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从金 《社会》2007,27(1):180-180
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米尔斯对美国传统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抽象和僵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新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论取向。在对人类历史和当代的看法上,在对宏大理论的批判上,在对实证主义的态度上,在对学科分化的理解上,以及对价值倾向的偏好上,米尔斯都表现出很强的后现代转向。然而他对现代社会学的批判是立足于古典社会学传统之上的,并没有完全放弃现代性,这使他的思想有别于纯粹的后现代主义,处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之间。这样,通过对《社会学的想像力》进行再解读,似乎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在逻辑上连接起来,表明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是70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学术思潮。20世纪70年代,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初入学术界;吉登斯和后现代主义有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吉登斯在批判他们的论点中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又吸收了他们的很多思想。在这一时期,英国学术界也经历着从实证主义到批判主义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批判精神的潮流中,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不可忽视的某些关联,而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发现自20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王军 《社会理论》2007,(1):21-46
近年来,历史社会学、女性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等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了挑战,并形成了新的理论流派。对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的复杂内涵,我们尚缺乏仔细的厘定和研讨,国内学界亦鲜有从思想史的角度剖析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的生成和变迁过程。本文主要从基本概念、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价值的角度分析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旨在勾勒其概貌。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后现代"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中,曾准确地预见到此后工业社会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后现代思想,充满着后现代的意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相通之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谋而合。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不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时也必须充分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作为现代性的激进批判和否定 ,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切入中国学术界 ,被一些知识分子所捕捉并引入中国的文化争论之中。后现代主义似乎天生与中国文化有着某种缘分 ,很多西方后现代思想家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同样 ,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一进入中国的文化争论之中 ,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身的极端性、异质性和中国文化定位的复杂性使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分别持极其不统一的价值态度 ,其中既有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推行者 ,更有尖锐批判和反对者 ,也有温和的客观研究者。总体说来 ,前期研究中 ,对后现代主义的激进批判占据了中国学界的主导地位。而在今天 ,置身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 ,人们开始对后现代主义持更为全面的、具体分析的态度。有的学者提出要对后现代工艺论、后现代思维论和后现代价值论采取“一分为三”的态度 ;有的学者断言 ,后现代主义是上一世纪末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化思潮 ,对它可以进行各种批判 ,但绝对不应当漠视 ;有的学者断言 ,作为一场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潮起潮落 ,会有竟时 ,但作为一种理论 ,它将是一个永远不可替代的透视角度 ;还有的学者在批判的基础上强调后现代主义所代表的哲学范式的转变对于转型期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过去 2 0年来 ,所谓的第三次大辩论 ,或国际关系理论朝着建构主义的转向 ,一直引起学术界极大的关注。色彩纷呈的批判理论和认识论———社会学研究途径、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途径和文化理论———似乎主导了主流的国际关系期刊。后现代主义 (也称为批判理论 )也许是第三次大辩论的最激进的攻击波 ,应用文本理论向世界政治中“客观”现实的观念发起挑战 ,拒绝约定俗成的社会科学观念 ,且寻求推翻国际关系领域中所谓的主流话语 ,推崇先前边缘化的团体可以发出其声音的新政治。对于已经日益专注于以元理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凭借其"无畏扩张怀疑批判对象"、"大胆革新怀疑批判方法"、"多元分散怀疑批判立场"的独特手法,在人类既往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制造出一场效应强劲的颠覆狂潮.在与后现代主义交锋对话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极力倡导的反本质主义、反二元对立与权力话语理论进行了积极援引与有效契合,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后现代转向.而在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下,一种建立在女性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动性长足提升基础之上,鼓励"叛逆"和"另类",推崇多元和差异,带有抵制、抗争哲学思想与自我、不羁浪漫情怀的后现代女性生存方式越来越成为"真实的现实",并为女性在实践上合法终结现代父权社会的旧传统创造出一片新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8.
