各地文化交往频繁,文化面貌日益趋同,本文以中国北方与南西伯利亚图瓦地区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野猪纹饰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野猪纹饰品的演变规律,同时结合零星采集品的年代判定,明确不同类型野猪纹饰品的发展演变脉络与传播路线,探讨了东周时期以南西伯利亚为中心的草原地区与中国北方地区的动态联系以及中国北方地区内部之间文化的交往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