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观前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大同思想相契合,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的经典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谐的国际关系,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共有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跨域时空的融合,二者在运思方式和学理上的一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三层思想升华。从“宏大叙事”的诸多称谓转向“精准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侧重马克思主义之“用”转为马克思主义之“体用合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思想升华;审时度势地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科学判断、从侧重中国具体实际之现实国情到深入中国具体实际之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具体实际认知的思想升华;从侧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到“发展创新”、从侧重中华传统文化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单向改造”到两者良性的“双向互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思想升华。“两个结合”是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一体两面的有机整体,具有隽永深邃的原创性贡献,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与广度,重建与挺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昭示了中国特色的人类指向。  相似文献   

3.
如何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吸收一些积极合理的内容,以构建现代人类文化,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精神文明水平,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进行分析,并探讨它对于当代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着眼于全球发展和人类发展,在关照“两个大局”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升华了中国始终坚持的和平外交理念。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核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解决人类发展的共同难题,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建和平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新时代需要通过培育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增强共同利益意识,完善和健全话语传播体系等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关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重民思想以及维护天下百姓利益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类理想社会及民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之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的这种共同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博爱等,是不同文明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通性理念。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体中,不仅孕育出了具有这些价值观念的思想元素,而且成功转化为制度实践。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现代元素,有助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式价值、增强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中国式道路。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集中体现在“民惟邦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正己正人”廉政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和合共生”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以及我国更好的国际形象树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船山思想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船山不仅对前世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学术思想,同时还开创了清代以来的新学风。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与黑格尔比肩的双子座,还是民族复兴的启蒙先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它的产生除了受马列主义的影响外,还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毛泽东的政治策略、军事、哲学、文化、伦理思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和交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内聚力,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生理念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并为世界许多思想家普遍认同。当代心理学把握和生理念,对推动人类新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结合实际上是在实际、实用、实践层面和理论、思想、精神层面上的结合。第一种结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革命行动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第二种结合是从思想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两种结合都决定了毛泽东思想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本人的思想为主体而形成的。那么,毛泽东究竟从传统中继承了什么?本文认为,毛泽东吸收了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这就决定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2.
"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和"思想在力求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的基础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它的基本功能是维系凝聚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塑造教育作用,辐射影响作用,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各家学派思想文化中,是中国思想文化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想对于当代仍具有其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全方位地发挥着重要功能。它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它具有统一思想、动员和激励等社会整合功能,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内涵丰富、独具魅力,历经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始终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致于到了今天;不仅继续影响着中国,而且还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个性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思想特点,有利于新时代的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学从传统历史观到唯物史观的传入、普及和深入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而艰难的发展历程。但它毕竟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进步,获得了丰硕成果。进入21世纪,唯物史观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面临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挑战,但唯物史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的学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文化的积累,唯物史观也将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潘永辉 《船山学刊》2006,(2):166-168
和谐思想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的最重要的思想,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心灵与中国文化特征的思想,传统和谐思想的得失为我们今天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今天,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批判地传承其可用之处,再赋予其时代价值,就可以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深邃的智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被提出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渊源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相结合的产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从宏观角度入手,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个方面纳于一体进行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对于构建当代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完善全球化治理进程,推动世界朝和平与发展方向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决策思想初探东方溯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的基础,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没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决策机构,但同样存在着经过长久的政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决策思想。然而,学术界在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却忽视了对传统政治决策思想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看,文化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多元化。然而,在人类文化的早期,这种多元文化基本上是以文化的孤立存在为前提,资本主义文化为消除文化之间联系的障碍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中国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传统,当代中国文化仍然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格局,这个格局是中西文化不断交流撞击的结果。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