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把赫哲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到新水平舒景祥黑龙江省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三年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分析当前赫哲族乡村的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三年全省的赫哲族工作任务,动员赫哲族地区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人的索质为保证,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根本,呈现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典型经验.针对赫哲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经济结构趋同、资金短缺、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乏力等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赫哲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抚远赫哲族地区是我国赫哲族主要聚居区之一,抚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发展,围绕赫哲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在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等方面建立常态化的扶持机制,编制了乡村旅游、村镇建设、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保护等多项规划,引领和促进了三个赫哲族村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的推动下,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在分析其发展动力、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近年来,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几年,赫哲族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赫哲族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赫哲地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发展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就目前来看,赫哲族的职业教育仍处于相对薄弱地位,涉及思想认识、培训水平、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问题;应结合赫哲地区"十二五"期间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主题,不断提高该民族职业教育的层级水平.  相似文献   

6.
2005年7月20日至7月21日,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省政府副秘书长章茂龙、省民委主任舒展的陪同下,深入到同江市赫哲族地区进行视察,先后到赫哲族博物馆、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民族村及同江地方铁路、口岸等地调研。在座谈会上,同江市委书记韩库向李德洙主任一行汇报了同江市民族工作情况。李德洙主任对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口岸、人文、生态优势,“打民族牌,走特色路”,紧紧抓住“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和扶贫开发三个机遇,促进赫哲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赫哲族经济…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以街津口赫哲族中心校为代表的赫哲族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赫哲族文化与技艺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却受到冲击,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形势下赫哲族文化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鱼皮服饰及其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巨变,赫哲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处于弱势地位的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濒危态势日益加剧,鱼皮服饰及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备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9.
自清朝开始,外来移民给赫哲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赫哲族商业经济的发展。移民为赫哲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支持,使商业经济的产生获得基础。移民又充当商品流通的载体,向赫哲族输送充裕的可交换的商品并把当地民族土特产品输出外地。最后,移民在赫哲族地区开设私营店铺,为商业贸易提供良好的交易地点。在移民积极影响下,赫哲族的渔猎产品化程度加深,商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地区的新发展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遇到吴慧委员,他欣喜地告诉记者,赫哲族聚居地区各项事业这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而本刊记者也曾于2004年和2006年分别赴赫哲族地区采访,与吴慧委员所描述的相比较,更新了许多讯息。  相似文献   

11.
弘扬先进文化,当前在我国成为主旋律,正下大力实施.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劣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界定为"先进"或"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儒学"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是"国学"国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也同样堪称是"国学"、"国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延续,以体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则,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更多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要"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意见>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对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发展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就学习<意见>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金初“因辽旧俗” ,官制更是“踵辽官名” ,因此《金史》中有许多官名与《辽史》相同。本文通过对《辽史》、《金史》相关官名的考察 ,证以女真语词义 ,探知了《辽史》所载契丹语官名的内涵。明了这些契丹、女真语官名的本义 ,不仅可以为辽金史的研究提供根据 ,而且还可为两种语言尤其是契丹语研究提供资料 ,从而推动阿尔泰语系古代语言的研究和蒙古语族语言史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西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应突出民族大团结,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色,并提出了若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6.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前期 ,契丹辽地主要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牧场遍布草原各处 ,畜牧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 ;农耕经济区域虽因燕云地区的并入等而有所增扩 ,但农业种植仍是片片点点 ,无法与畜牧业相比。到辽代中后期 ,牧区变化比较平稳 ,官营畜牧经济屡遭打击 ,已繁盛不再 ;而此时的农耕区域却有很大变化 ,农业经济的繁荣 ,对辽代社会的进步及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18.
吴激、蔡松年同为金初著名词人。二人有着相似的仕宦经历,在入金前既已定交,入金后,交往颇深。以词而论,二人虽同号为“吴蔡体”,奠定了金源一代的词的创作,却因个人身世、词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词的创作上亦表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民族学的角度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布朗山布朗族女性择偶条件与婚恋方式的变迁。文章认为,内地青年男女择偶的价值追求为布朗族女性嫁往内地提供了条件。文章还探讨了布朗族女性大量嫁往内地这一现象对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与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艾滋病或性病的传播在时空上是不平衡的 ,它是与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以及一系列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制度交织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艾滋病的蔓延暗示着社会的不平等以及社会变迁与社会文化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在云南四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以及对河南一个村落的访问 ,对艾滋病和性病在我国传播、蔓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做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