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剑 《社区》2010,(12):51-51
母亲在乡下侍弄庄稼也侍弄鸡鸭猪狗,经常在地里忙活。母亲有高血压,曾经犯过一次病,后来虽然好了,但在外地工作的我有时挺担心她的。有时打电话回家,却无人接听,害得我担惊受怕。  相似文献   

2.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赶了几十里路,回到了村子里,看望年过花甲的父母。 父母见我回家,很是高兴:父亲去园子里为我摘菜,母亲在厨房忙活着给我做饭。在老家的土炕上,听着父母的唠叨。吃完饭后,父亲在院子里侍弄他的小菜园,母亲则与我在土炕上相偎着,唠起了家常。  相似文献   

3.
母亲与瓜园     
每到吃瓜的季节,就会想起母亲种的西瓜。母亲是种瓜果蔬菜的行家里手,我家巴掌大的园子,母亲总是侍弄得井井有条。园子里有黄瓜、豆角、土豆、西瓜……在园子里,常留下我足迹的是母亲的西瓜地。在那个营养匮乏的年代,能吃到一口甜脆可口的西瓜,感觉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徐如涛 《社区》2011,(8):50
搬到新居后,感觉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愁容代替了喜悦。小区里进出皆是陌生的面孔,即便楼上楼下的邻居,见了面也极少打招呼。我曾尝试改变这种状态,但每当看到对方一副冷漠而又行色匆匆的样子,到嘴边的话就又咽了回去。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母亲从乡下来,提了一篮子的香菜。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在乡下侍弄两亩薄田,本想让母亲过来同住,  相似文献   

5.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  相似文献   

6.
吉安 《可乐》2007,(12)
那年,他是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希望能在繁华的北京混上几年,攒一笔钱,衣着光鲜地回老家,盖一所像模像样的房子。他收拾简单的行李,带上我和我母亲,坐火车来到北京。我们很快在一个胡同里安顿下来。我和母亲都不知道他具体干些什么。他有时会拿一把小葱回来,有时会带回一颗让我不知如何下口的棉花糖,有时还会给  相似文献   

7.
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着电脑。有时母亲睡着,但更多的时候醒着。她醒着,除了偶尔起床到阳台上活动一下外,就只好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母亲大多数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有时候她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  相似文献   

8.
在我孩提时代和青少年时代,家里有三个姐妹、我还有母亲,母亲在我幼时的记忆时断时续,再有就是继父,我们搬过很多次家,地下室、公寓,有时一家人还不得不分开,临时寄宿到亲戚家里,但都不过是在四个街区的范围内活动。最终,我们有幸搬到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境遇算是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4,(16):53-53
最近,一个读者在来信中这样说:我父亲去年病故后,我母亲常常愁眉苦脸,有时唉声叹气地说想自杀、想死,还时不时对着我父亲的照片掉泪。原来性格挺开朗的她,变得情绪悲观。我们几个子女很着急,怕她真的出什么事,虽然经常开导她,但也不见有好转。我们不明白,我母亲突然变成这样,是  相似文献   

10.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11.
程应峰 《社区》2009,(17):62-62
节假日.或是有关父亲母亲的重要日子,若无法及时回老家,我就会给眷恋乡土的父母打个问候电话。平日,只要父亲在家,都是父亲接电话,母亲是很少接电话的。但感觉得到,这样的时候,母亲总在一旁侧耳倾听.有时还会插上一两句话,大多是关爱问候之类的话语。父亲出门办事不在家时,寡言的母亲才会接听电话。  相似文献   

12.
她是我姐姐     
《阅读与作文》2011,(6):6-7
我很幸运地在一个很好的家庭里做牧师。这个家庭并不大,只有一位母亲和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大的是姐姐读高中,小的是弟弟读初中。有时我会觉得母亲就是圣徒。“紧张”这个词也许能很恰当地表现出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孩子的母亲告诉单身无子的我说:亲情之爱的温暖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认识了这家人后,我才真正相信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13.
在小城长大的我,总以为婆婆大都是像我妈那样的:胖,言语爽利,穿一百块钱左右的衣服,爱侍弄花草,热衷于向别人传授各类生活小窍门,常犯个腰腿疼等。直到我看见了高贵的婆婆。  相似文献   

14.
王涛 《老友》2014,(12):41-41
正爱人一向心直口快,有话从不藏着掖着,而母亲有些内向,言行谨慎,说话向来都是慢声细语。她们两人性格反差较大,互不相让,现在又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些不愉快。她们的不愉快,在背后都悄悄地说给我听。我有时应付一下就过去了,有时便替另一方辩解一下。辩解的结果,虽也起一定的作用,但是她们心中  相似文献   

15.
母亲与党旗     
母亲爱看红霞。老人家常常是在傍晚,一壶绿茶,一把藤椅,在草坪上久久面红霞而坐,直到西天收尽那最后一线紫红。望着前来扶她回屋的我,她有时会说出这样的话:“人老了,看着这霞起云落的晚景儿,回忆些个老事儿,有时能从这红红鲜鲜的云里读出些故事来。,母亲如是一言,让我顿有所悟。我离休多年的老母亲啊,并非是在静观霞起霞落的时空转换,这是一位因阅读红霞而常常忆起往事的老人。老人家还说,“不知为啥,许多年来,愣是老想着这霞中有旗在飘。这感觉来自我年轻时头一次看到了党旗……”  相似文献   

16.
鲁月 《山西老年》2010,(2):47-47
我和老伴每人每月只有1300多元的退休金,外人看来也许清苦了点,但老伴很会"抠"——时时处处都注意节俭。日子在老伴精心侍弄下,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相似文献   

17.
开花的鞋子     
渠首 《社区》2014,(26):22-22
初二那年,父亲因意外事故腿部骨折。母亲身体弱,弟弟妹妹小,他不得不辍学回家,拜街头修鞋的师傅为师,学习修鞋手艺。这一年,他只有13岁。其实,他挺看不起修鞋这个行当。每天坐在街头,风吹日晒不说,更重要的是天天要抱着别人的臭鞋子侍弄,多没面子呀。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目光     
《北方人》2006,(5)
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的目光是慈慈稠稠的,带点笑意,带点嗔责,也带点佯怒。尤其是当我淘气,她总会这样看着我。有时还捉住了我的小手,说,弟弟(从小,她就不叫我的名字,而是叫我“弟弟”),你看你!你看你!可千万别让你爸知道了啊……到了自己都近花甲之年了,回想起这一幕时的感觉是遥远朦胧得近乎于包含些童话意味了。我是独生子。母亲是在连续五次习惯性流产后才保住了我这一胎,并用剖腹产的方式把我生了下来,那是在抗战胜利后不久,父亲接受了任命,携同家眷从重庆飞来上海履新。后来每每谈及此事,母亲总要重复她那个观点:你能顺利来到  相似文献   

19.
心中安家     
窦文涛 《可乐》2011,(4):39-39
深圳是我生活的地方。生活在那里,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一个隐士。我会在深夜去看夜场电影,一口气看上五六部,然后一个人散步回家。凌晨的空气里有青草和露水的味道,总是能令我快乐起来。在深圳,我基本上不和外界接触,平时就待在家里养花种草。我家的阳台被我侍弄得像个小花园,我熟知里面每一种植  相似文献   

20.
鲁迅外婆家搬迁考辨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一文中说:“我生长在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