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纷论在理论界由来已久,而实践却不管理论怎么说,径直走着自己的路,因而有了“新温州模式”;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江阴,则因其拥有10家上市公司,形成中国股市独具魅力的“江阴板块”,被称之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其占全国1/300的GDP,显示出“江阴板块”旺盛的生命力,被称之为“江阴现象”,亦可谓“苏南模式”、苏南乡镇企业的“凤凰涅(?)”。一、敏锐决策奠定发展基石“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中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以小见长,所谓“船小好调头”,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小舢板”却难抗风浪,新形势下的敏锐决策,奠定了乡镇企业新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苏南人开始了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的艰难步伐,从而有了“苏南模式”的诞生。小平同志曾用“异军突起”对苏南模式大加肯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苏南模式的批评一直没有停止过。“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争论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3.
“苏南模式”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最早提出的,指得是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20世纪90年代后期,苏南乡镇集体企业相继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乡镇政府将其对乡镇企业的直接支配权从企业撤出来,这意味着传统苏南模式的终结,标志着新苏南模式的诞生。新苏南模式是苏南模式制度创新的结果,是对传统苏南模式的扬弃。苏南在经历了短暂的涅磐后再获新生,一飞冲天——  相似文献   

4.
全面正确地分析评价乡镇企业的“首次创业”是乡镇企业应对入世挑战、搞好二次创业的基础。乡镇企业在首次创业中取得的成就是特定时空条件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灵活的经营机制”,其向“二次创业”的飞跃,要经历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异军突起,又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逐步生长。以集体经营的乡镇企业为主要特征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又实现了资产重组、走出低谷的自我超越。据最近来自三个市的报道,苏州乡镇企业的改制面达到了91%,无锡达到了85%,常州达到了75%。昨日的辉煌——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与过程统一的特征。我们不能因为模式在其发展阶段上的局限而否定其在实现苏南小康目标、走向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苏南乡镇企业有过辉煌的昨日。苏南…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苏南部分乡镇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如决策与管理水平较弱,优势产业、产品竞争定位不科学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 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先生已离我们去了。作为一个大社会学家,他在有生之年,特别是在耄耋之年到农村调查,提出“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并说:“同样人多地少,也同样由贫变富,为什么人们对苏南肯定的较多,而对温州的看法却有较大的分歧呢?我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去探求它们的不同之处。”朱通华同志为费孝通先生生前挚友,作为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陪同费孝通先生参加了在苏南和浙南的农村调查。在今天发表这样的一篇追忆文章,目的是告诉人们“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评价它们的惟一标准应当是视其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惟其如此,方显出中国现代化的特色,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对伴随这些新事物一同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科学的认识。”这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在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时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乡镇企业与农村、农业、农民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可是,对乡镇企业过去二十年发展过程的考察却发现,乡镇企业与“三农”间的关系呈现渐离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研究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并从中寻求合理对策,不仅对乡镇企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三农” 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南乡镇企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它现有的经营机制将不能适应我国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逐步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文章提出转换苏南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的三个重点:一是实现产权明晰化,有条件的逐步向现代企业机制转移;二是建立国家控制下的以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三是完善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能否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转换,将直接关系到今后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10.
“乡镇企业+小城镇”是我国二元经济架构下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发展“经典”有苏南;但其“分散性、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农村城市化的思路应有所调整。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应当成为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承担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历史责任;其他“建制镇”和集镇只是构成农村城市化的一般基础。要以县城为中心发展重点小城镇,推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乡镇企业前身是社队企业,早在50年代人民公社化时就诞生了。但那时,人民公社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文革时,大搞“以粮为纲”“劳力还田”,很多地方的社队企业已偃旗息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潜在的状态释放出来。社队企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如苏南农村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城市大工业配套作依托发展起来。商品经济观念强的地方如温州通过购销大军将家庭或联户企业与全国大市场联系起来,也相继发展起来……十年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迅速发  相似文献   

