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文章利用技术进步有偏的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应用标准化系统法估计方程参数,测算我国劳动力合意结构.结果显示:(1)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比的合意值呈现指数增长且增速快于真实值,表明技能劳动需求缺口不断加大.(2)采用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指标测算劳动力结构,发现其呈现出逐年优化特征且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不断增强,但劳动力结构贡献率始终不足10%.而依据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衡量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贡献不足1%,综合验证劳动力结构还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2.
温室效应的日渐增强,使得环境清洁项目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有益处的,项目的可持续性成为利益双方关注的重要方面.根据清洁发展机制本身的各种特点,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层析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可能的最少原则等.应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建立比较判断矩阵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张三峰  徐心悦 《阅江学刊》2022,(2):121-132+175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因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原因受到广泛关注。“刘易斯转折点”等理论解释了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原因,但是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原因尚待阐明。本文提出,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加快了企业使用资本和高技能劳动的组合替代低技能劳动,促进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推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促使劳动力成本以“双涨”形式加速上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统计表明,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成本均快速上涨,在行业和区域内部均出现劳动力成本上涨,简单劳动力逐渐被高质量资本和高工资劳动力替代。对行业截面和面板数据进行4分位回归发现:由资本更新和新产品测量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推动了就业结构升级;“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就业结构升级加快劳动力成本上涨,主要表现为平均工资支出和平均福利支出上涨。中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和应对技能升级过程,政府可采用税收等政策工具加速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4.
日本、韩国与我国是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在互相交流的同时,三国之间又相互产生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可知,日本、韩国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就业结构、行业结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与我国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日韩两国针对各自国家劳动力结构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特别是在雇佣外国劳动力、加强教育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经验、对策对我国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业劳动力结构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梯队不完整、男女比例差距悬殊、科技文化素质低,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扭转农业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力并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充分条件。中世纪英国是一种粗放的农牧混合经济,形成了初步社会分工,更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流动;与集约化农业相比,这种粗放式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及能够供养人口都很有限。随着农业生产量的扩张和质之深化,农村劳动力被迫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而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则将大量劳动力拉进农业过密化陷阱,使得劳动力无法向非农领域或城市流动。英国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较大发展是农牧混合经济和粗放农业量—质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青年是劳动力资源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与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一样,我国也面临着青年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如何促进青年劳动力就业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亟须破解的一大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使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既给青年劳动力就业带来阵痛也创造了机遇。只有牢牢把握机遇,尽可能减少阵痛,才能使庞大的青年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推进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强化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社会责任、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是促进青年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赵映 《探求》2006,(1):52-55
刘—拉—费模型忽视传统部门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刚性对两部门产业升级的制约作用;忽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员流动性带来的就业机会成本方面的差异。笔者对该模型作了相应改进。改进的政策含义是: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走“内生性”增长道路,才是同时解决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升级问题的根本之策。这要求增加农村的公共教育投入,为摆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低水平增长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曾迪洋 《社会》2014,34(5):105-126
本文利用2012年清华大学“城镇化与劳动力移民”项目的调查数据,通过事件史方法考察劳动力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迁移会对初婚年龄产生推迟效应,迁移事件发生的时机和过程都会左右这一影响的具体结果。研究显示,越早实现迁移,越有助于移民进入婚姻,频繁的流动则削弱了结婚的可能性,而父亲的迁移经历同样会对子女的初婚年龄产生影响。通过对不同世代群体的比较,本文进一步发现,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程度随世代推移呈现“倒U型”趋势,这一结果与不同世代下的迁移特点及其身处情境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移民的生命历程基于迁移发生了转轨,他们放缓了自我再生产的周期,这对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合理利用低龄老年劳动力,逐步发挥智能技术作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明瑟方程,考察了在ICT技能与人力资本视角下,劳动力年龄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同时也探究了劳动力性别结构和受教育水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论显示:日本女性劳动力的生产率要低于男性劳动力,但女性社会分工及地位发生较大变化将会逐步缩小该差距;年龄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生产率在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出现拐点;ICT技能与30—49岁劳动力以及50—65岁劳动力的结合均可以削弱相应年龄段的不利影响;培训与50—65岁劳动力的结合容易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successful resolution of the problem, posed by the Twenty-Fourth Congress of the CPSU, of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odu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mproved use of the labor of women. The degree of intensiveness with which women are drawn into social production and the increased effectiveness of their labor are influenced by a complex of different factors.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人立身处事之本。当今时代,道德也是生产力和资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道德;道德与社会进步以及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大有裨益;道德力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推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2005年开始,日本进人人口减少型社会。如何解决劳动力不足是日本面对的重要课题。劳动力不足问题将会制约整个日本经济未来的发展。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向老年人和女性以及外国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这么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但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雇佣惯例、提高雇佣质量、改革人才培养结构。  相似文献   

14.
梁高峰 《社科纵横》2007,22(5):31-32
雇佣劳动是区别于小农性自我劳动的一种劳动生产方式,雇佣劳动实现了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充分结合,催生了商品经济的产生,逐步地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农业到工业的巨大变化,实现了全社会的集约化生产。在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然而对于雇佣劳动的认识,我们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劳动力产权与资本产权的平等性认识,有助于我们对雇佣劳动的正确理解,从而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论论述,分析了青海省劳动力资源的质量现状和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青海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季风 《日本学刊》2003,12(2):78-93
战后初期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非常严重 ,但日本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与战前相比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的不同特点。有利的人口背景、非农业部门就业容量的增大、政府的积极诱导政策以及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等积极因素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但是 ,由于兼业的普遍存在 ,日本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但日本农业却“消亡”了 ,其教训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7.
An important discussion taking place among Soviet economists deals with the proportions of the labor force in productive and nonproductive spheres. Broadly speaking, productive labor refers to labor which produces material values while nonproductive labor refers to services, selling, cultural work, etc. Neither term has any moral connotation, but i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r nonproduction of value in Marxist terms. The practical import of this ques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advanced economies tend to have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the labor force work in the nonproductive sphere.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d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this process is taking place in the Soviet Union.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oviet Labor Force During the Seven-Year Plan," Sotsialistichesky Trud (Socialist Labor), 1961, No. 3.  相似文献   

18.
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季风 《日本学刊》2002,6(3):81-98
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历史过程。如果除去战乱时期 ,战前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很有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初由农村进入城市 ,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小企业乃至城市的近代化大企业 ,而绝大多数则为饮食、服务业等“杂业层”所吸收。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虽然没有战后快 ,但其特点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转移 ,这既保障了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又维持了劳动市场的均衡 ,其转移过程也比较稳定。这种稳定有序的转移以及依靠城市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 ,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风险社会是人类由简单现代性向反思现代性转变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人类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由于人类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张扬导致风险社会的来临,也使风险社会的技术伦理出现严重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强化技术伦理意识,树立社会各个角色的责任伦理,进行技术伦理的不断创新,建立科学的技术伦理评价机制,使技术伦理成为有效应对社会风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