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凯旋 《探求》2008,(1):69-74
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论题。虽然海德格尔对时间及其在生存论建构中的境域作用确有诸多深刻洞见,但其时间问题在生存论建构和表达上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并没有顺利完成用时间来阐释存在的任务,其时间绽出样式和有终性的时间生存论建构面对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表达困境。  相似文献   

2.
吕连凤 《社科纵横》2009,24(3):117-118,129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作品中一篇重要的文本,它提供了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发展道路的宝贵线索,本文跟从海德格尔的"指引",以求从"本有"处思到海氏所说的"存在的本己境界之中去"。  相似文献   

3.
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阐发是海德格尔哲学一个重要方面,伽达默尔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阐发也建立在海德格尔提供的基础之上.但是,伽达默尔之所以将时间概念表述为同时性、空间概念表述为"你",表明在将时间与空间概念的阐发落实于实际的发生与生成过程之时,其视角发生了转换.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视角不同,伽达默尔采用了"空·间性"视角.因而,当这一实际的生成过程得以落实之时,"空·间性"视角不仅使时间与空间概念获得了自身的内涵,也使对存在之领会展示为现实性的过程,由此,存在论走向了解释学.  相似文献   

4.
自1955年发表《一般释义论——原著释义论》巨著以后,E.贝迪于1962年为德国读者撰写了题为《作为思想科学一般方法的释义学》的小册子,扼要阐释了自己对释义学的观点。在此期间,准确地讲是1960年,伽达默尔出版过一本著作《真理与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贝迪的小册子是他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在释义学领域展开争论的开始。一门新学科就这样在热烈的讨论中问世了。《伽达默尔-贝迪书信集》(1961年出版)并不标志着他们之间争论的结束,恰恰是书信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象学的批判与超越。而完成这一思之转变的根本点在于,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由一种追求系统性和明证性的本源科学转变为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事实的解释学”,由此,他进入了《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在世的存在论分析,即存在之思。揭示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之路,对于深入把握他的全部思想历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张立立 《求是学刊》2002,29(1):16-20
本文不是试图对海德格尔进行解释 ,而是试图从文本本身的角度质疑《存在与时间》中概念的矛盾性。《存在与时间》建立了一种新的 ,关于时间始源性问题的学说。时间的始源 ,被海德格尔称为“时间性”。时间性在此在分析中有中心地位 ,对时间作出了新的解释。然而时间性本身却是一个矛盾概念。时间性源于死的本真性 ;死所以是最本真的 ,因为死是必须此在自己去承担的存在可能性。如果以是否自己去承担为标准 ,那么此在能承担的存在可能性并不只有死。所以死不可能是最本真的。因而 ,时间性也不可能是始源性的时间学说。文章通过对时间性的分析指出 ,时间性学说是建立在对于时间的一般理解之上的。  相似文献   

7.
意识的历史:从康德和黑格尔到德里达和富科(下)[美]D.C.霍伊黄书进译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批判黑格尔现象学的观点应能导致放弃先验自我概念,以及放弃存在着某种隐蔽本体领域中的自在之物不可言说的观念。缘于康德观点的自相矛盾性,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尼采做出了...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和奎因分别从生存论和语言哲学角度出发克服了意识哲学和观念论,二者在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关系方面有很多一致的观点,但他们二人的语言主义又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对语言的诗意使用,即一种“下降的”使用,奎因则认为科学语言是与文学语言相对立的,提倡“语义学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汉志》的"九流十家"之说深刻影响着历代学者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理解,但这一观点却并非是对先秦思想的忠实还原,而是基于其时代思潮与自身学术立场所作的理论建构.先秦学者多以人论学而不称家派,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始以家论学,将诸子分为六家,并欲以道家统摄诸子.《汉志》又扩展为"九流十家",将司马谈口中的"道家"降格为"杂家",并以六艺统摄诸子,以"诸子出于王官"说为其羽翼.然据《庄子·天下》篇所论,六艺与诸子并非相互统摄的关系,由此可见《汉志》"以六艺统诸子"的观点是基于其时代立场所作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0.
张唯  高秉江 《求是学刊》2006,33(5):5-14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语言比喻成“存在之家”,在《关于语言的对话》中,这一语言比喻变成了“道说”,在《语言的本质》中,他又把语言称为“口舌之花”。海德格尔对语言的这些不同比喻既显示了其语言观从本体论向宇宙论的转向,也与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2.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相似文献   