华丽 《学习与探索》2008,1(1):70-72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的思想语境中,一切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潮都必然和马克思主义相遇,后现代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后现代思想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言说,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形成过程中"不可超越的视界".同时,马克思主义准确地预见到了"后现代"的某些特征,具有了某种后现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遇,源于二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弊病的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刘伟红 《社科纵横》2008,23(2):66-68
后现代社会理论作为现代社会理论发展的背叛者和蜕变者,既批判现代社会理论对普遍性和整体性的认知内容,也批判二元对立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其去权威的、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对于解构已经被结构化的城市社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后现代思潮不可能成为社区秩序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詹姆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进行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寻找一种支撑,保持一种张力,形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路向.兼容并蓄中体现总体性与统一性、批判继承中彰显独创性与坚定性的理论风格与特征,使得他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辩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坚定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地位.但他虽然在努力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和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或后现代主义在文化、理论和历史这三个领域与宽泛而言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某些认同和对应 ,但同时也存有相当的差异。就文化研究本身而言 ,它并非致力于后现代的理论建设 ,而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后现代理论进行挪用和延伸 ,试图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理论家的视角来修改文化研究的议程 ,使之纳入后现代转向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知识观其非确定性的理论来源,在古代、近代、现代等传统知识观中都有迹可循,特别是继承和张扬了现代知识观中一些主观性和相对主义等非确定性的思想.它并非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知识观,对近代知识观有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不仅在发展中出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较多的吸收了现代主义中的因素,在早期以否定性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也有继承性一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的共同倾向是对力图构建一种有着确定性和统一性的理论和知识大厦的基础主义进行批判.后现代知识观和传统知识观之问是一种否定性的继承关系,在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某些继承,继承的结果是远离了现代性,表现为一种断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形态之一。“建设性”与“解构性”相对 ,意在强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正在为现代世界提出一种积极的选择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解构性的后现代的诸多特征相冲突。关键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拒绝应当伴随着重构的主张。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整体 ,特别是把其自身理解为一个过程。怀特海哲学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构想提供了最系统明确的说明。包括科学和哲学的基础、后现代科学等等。在此基础上 ,作者也同时承认其他观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论后现代伦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虽无统一的理论,但大多极力批判现代性,贬低科学与理性的作用。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往的绝对主义转向相对主义,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后现代道德虽然已经碎片化,但并不意味着个体可以全盘抛弃道德良知与责任,自由与安全仍然是后现代伦理所要兼顾的两个要素。  相似文献   

15.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既是一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战的背景下,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应运而生.他认为,现代社会是由时间体验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是由空间范畴主导的,特定的空间转换可以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进而言之,现代主义是时间性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空间性的.由此,在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詹姆逊对空间尤为关注,形成了其后现代空间理论.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强调空间优位,有其自身的形态和特征,能够以"认知图绘"加以把握,为我们研究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3,30(2):77-84
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拓展了"后学"研究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蔽,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根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研究中的争论,对后现代激进哲学--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后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轨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考察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本文力求论证,这些理论在对于实证主义的缺陷方面,以及理论建构、当代社会研究的新路径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视角。文章讨论了这些理论视角在社会学经验研究和概念研究中的应用,其中有些应用包括了对偏差行为、性别、媒体和文化等诸方面的社会学研究工作。最后,文章讨论了这三种理论视角对社会学家在其学科线界和领地问题上的思考所产生的蕴涵。  相似文献   

18.
郭景萍 《社会》2006,26(1):1-22
唯善主义倾向、“个人主义”价值观、非功利主义气质、人文主义方法论等,是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社会学浪漫主义也具有这些特征。同时,浪漫主义在社会学领域又特殊地表现为秩序型、建构型、女性学、批判型、现代性以及后现代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被社会学化了。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两种机缘态度体现出两种基本取向:情感浪漫主义与理性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理论模式,而在于它的现实风格。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11):86-90
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是理性主义蜕变的过程,理性蜕变的实证化、抽象化、体系化促使自己走向了反面,即工具理性。后现代哲学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理性主义的中心化以及宏大叙事采取了拒斥。梳理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蜕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理性主义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中心思想,更有助于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演变--从现代化理论到新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欧美近代社会变迁的产物,发掘和揭示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是经典社会学理论的中心任务."二战"后现代性经"现代化理论"的论述成为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追逐的目标."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以及"后现代主义"可视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激进表达形式.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活质量及其主客观指标研究揭示了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