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对传统儒道文化的批判过程;但是,由于受到汉语语言及其传统文化体系的广泛影响,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也是受到了儒道文化在思维取向上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 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思想理论上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佛教初传到两晋时期,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佛教主要是依附于传统思想而在中土扎下根,在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得到发展。僧肇哲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个阶段的终结。第二个阶段,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这是中国佛教走向独立发展与鼎盛的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阶  相似文献   

3.
对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及其本土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为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它们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归纳特点,并由此阐发外来文化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西方先进文化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佛教经由与中国民族宗教道教的斗争与融合,对儒家思想由排斥到吸收,直至“儒佛一统”论的提出与确立,使自己在理论形态与实践形式上均获得了鲜明的中国化特征。这一历史过程不仅表明了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向中国本土文化主动靠拢所达到的成就,更表明了中国文化容纳吞吐异域异质文化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方式与趣味的演变也就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阶段性进程,其中又以传统山水画创作的表现最为鲜明形象,也就是说,传统山水画中所展现的悟道方式既折射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传递出了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纳入社会科学领域,本文构建了四个要素的理论模型,包括:民众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竞争、宗教为民众供给的服务和产品、宗教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佛教中国化的机制是通过制度化规则的确立来降低佛教与中国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张力。具体来说,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佛教与政权之间权力边界逐步确立,形成"政主教从"格局;佛教解决了寺院经济的难题,采取了社会多元供应的模式;佛教不断调适与儒家、道教的竞争秩序,形成三教并存融合态势;佛教建立了内部治理规则,降低了与政府、民众之间的矛盾。中国化的佛教在教义义理、社会功能和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其创新之处。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变局对中国佛教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中国佛教进一步随着已经改变的国际国内境况来实现本土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从当代佛教的发展实践来看,还需要与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进行调适磨合,实现适应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其他任何宗教一样,其宗旨是追求出世解脱,是与人文精神相对立的。然而佛教自传入中国内地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及中国社会生活相结合,逐渐中国化。而中国化的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鲜明的入世精神。通过辨析“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这两个概念,通过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与印度原始佛教,传统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的异同比较,从佛性与人性、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可发现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佛教有既出世又人世的思想性格,这将为当代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摘要]佛教在藏区传播并融入藏族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将藏族族源传说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通过附会、建构、整合等一系列努力,藏传佛教话语系统中的藏族族源传说,完成了佛教化的改造。藏族族源佛教“神话化”的过程,不仅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同步,也是佛教在不同阶段建构文化权力策略的体现。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藏族族源传说的佛教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进行宗教竞争的工具,也是格鲁派在西藏创建政教合一制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9.
礼不是儒家的独创,而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根本特征。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与传统礼法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碰撞与融合。“违礼损化”成为反对方攻击佛教的首要理由。佛教学者通过援礼入佛,以礼护法,在佛教哲学、伦理思想、宗教说教、戒律仪规等方面对印度佛教加以变革,不惜改变原始教义来弥合佛教与传统礼教的差异,体现出对“礼”的依附与调和。在这个意义上,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即礼制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九成佛教观论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张九成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为话源,指出张九成的佛教观具有双重性,即在言道方式、生活性情方面亲近佛教,而在心性、伦理方面排斥佛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张九成思想的归宿和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张九成的思想特色是“身佛心儒”而非“阳儒阴释”,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的程度和特质两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隐士劳动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劳动文化。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式佛教在面对社会对其的经济批评时,吸收了中国的劳动文化特别是隐士的劳动文化,主动改变,自力更生,实现了佛教生存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来,在其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因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而成为中国化的佛教,逐渐被广大民众及上层统治者所肯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佛教在北魏时期的经典之作——云冈石窟进行审视,探讨佛教传入我国以来,庄子哲学对佛教的影响,论述其蕴含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吸收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特色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特点在禅宗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而禅宗的经典《坛经》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总结。《坛经》是出自禅宗六祖惠能之口,经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佛教典籍中第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坛经》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入世化的思想价值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并体现出中国佛教重视心性、重视顿悟、重视现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音信仰是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典型。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不但是所有菩萨信仰中国化中最彻底的一种,也是整个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代表。观音的身世、显化、灵感、道场等大乘佛教中最流行的几种观音信仰要素中,皆反映出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在正统佛教范畴内所发生的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是所有外来文化在中国命运走向的一个缩影,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不断交往的历史凝结,是适应中国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而必然发生的一种文化嬗变。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与历史人物关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结局更是被赋予了宗教色彩:皈依佛门。这不是作者的凭空构想,而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将关羽纳入佛教体系,改造成为佛教中的护法伽蓝神。这种改造反过来又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文学领域,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美化、神化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创立于公元前六—五世纪 ,先流传于古印度、恒河流域 ,其发展经历了六个部派阶段 ,形成了丰富的教义和浩繁的佛家经典。公元前后 ,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对东亚、南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述了佛教伦理道德的形成及中国化演变之路 ,以证实佛教在与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道家的思想接触、交流、融合过程中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巨大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的民俗化并非始自近代,而是伴随着佛教入华的整个发展过程,它是佛教信仰实践层面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的民俗化发展涉及到作为外来的佛教在进入中国民众日常生活时所产生的自身本土化转变,以及中国民众如何基于自身的习俗文化、伦常日用传统来抉择、取舍、接纳、改造一个外来的制度性宗教。中国佛教的民俗化信仰路径不同于以"契经""契理"为基础、以"信解行证"为传统的"义理性佛教",而呈现出淡化佛教义理、注重仪式化信仰生活空间营造的特质。佛教民俗化的信仰建构表现为以佛教"疑伪经"以及"民间宝卷"为其教义来源与根据,以"民间佛教神谱系统"为崇拜对象,以"灵验"与"叙事"为核心手段来建构其信仰,以及维护其信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汉唐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到隋唐时期佛教本身已成为隋唐文明的内在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融透过程中,从信仰样态上来看,经历了观音信仰、弥陀信仰的民俗化诸过程乃至向民众生活领域民俗化过程;从特征上来看,佛教民俗化表现了泛神性、兼融性、简约性等特点;从宗教的社会作用上来看,其功效是显著的,表现为由外向内、由低向高的社会功效方面。  相似文献   

19.
对于佛教中国化,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理解。就形式而言,译经、格义、判教、创宗、定祖等几个因素非常关键;就内容来说,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的心性化、信仰化、世俗化。佛教中国化既体现着佛教在异域文明中的自我调适能力,也体现着中华文明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和胸襟。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深远,但最终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调和,形成中国化佛教。文章探讨了佛教与传统文化之内在天道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境界的区别,旨在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