12.
投资的“膨胀病”与自我积累的“贫血病”是乡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而又难以摆脱的“病魔”。要根治这一“两病”并发的“综合症”,必须建立投资与收入分配相制衡又协调的机制,促使乡镇企业健康地向前发展。一乡镇企业是依靠了集体农业的原始积累得以创建,继而依靠自身的积累和部分贷款扩大了生产规模。当时的投资与积累水平基本相适应。然而,自1984年以后,这种平衡的局面被追逐产值的扩张冲动打破,且愈演愈烈。投资与积累急剧向反向运动,陷入高投入与低积累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在苏南乡镇工业典型地区苏州市得到的数据显示的情况是:投资规模超负荷膨胀。1988年与1980年相比,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增长了近9倍,取得经济总量增长9.6倍的速度,而所获得的利润总额只增长了59.6%,其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发展基金不断减少。又由于利益分配不公带来企业积累水平的明显下降。在乡镇企业可分配总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国家为了利于公平税负调整了税收政策;乡村两  相似文献   

13.
苏南农民企业家崛起的宏观背景与环境因素汪长根乡镇企业的崛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令人瞩目的成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民企业家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领头雁”,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组织者,是农村现代企业的经营管...  相似文献   

14.
由邢鹿与我校统战部毛家驹同志合著的《架起宽阔的心桥——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艺术谈》一书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行为科学等多种角度分析了苏南优秀乡镇企业中60多例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事例,论述了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艺术,从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一方面为苏南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和引进技术带来了机遇。另一方 面,苏南乡镇企业也面临技术落后、管理落后、资金短缺等困难和挑战。面对挑战,苏南 乡镇企业应认真分析发展中自身的薄弱环节,调整政策和措施,从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 口,加快人才引进和技改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发展的后劲,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6.
苏南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的以集体经济为主、社区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旧模式,演变为以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混合性的所有制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苏南模式。通过对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所有制结构进行比较后发现,新苏南模式表现出外向型、股份化、规模化,集体企业仍占有一定比重的特点;温州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则表现为合作化、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特征。苏南股份制企业的高比重和集体产权退出形成的政府财力,有利于共同富裕;温州较高比重的私营经济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苏南农民的分化与流动呈“加速度”态势;造成这种态势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工业发展引发农村社会变迁以及城乡经济位差拉大为主要“激素”。各种因素的“合力”,构成苏南农民分化流动的动力机制,“激励”苏南农民走出黄土地,“向心”走向城市。  相似文献   

18.
苏南乡镇企业的转制和个私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苏南模式”转制过程中 ,个私经济迅速崛起。这种脱胎于“苏南模式”的个私经济与温州地区比较 ,有鲜明的“苏南模式”印记和痕迹 ,即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特殊、浓厚的混合经济制度和个私经济与社区政府的“超经济依附关系”。这些个性化的特色对个私经济的生产经营、投资行为以及外部经济带来深刻影响。苏南个私经济的发展近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社区政府亟待统筹兼顾 ,审慎决策  相似文献   

19.
苏南乡镇企业改制还未实现规范化运作 ,为了使改制走向规范化 ,必须改变把改制等同于产权制度改革、把股份合作制当作改制的唯一形式、把职工持股权当作职工的其它权力等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20.
苏南现代化模式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并经常引发争论,甚至遭到质疑。近30年来苏南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似乎并不符合正统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逻辑。而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考量则表明,苏南现代化进程虽经历了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演变过程,但并没有改变市场化和政府主导的路径,整个苏南地区基本上是“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如果继续维持这一局面,苏南现代化模式可能进入路径锁定状态。根据现代化的特点、现代政府的发展特点和文化历史传统,未来苏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一种既能保证社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统筹、协调和控制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从“强政府弱社会”向“强政府强社会”的转变以及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型,必须采用改革基层政府体制、建立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推动和规范民间组织的发展以及培养建立在公民权利义务基础上的社会资本等多元并举的变革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