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香港回归是1997年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从地理、人口、历史三个角度阐述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论述英国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和“租借”香港地区的史实,以及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政府为收复香港而进行的努力和斗争,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完成收复香港、统一祖国的历史重任,“一国两制”是实现香港回归、统一祖国的最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土地政策及其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土地所有权的形式分为两部分。依照1842年的《南京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香港本岛、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的土地割让给英国政府所有。依照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约》,新界地区租借给英国政府使用,租借期为99年。1898年香港立法局制定的《新界条例》规定,新界的一切土地从1900年7月23日起归属女皇,并表明,对于新界地区的属于家族的“堂地”或“族地”等土地的管辖,将尊重中国的习惯法。按照上述法  相似文献   

3.
请注意,很快就要到来的1997年7月1日这一天,我们这颗星球上的50多亿人,将共同眺望一轮富有历史意义的“东方日出”: 在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北京时间零时,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东方明珠——香港,将降下悬挂了150多年的米字旗;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豪迈地升起!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在香港的150多年殖民统治终告结束。 在这一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海陆空三军将同时进发,步兵、坦克从粤港边境的皇岗口岸进入;海军舰队从广东汕头基地开往香港  相似文献   

4.
1997年7月1日,庄严醒目的五星红旗将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高高升起。香港,这颗摧现的“东方明珠”将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祖国,这是香港历史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的盛事,对世界同样也是盛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洗雪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个半世纪遭受外国侵略的耻辱。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实践,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自从在英国大炮的胁迫下,1842年、1863年和1898年,英国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并强行割占香港一个…  相似文献   

5.
回归临近,香港经济的起伏走向有何变化?“走向1997”专栏刊载了香港《经济导报》总编陈可焜先生的谈话《香港内地经济融合话短长》,他所作的扫描分析,堪可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6.
在香港地区即将回到祖国怀抱之际,我们有必要了解一点香港的基本情况。 1994年12月19日,在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一块引人注目的巨大的计时牌树立了起来。它从1997年7月1日——这个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日子开始,进行倒计时。今年1月26日,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部队组建完成。这些,都提示着渴望祖国统一的人们,香港回归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相似文献   

7.
150年前,中华文明的古老城墙突然之间被大不列颠的坚船利炮打开了缺口,由此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茫然无措的状态。英帝国殖民主义者以肆无忌惮的主人姿态自居,而腐败的晚清政府却沦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奴隶角色。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字条》中,英国又租借所谓的“新界”99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是殖民主义者强加给当时中国人民的,从此英国倚仗其武力优势侵占了历来属于中国版图的香港地区。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位于我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所有炎黄子孙企盼关注的伟大日子。本文依据详实的资料,系统地勾勒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占香港的历史过程和旧中国历届政府对香港被割让无能为力的状况,并突出地分析和充分肯定了中共三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所作出的划时代的伟大贡献。这对于系统地研究和了解香港问题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狂吻“1997”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将对脱离祖国母体长达150多年的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正门和深圳罗湖桥头的香港回归祖国的巨型倒计时钟,体现着中国收回香港的日子愈来愈近。  相似文献   

10.
随着1997年7月1日这个历史日子的来临,人们普遍关切的问题是,香港将面临什么样的前途和命运?对此,我抱乐观态度。我认为“九七”主权回归,香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繁荣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利条件,香港已经奠定了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基础。回首往顾,令人惊叹。由一个不到10万人口的小城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转口贸易中心。仅有600万人的香港,长期保持着每年7%的增长率,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1000美元,超过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和澳大利亚,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这是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日子,岁月,记录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坚持不懈的奋斗历程,也记录着内地对600万香港同胞的拳拳深情。香港同胞的需要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内地人民的心。人们忘不了自1962年以来,有  相似文献   

12.
香港主权归属中国整整一周年了,600万港人过得好吗?港岛的“世界形象”风采依旧吗?乃是全 人类关心的话题。 记事A:港人心态好极了。香港人是讲实际的,看也总是离不开实际。目前,也就是在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的日子里,600万港人怎样看香港的前途及“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情况呢?这里我们也让数字说话,请看: ——第一组数字:1997年8月,即香港主权移交第二个月。香港英商会一项调查报告表明,98%的会员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一项对1500名18至45岁香港人的问卷调查也显示,九成以上  相似文献   

13.
香港基本法ABC1、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主权归属一向十分清楚,香港属于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并未因香港被英国非法占领、统治而改变,“三个不平等条约”就现代国际法而言,是没有任何合法效力的。在中英联合声明中,“三个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澳门和香港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作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决策,同时又公开表明香港、澳门是中国领土,不承认外国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将在适当时候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严正立场。 澳葡当局逐渐发现,中国领导人确实无意改变澳门的现状,但是对于有涉澳门中国主权的事务却没有放任不管。1950年6月,澳门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根据实事求是的路线思想,提出的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与基本国策。按照这一伟大构想和基本国策,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使香港这块被英国强占150多年的土地和600多万同胞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共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回归祖国,不但为中华民族洗雪了百年耻辱,而且有利于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稳定,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邓小平生前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各一九九七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是我国政府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1日,一段特殊的历史已在香港结束,“香港过渡期”在这一天告一段落,香港主权回归于中国。从1982年秋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来华,揭开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谈判的序幕,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风风雨雨的15年中,香港的前途一直是中国、英国、香港三方面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其中,英国公众是如何看待他们心目中“最后的殖民地”的回归、他们以什么心态来对待这段历史呢?本文从英国报刊杂志上所发表的一些文章追寻英国舆论变化的轨迹,从一个侧面表明:昔日的大英帝国雄风已去,“流水落花春去也!”  相似文献   

18.
1997年7月1日,是我国历史上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香港顺利、平稳地回归祖国,这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现,也是“一国两制”模式伟大实践的开始。香港回归既洗雪了百年国耻,也为最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香港历史的全新一页已经翻开,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时代已经开始。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创造并分享着香港繁荣的香港人,早已把目光投向未来,开始展望、思考、运筹下一步的腾飞。正如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特区成立庆典上所说:香港将  相似文献   

20.
香港的回归 香港的回归对中国来说是为清算帝国主义的殖民历史,真正实现国家独立的一大历史进程。用外国驻香港的外交官的语言,即“中国将对香港进行不拘理由的历史清算”。在北京天安门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前,高悬着表示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还剩几天的倒计时标牌。 香港回归后,中国大陆的深圳同香港的边界线,及深圳与内地的所谓“第二边境线”将依然存在。由于实行“一国两制”,两边的制度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