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学的民族风格问题,是关系到各民族文学的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地总结和阐明民族文学的风格特征,对于正确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发展文艺创作,活跃文艺批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各民族的文学,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语言、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特点。斯大林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是世界化与民族化两种倾向互相纠葛缠绕,交替消长的曲折过程。四十年代文艺文学界所展开的“民族形式”问题的大讨论仍然是这一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场讨论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立足民族解放斗争的现实创造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下,这场关于“民族形式”的大讨论仍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形式”论争的发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民族形式”的思想在五思运动中已存在,但这个概念却直到1938年才确立下来。这一问题的讨论是和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以及伟大的抗日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形式的特征在于强调民族化,旨在克服以前文艺思潮中的欧化、教条主义以及通俗至上的偏向,在正确的政治思想指导下,以民族货币回笼大众为方向,进而建立一种“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学  相似文献   

4.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5.
漫谈《李自成》的民族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有没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检验作家的社会生活根基和民族文化素养是否厚实的一杆可靠的标尺。从宏观的方面说,它说明着一个时代的文学究竟是否成熟;从具体创作说,它决定着作品能否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质,能否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但对于这样一个文学上带点根本性的问题,在一个时期里,我们有些同志却理解得相当表面。他们总喜欢把文学的民族特点,归结为所谓“民族形式”,好象“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7.
由于民族存亡和战争的现实需要,抗战时期民族主义成为文化上的主要诉求。文学“大众化”一直以来就存在的形式焦虑,在抗战的复杂境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民族形式”论争就是这种焦虑的集中表达。论争寄托了知识分子对“民族形式”的不同想象,解放区的“大众化”运动中,“民族形式”被创造出来,赋予了具体的形态。尽管这些形态,不可能实现“民族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所有意义,但是却在社会政治动员中真正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风的民族形式理论直接承传“五四”文学自由的精神,民族形式的历史形态、开放形态、个性形态构成了胡风民族形式理论独立的品格和完整的形态。胡风不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他对民族传统采取的是符合艺术创造本性的审美更新原则。胡风与周扬等理论家的分歧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考察中国朝鲜族文学的性质时,所持的立足点、观念和视角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说来,大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观点:朝鲜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一种,这是以国籍为观察文学的表征;是朝鲜半岛文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民族血缘关系、文化传统为观察文学的标志;它兼有中国大陆成份和朝鲜半岛成份,此为所谓“二重性”;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学,是某一外国文学的附庸;是“移民”文学,并非独具风姿的民族文学。朝鲜族文学是极富民族精神、气魄和人性美、人情美、人道美的自律性的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0.
1939年-1942年,延安文艺界发起了“民族形式”论争。与此相应,国统区的“新启蒙运动”“战国策派”等也对“五四”新文艺进行了再评价。讨论中,向林冰的“民间形式中心论”、胡风的彻底否定“旧形式”均受到批评;周扬则提出在“五四”新文艺基础上,整合旧形式、创制更有包容性的“民族形式”的折中方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民族形式”论争的总结和回答,是以“抗战建国”为核心提出的一整套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现代性方案。“民族形式”的论予实际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包括赵树理崛起的初始情境。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民族性格的问题 民族性格是一个谈及民族题材文学时被经常使用的概念。它被用来指某一民族所共有的那种相对稳定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某种民族性格的形成,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所经历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素质有关。所谓民族性格,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表述,在读者和评论家那里,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的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都不能仅只满足于这种概括。我们在读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移向,是指民族的迁移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甚至决定的作用。它决定一个民族地域特点的形成和经济构架的轮廓,对于民族本身的性格(或称文化心理素质),甚至语言文字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回回民族是自唐宋迄元明历朝历代陆续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畏兀儿、蒙古、汉等民族而逐渐形成的一个中国特有的民族。自然,迁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饮食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文化总是有一个民族形式、民族风格问题。作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之所以有它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是与我国特有的历史演进过程和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共知,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历史的教科书。所以,我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1)“天人合一”的精神;(2)“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精神。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的“显在的样式”包括各民族文学不同的表达形式、语种、文学样式、不同的传播介质。中国文学的多民族特征表现出“独享”向“群体共享”的发展趋向和复杂的“独享”、“群体共享”与“部分共享”并存的多重特性。中国文学的“隐性式样”则是制约和影响中国文学精神形成与文学发展历史轨迹的各民族复杂的文化形态和关系。传统文学史写作中线性的历史时序,忽视了共时性的历史空间各民族文学间的影响和融通。文化、语种、文学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民族文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并整体推进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史结构中四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以其光辉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并且以它自己的独特民族形式丰富和照亮了世界文学宝库.作为描写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小说、规模之大、人数之众、涉及问题之多,波澜壮阔,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即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块瑰丽的宝石,它光芒四射,震撼古今.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写道:“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所着力表现的主题,而1980年代勃兴的“寻根文学”也正是民族认同的文学话语建构。它是审视本土文化传统并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学艺术中对原始的崇尚与从原初寻根的潮流影响下的产物;它对民族认同的建构主要表现在神话叙事、文学传奇写作以及民族化语言与寓言式创作等文学话语层面;同时作品也表现了对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暗示与书写。然而,寻根文学在民族认同建构方面仍显不够,不仅表现在需要深入的同时却嘎然终止,同时也有着对民族劣根性的过分暴露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包含着以多种多样的民族形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巨大理论空间和迫切的实践需要,它要求厘清其普遍原则及其民族表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倡导普遍原则的灵活运用,而不是形成“定于一尊”和“固守教条”的僵化局面。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表现形态,既不同于原版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原版民族文化,而是在特定民族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分店”。“分店”越多,“总店”越能表现其生机、力量和影响。因此,任何一种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都不能自封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或“标准模式”,而限制、排斥和否认其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