13.
于由 《探求》2002,(4):61
在最近揭晓的2000—2001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中,我校共有九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陈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三题》获特别奖;王廷惠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利益分配态势及我国政府新角色》获二等奖;龙绍双的《论城市性质、功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兼论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着力点》和李仁武的《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获三等奖;吴鹏的《政权、政策、政风———论党维护人民利益的实践要求》、李三虎的《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哲学》、黄凯旋的《存在论视域中的价值定义》、温朝霞的《邓…  相似文献   

14.
论刑法的正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艳风 《社科纵横》2002,17(4):39-40
刑法学界关于刑法正当性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即报应正当论、预防正当论和报应与预防一体正当论。这三种观点都有其自身的理论弱点。国家刑罚权的发动包括刑法规范的创制和刑法规范的适用 ,目的在于维护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尊重和保障人类发展 ,这才是刑法的终极正当性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结构和秩序的角度入手,对进化论、功能论和冲突论的三位代表人物斯宾塞、帕森斯和达伦多夫的社会变迁思想进行了比较和评析,阐释了三位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变迁思想的基本观点并对他们关于变迁的过程、动力和后果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指出了三个流派的理论的合理性及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偏颇。  相似文献   

16.
略论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过渡到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从哲学过渡到社会理论的时期。1929年,马尔库塞在德国弗赖堡重新开始学术生涯的时侯,是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接受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几年后,他则逐渐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到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均简称《手稿》)公开问世,他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这时,他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也已分裂,但并没有完全抛弃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而是企图超越他的非历史的存在本体论的界限,把关于人的存在的“实在的意义”引入“人生在世的分析。”因此,他又致力于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力  相似文献   

17.
日本《理想》杂志1985年第7期刊出了"海德格尔特辑",其中刊载了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木田元、大阪大学教授大峰显、京都大学教授竹市明弘三人对"海德格尔之后的海德格尔"问题进行的座谈纪要,他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提出了各自的评价和解释,并介绍了海德格尔之后备派存在主义者与其他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概念和理论模式,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某些争论以及当前西方哲学界的某些发展动向,这里就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语法考察入手并进而破解希腊的"在"的生存论意义,是海德格尔冲破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通道".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在"的"语法考察",从而初步完成了对希腊生存论的回溯,为后来<存在与时间>中成熟的存在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清华简《命训》的命论与殷商以来的天命思想以及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先秦儒家命论也有相似之处,但《命训》的命论最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与儒家命论有根本差别.《心是谓中》的命论与前诸子时期"命定义"之"命"有相似之处,与儒家命论也是类似的,但其"身命"并不涉及道德观念,而儒家注重的就是道德观念.墨家的"非命"论否定了《命训》和《心是谓中》中的"大命"和"天命",而肯定了"小命"和"身命".《治邦之道》否定了关于治国方面的命定论,是对西周末年以来质疑神权政治思想的直接继承,这与孔孟的命论有所距离,而与荀子思想有相似之处,与墨家的"非命"论和黄老学、 法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庄子的顺命观则与三者均不同.这三篇文献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人可以改变命,体现了战国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认识《矛盾论》和系统论的关系,是深入理解毛泽东《矛盾论》思想的关节点。曾有一段时间,有的人认为当代系统论扬弃了矛盾论,矛盾论作为两要素论,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这一观点是没有依据的。只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矛盾论与当代系统论的关系,可以发现:第一,系统论立足于现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因而在许多方面把矛盾论的思想具体化和丰富了。在现代,哲学、辩证法、矛盾论必须从系统论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更具现代特色。第二,我们必须看到矛盾论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由于矛盾论是立足于自然、社会、人、思维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上的,因而比系统论有更宽广的指导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矛盾论又超越着系统,从更广的领域揭示着世界和人类的发展。第三,毛泽东于1937年写作的《矛盾论》的思维逻辑与现代系统论的发展是一致的,比如内因决定论与系统自组织理论,内外因关系理论与系统一环境理论,矛盾层次理论与系统等级、发育理论,主要矛盾理论与序变量理论,矛盾依据性质和条件有不同解决方式与耗散结构、突变论等等,这种逻辑上的一致性启发我们对《矛盾论》思想作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